平凉依托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打造人文生态旅游名城

2013年06月25日 16:59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与市委书记面对面

    记者:您如何看待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陈伟:经济的优势可以转化为文化的强势,文化的优势可以转变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统筹全市优质文化资源,进而把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助推经济结构调整,提高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促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加快转型跨越、促进科学发展,建设小康和谐文明生态平凉提供强大引擎和重要支撑。

    “崆峒苍苍,泾水悠长,美丽的平凉,是我家乡。黄帝问道处,古风荡漾,远去了周秦汉唐,金戈铁马自难忘,绵绵文脉长。梦里云乡,陇头月上,神仙留恋的好地方……”《平凉之歌》里传递出了当地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气息。

    平凉位于甘肃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是丝绸之路东端重镇。崆峒山道源文化、皇甫谧针灸文化、西王母文化、伏羲与古成纪文化,这些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平凉市发展人文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也增添了内涵。

    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是迄今为止国家批复的唯一以文化为主题的发展平台。平凉市借此东风发展人文生态旅游,将平凉的文化旅游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有自然风光也有文化资源

    平凉山川毓秀,风光奇特,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历史景观星罗棋布,相映生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天下道教第一山——崆峒山,天下王母第一宫——泾川回山王母宫,人类开元第一城——伏羲诞生地静宁古成纪,神州祭灵第一台——周文王伐密所筑古灵台,秦、汉皇帝祭祀炎、黄二帝的华亭莲花台,陇东著名山水园林柳湖,“丝绸之路”“姊妹窟”“双明珠”之一的南石窟寺,陇东“天然盆景”崇信龙泉寺,以及龙隐寺、紫荆山、明代宝塔、西周灵台和皇甫谧、牛僧儒墓等众多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庄浪梯田、泾川造林等人工生态建设更是闻名全国。平凉——这颗“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上的明珠,正在放射出日益璀璨的光彩。

    平凉的旅游资源,有自然风光也有文化资源。在悠久的历史文化熏陶和源远流长的泾河水的哺育下,形成了本区域的特色文化——阿阳文化、崆峒文化、西王母文化、商周文化、芮鞠文化、秦汉文化、紫荆文化。目前,平凉市已发现各个时期的古文化遗址465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5个,馆藏文物3万多件,其中国家级文物8000多件,位居甘肃省第二。这些重要的历史遗存和文化地标,奠定了平凉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平凉是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崆峒山所在地,是金庸武侠小说笔下崆峒派武术的发源地,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就曾问道于崆峒山,汉武帝在西巡的时候都登临崆峒山,3000多年前周人的先祖就在泾河流域创造了当时先进的农耕文化。“我们平凉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当中,应当说已先走了一步。”平凉市委书记陈伟对记者表示。

    经济增长借力“文化元素”

    “我们有文化、有资源、有特色,发展文化产业是平凉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点和新的增长点。”陈伟说,围绕着“黄帝问道圣地”,在创建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的这项工作当中,也做了些尝试。

    去年,平凉市委、市政府以“神奇秀美崆峒山,天下养生第一地”为主题,举办了中国第九届民间文化艺术节,有17个省参加了这次的节会,节会上招商引资达到了35亿元。平凉市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方式,在招商引资方式上是一个创新,是一次突破,对于平凉旅游业来说也是一次大丰收。

    不只如此,平凉市还将当地的养生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联姻”。通过结合崆峒山道源养生文化、皇甫谧针灸养生文化、西王母饮食养生文化、伏羲与古成纪和谐养生文化,平凉在发展旅游业的基础上,将中医养生与旅游联姻,在打造“理念养生”“美食养生”“国医养生”“运动养生”“温泉养生”“避暑养生”六张养生名片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目前,养生产业在全球、全国的俏然萌生蕴育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国家已将养生保健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为吸引游客在平凉度假养生,各大景区做足了功课。崆峒山景区推出了养生系列旅游主题活动;温泉疗养通过挖掘历代药浴妙方,使水疗方法丰富多彩,受到了游客的青睐;同样红火的还有餐饮养生,平凉山药、平凉金果、平凉牛肉、牛骨髓油茶、崆峒养生茶等养生保健特产,成为旅游纪念品市场上抢眼的品种。同时,皇甫谧养生院等知名中医馆主打中医药养生牌,配套开发中医药展销、食疗、保健按摩、针灸、刮痧排毒、瑜伽康体等项目,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体验平凉的“国医养生”。

    这些借助养生文化推出的旅游娱乐项目,在吸引游客的同时,无疑也拉动了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

    目前,平凉市按照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对平凉提出的全力打造“神奇秀美崆峒山、天下养生第一地”的目标定位,立足独特的养生自然环境,大力挖掘和弘扬养生文化,特别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加强中医与养生、养生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以此拉动旅游经济的发展。

    开发与传承并重

    “平凉市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发展潜力非常深厚。”陈伟说,“作为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还要不遗余力地保护文化资源。”

    把老祖宗留下来的资源传承好,就是对文化的一种保护。今年,平凉市将树立一批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陈伟说,接下来平凉将按照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围绕建设四大文章,即崆峒文化、西王母文化、古成纪文化、皇甫谧文化。特别是最近在泾川县发掘的佛教造像窖藏,被专家认定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大考古发现。实际上平凉的名人也很多,西晋时期的中华针灸医学鼻祖皇甫谧贡献给了人类很多的东西,与孔子并列为世界文化名人。“我们将采取多种渠道的融资,能够让我们这些文化名人借助这个大的平台,把我们的文化产业做得更好。”

    平凉市的古遗址、古遗迹,相当一部分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有很大的影响,做好保护工作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实施好南石窟寺、崆峒山古建筑群、泾州古城、古灵台、成纪古城等重点文化遗址遗迹保护项目,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利用,确保各类文化遗产安全完整。另一方面,做好崆峒山申报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和皇甫谧针灸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争取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国家、省级保护名录。同时,开展一系列富有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展演活动,在展示和利用中使各类文化得到传承,在时间和空间上确保文化血脉的延续。

    在文化的开发和保护中,推进文化创新发展。坚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着力用新的思想、理念、方法和技术,让古老文化彰显时代特色、反映发展实践,切实增强中华文化的表现力、感召力和影响力。要把创新发展体现在华夏文化挖掘、整理、传承、展示的全过程,体现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使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为传承创新区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采访组成员:韩晓龙 王涛 郑晨 牛新建 执笔:郑晨)

    ■采访札记

    文化旅游重传承,更要重创新

    □郑晨

    像平凉将养生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这种新型旅游模式不仅满足了人们对身心健康的全方位需求,同时也有力推广了中医养生理念。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逐渐加深,养生旅游将从小众旅游向大众旅游方向发展。涉及到的旅游项目也将日益多元化,加之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对推动旅游经济的效果不可小视。

    如今,旅游产业的发展,很难与文化分割开来。有专家指出,旅游产业在发展的初期是“经济—文化”产业,在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品牌和文化品牌的有机结合,在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的同时,也在地区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平衡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历史、文化都是旅游景点的宝贵财富,也是作为景区游览的“主心骨”。因此,一个旅游景点除了具备强盛的综合实力外,还必须要利用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将潜在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品优势,进而转化为经济优势,并保持长盛不衰,其关键在于创新。

    旅游经济发展到今天,其竞争已经摆脱了初期的比山川秀美、水色诱人,比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层面,这就是比策划,比谁的策划更新颖、更独特、更能吸引人,看谁更能赋予旅游新的活力、新的内涵。

    (中国县域经济报)

     平凉印象(一)

 

   这儿的苹果挺"金贵" --"平凉金果"的品牌培育之路

 

    平凉印象(二)  

 

    这儿的牛咋这么"红"--"平凉红牛"产业发展纪实

 

    平凉印象(三)  

 

   这儿是旱区,但"不旱" --平凉发展旱作农业技术纪实

(责任编辑:魏敏)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