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13年主要任务
2013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一年,更是为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新的一年,哈尔滨加快发展机遇难得。虽然国际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但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没有变。面对新挑战、新机遇,党和国家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更加注重内需拉动,把推进城镇化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有利于我们依托大城市、大农村,在加速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上迈出更大步伐;更加注重“四化”同步推进,有利于我们依托老工业基地奠定的产业基础,在加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上取得更大进展;更加注重巩固农业基础和确保粮食安全,有利于我们依托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在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上获得更大支持。省委、省政府在全力推进“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中,更加注重发挥省会龙头带动作用,有利于我们依托省市共建、政策支持,在率先发展、跨越赶超上实现更大突破。只要我们抢抓机遇,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哈尔滨就一定会乘势而上、奋勇争先!
新的一年,哈尔滨加快发展潜力巨大。我市农业、土地、电力等资源富集,江河、湿地、森林等生态优良,在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剧的背景下,我市的资源和生态承载优势越来越明显。作为地处东北亚区域中心和国家沿边开发开放带上的特大型城市,在中俄全面加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俄罗斯入世和远东大开发的背景下,对俄合作战略升级“桥头堡”和“枢纽站”的区位优势越来越明显。哈尔滨科技实力较强,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的背景下,创新驱动发展的潜在优势越来越明显。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城市,在经济发展特别注重实体经济和改革红利的背景下,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越来越明显。只要我们发挥好这些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地释放发展潜能,哈尔滨就一定会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新的一年,哈尔滨加快发展蓄势待发。实施新战略、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鼓舞人心,引领未来,催人奋进。随着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城市骨架进一步拉开,大哈尔滨格局初步形成,产城融合态势日趋显现,跨越赶超、加快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万众一心抓产业、凝神聚力上项目,已成为全市上下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跨越赶超、加快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适应竞相发展新形势,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领先于全国全省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追求和坚定信念,跨越赶超、加快发展的劲头更加高涨。只要我们持之以恒,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拼搏、艰苦奋斗、不懈努力,哈尔滨就一定会谱写出产业大发展、城市大变化、民生大改善的新篇章!
按照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要求,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委“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战略部署,继续坚定实施新战略,以产业发展为牵动,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和结构调整,着力促进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和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着力加快文化名城和文明城市建设,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创新社会管理,着力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开发和循环利用,努力推动哈尔滨科学发展新跨越,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奠定基础。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左右;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5%左右;市属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以上;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56%以上。
为实现上述思路和目标,着重做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奋力推动产业大建设大发展。坚定不移地走产业立市、产业强市、产业兴市之路,把产业建设的着力点放在盘活存量调结构、做大增量促发展上,通过项目牵动、创新驱动、园区带动,真正使今年成为产业大引进、投资大增加、项目大开工的重要一年。一是坚决打赢产业项目建设攻坚战。全年实施省市重点产业项目240个,完成投资600亿元;谋划亿元以上项目500个、10亿元以上项目100个;产业项目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35%以上。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抓好百威英博等重大技改项目100个、中小型燃汽轮机等新兴产业项目100个,确保空客复合材料中心等50个项目竣工投产。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户。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方向转变。围绕完善提高现代服务业,加快松花江避暑城、万达文化旅游城等标志性大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湿地景区,继续办好“迷人的哈尔滨之夏”文化旅游活动,进一步提升“冰城夏都”品牌,全年旅游总收入增长20%以上。加快华南城、义乌小商品城、双城雨润等商贸物流大项目建设,确保群力远大购物广场、新汇国际购物中心建成使用。全力办好“哈洽会”、“冰雪节”等品牌展会和节庆活动,拓展长江路会展经济带,加快建设农业国际博览中心。大力发展股权投资,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吸引更多的投资基金落户我市。继续做好哈尔滨银行等企业上市工作,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资本市场挂牌融资。积极引进渣打、花旗等金融机构,确保法兴银行正式运营。二是深入实施产业发展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构建政府搭台、院所创新、成果转化三位一体创新体系,继续抓好哈工大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科技应用技术类成果转化率保持在80%以上。强力推进高压无功发生器等30个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支持企业牵头实施第三代核电技术等80项重大产业科技攻关计划,确保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三是努力提升园区产业承载集聚功能。坚持产业规划引领、基础设施先行、大项目支撑原则,完善重点园区控详规划和功能区规划,完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产业大招商、项目大建设创造条件。政府引导性资金提高到5亿元,支持重点园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级开发区新开发面积都要超过5平方公里,26个重点园区产业集中度达到55%以上。经开区重点启动建设中国移动哈尔滨数据中心等大项目100个,新签约入驻项目100个;高新区重点推进光宇等15个科技产业项目建设,确保奥瑞德蓝宝石等50个项目竣工投产;利民开发区重点抓好哈药集团药物研发中心等30个项目建设,新引进企业30家;宾西开发区重点推进金红叶纸业等20个亿元以上项目建设,确保10个项目竣工投产。力争通过我们的切实努力,真正把国家级开发区打造成牵动哈大齐工业走廊发展的重要引擎。四是全力开展产业大招商。进一步创新招商举措,组建部门招商分局,主要领导负总责,抽调局级领导和后备干部,专职脱岗抓招商。区县(市)四大班子要人人担任务、个个扛指标,形成以区县(市)和开发区为主体、部门齐参与的产业招商大格局。积极改进招商方式,紧盯世界和国内500强、行业100强以及中央企业、品牌企业,全方位开展板块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集中引进一批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对俄经贸合作战略升级的大项目、好项目,全年新引进100亿元产业项目5个以上、50亿元11个以上、10亿元72个以上,实际使用外资增长20%,国内区域经济合作实际到位资金增长30%以上。产业建设是实现哈尔滨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动力所在、潜力所在、希望所在。我们一定要以对哈尔滨人民、对哈尔滨历史、对哈尔滨未来高度负责的政治胸怀和只争朝夕的进取精神,坚持大力度推动产业建设不动摇,不畏困难,不惧挑战,真抓实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持续壮大县域经济整体实力。深入实施富民强县战略,坚持以产业建设为支撑、以城乡一体化为牵动、以撤乡并村为抓手、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为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注入强大的推动力。一是全力推进县域工业化。按照县域工业增加值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三年翻番,两年引进产业项目1000个、完成投资1000亿元的目标,全力推进产业强县工程,重点发展食品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8大产业,建设乳制品、畜牧产品、禽类产品3大特色养殖加工板块,打造双城食品等10个加工基地,壮大宾西牛业等50户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巴木通方”区域经济一体化,努力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县域产业发展新格局。二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把推进水利化、科技化、机械化、合作化、产业化、市场化作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重要任务和主攻方向,突出抓好粮食产能稳定增长工程,粮食总产稳定在320亿斤以上。积极推进粮牧主辅换位,新建扩建规模化牧业养殖场(区)200个,建设村级畜牧兽医区域服务中心50个。继续实施“粮改菜”工程,重点加快双城、五常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大兴农田水利,搞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新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91个。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激发农业生产活力。三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有序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合作社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调整修编县(市)总体规划和中心镇规划。深入实施“百镇提档升级、二十镇试点引领”工程,抓好尚志、方正、通河次中心城市建设,以及南岗、香坊整区推进、每县(市)各1个整乡(镇)推进试点工作,集中打造团结镇、成高子镇等10个样板镇,搞好亚布力镇、依兰镇、拉林镇等一批城关镇、中心镇建设,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快撤乡并村步伐,全年撤并乡(镇)14个、村(屯)268个,力争两年内城乡结合部乡(镇)一步跨入城市化。积极开展中心村建设,启动建设市级新农村示范村50个,推进扶贫开发项目400个,着力建设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启动木兰松花江大桥建设和莫延公路前期工作,新建农村公路500公里、交工通车300公里,改造危险桥梁162座,着力打造主城区与县域“1小时经济圈”。县域经济是支撑全市产业建设的大舞台、破解“三农”问题的主阵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县域经济、难点在县域经济、希望也在县域经济。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和更有效的措施,让县域经济在未来加快发展中迸发出更大的活力!
(三)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品质。坚持以建设区域性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为引领,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管理好城市,增强城市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一是搞好城市规划设计。严格依法执行城乡规划,进一步完善城市总体规划,确保城市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新老城区建设规划有效衔接。科学规划沿江景观生态旅游、机场路空港、松北大道商务办公等5条经济带,精心设计博物馆、哈尔滨火车站等5个重要节点,保护复兴道里、道外、南岗特色历史街区,展现城市疏朗大气的地域特征和欧陆风情的独特魅力。二是完善城市载体功能。顺应新战略纵深发展需求,持续加大城市建设投入力度,新建改造道路100条、桥涵20座,延伸打通红旗大街、职工街等一批主干街路,一苗圃高架桥、蓝天地道桥竣工通车。启动建设滨北公铁两用桥,改造绥满公路阿城绕行线等城市出入口。全面完成哈西地铁联络线主体工程,确保地铁1号线载客运营,启动建设1号线三期和2号线。提升静态交通承载功能,新建停车场20处,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2万个。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城市轻轨体系,支持哈佳、哈牡、哈尔滨至漠河快速铁路、太平国际机场扩建等重大项目建设。全力建设“公交都市”,辟建松花江水上公交航线和两岸旅游观光公交线路,新增、更新大容量公交车600台,新改扩建公交首末站30个,哈南综合交通枢纽和民生尚都等大型公交换乘枢纽竣工使用,努力实现市民便捷、温暖、安全出行。完善城市源网地理信息系统,加快推进供水、排水、供热、电力、燃气“五网并建”,重点实施先锋泵站改扩建、哈热六期、太平供热厂等项目建设,新建改造各类管网1000公里。三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突出区街主体作用,积极落实长效机制,确保城市管理高效有序运行。实施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持续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城区机械化清扫率和清雪率分别提高到60%和70%,中心城区垃圾收运体系实现全覆盖,“数字城管”升级改造全面完成。深入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全力整治城乡结合部卫生环境及市场摊区、露天烧烤、基建工地、残土车等卫生污染源,努力让百姓生活的城市更干净、更整洁;全力整治违章建筑、随意扒设门窗、临街踏步、架空线缆、牌匾广告及屋顶雨搭,努力让百姓生活的城市更规范、更有序;全力整治乱停乱靠、非法营运、违章驾驶等交通顽疾,从严处罚、从严管理,改造完善现有交通信号设备,努力让百姓生活的城市更文明、更顺畅;全力整治老旧社区环境,开展“物业管理年”活动,创新物业管理体制机制,维修老旧住宅400万平方米,创建市级以上示范物业小区230个,努力让百姓生活的城市更宜居、更舒适。四是推进新区融合发展。突出生态、现代、大气、疏朗、清新定位,着力打造产业特色鲜明、功能布局合理、配套设施完善的现代化新城区。合理划分城市新区、行政区管理职责。统筹推进区域道路交通、源网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增强新区人口集聚力和产业吸引力。加快推进哈西群力联络空间区域改造,打通龙葵路、龙腾路等15条区域道路,撬动和引领城市西部地区融合发展。启动哈东新区建设,推动城市东部地区加快振兴。为人民建设好城市、管理好城市、运行好城市,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一定要科学规划、精细管理、全面建设,使哈尔滨不断朝着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目标迈进!
(四)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保护环境生态和节能减排行动,贯穿到结构调整全过程和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努力建设美丽生态宜居的哈尔滨。一是切实加强生态修复。突出打造“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修订编制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总体规划,抓好国家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确保松花江流域年度治污任务全面完成,北国水城一期全线贯通,“三沟”年内实现清水入河,阿什河两年全部完成整治改造任务,充分展示滨水城市大气秀美、清爽宜人新形象。完成农村生态连片治理项目30个,治理水土流失36万亩。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化、景观化、特色化”之路,着力打造森林城市,全年造林11万亩,城区新植树木50万株、新增绿地190公顷。二是切实加强环境保护。深入开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创建活动,重点启动新华等4个污水处理厂建设,确保玉泉镇等5个污水处理厂实现通水调试,向阳垃圾厂污水处理升级改造和双琦垃圾处理改建工程全面完成,餐厨废弃物处理项目实现试运行,西南部生活垃圾处理场按期关闭,江北区域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园区开工建设,污泥处置项目建成使用。持续加大市区分散燃煤小锅炉拆并改造力度,新增集中供热能力2200万平方米。定期发布PM2.5等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加强磨盘山等重点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三是切实加强节能减排。重点淘汰落后产能,水、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10年分别削减3.2%和0.4%,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300万平方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加快推进哈尔滨国家环保科技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要动员全社会力量,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共同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美好家园,努力让哈尔滨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五)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以改革增活力、以开放拓空间,着力在创新体制机制中破解发展难题,在扩大对外合作中寻求发展机遇,努力探索科学发展、跨越赶超的新途径。一是继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加快国资监管体制和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组建国有资产投资控股公司、交通集团和文旅集团,全面提升哈投、城投、水投、市政、地铁、物业供热等集团运营水平,构建“大国资”监管格局。改革公共财力配置方式,集中财力办大事,建立健全财政专项资金统筹安排、规范管理和绩效评价机制。稳步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农村产权制度、事业单位分类等改革。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推动改革不断深入,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既得利益障碍和体制机制弊端,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二是积极促进对外经贸合作。在巩固美、韩等传统市场,开拓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同时,重点按照全省建设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和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的战略部署,加快构建对俄航空物流和陆海联运大通道,着力打造俄罗斯大宗产品交易、出口加工配送、经贸合作交流中心和会展、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大力推进莫斯科莲花城国际贸易批发、诺林化工物流等项目建设,确保对俄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50%以上。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扩大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全力做好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三是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营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领域。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完善中小企业服务大厅和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政策性信用担保资金作用,促进中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更好更快发展。我们要通过持续不断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让哈尔滨发展动力更强劲、发展空间更广阔!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集中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今年重点实施10个方面、70个惠民行动项目,完成投资260亿元。一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改造中小学校、配建新区义务教育学校、创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立素质教育特色示范学校85所,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80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全部就读公办学校,让每个孩子都平等接受教育、成为有用之才。筹建哈尔滨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推进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建设,促进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等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二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牢牢把握民生之本,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开展高层次人才、自主择业转业军官、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和农民等群体创业就业工程,精心办好哈尔滨创业博览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1.6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40万人。完善人才相关政策,把人才发展资金提高到1亿元,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创业哈尔滨、贡献哈尔滨。三是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开工建设保障房2.5万套、竣工3.2万套,民生尚都、征跃小区、陶瓷小区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成入住,为1.3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廉租房保障,发放经济适用房货币补贴4000万元。改造农村泥草房6.5万户、370万平方米,让城乡中低收入群体住房条件得到更大改善。四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继续扩大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实现被征地农转非人员、机关事业单位及企业长期临时用工人员应保尽保。提高工伤保险参保率和失业人员待遇标准。建立城镇居民医保大病保险制度,报销比例不低于50%。适时启动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升级改造市属福利院,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抓好“菜篮子”、“米袋子”工程,确保市场供应充足、物价基本稳定。落实供热、供水、交通等居民生活价格补贴政策,确保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不受大的影响。五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农合政策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75%,对17类37个病种实施重大疾病保障补偿。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继续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六是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产业和事业。积极探索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等融合发展新模式,大力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抓好大剧院、音乐厅、文化大世界等项目建设及运营管理,进一步提升国家和省级文化产业园规模效益,切实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牵动力。积极做好“731”旧址、“金上京”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全面发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启动八区体育中心综合改造,打造城区“15分钟健身圈”,为丰富群众文体生活、提升城市软实力创造更多现实条件。七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实施“强基工程”,创新社区综合服务管理模式,新建千米以上中心社区、农村示范社区、创建四星级以上和谐社区105个。围绕打造全国最具安全感省会城市,继续深化“天网”工程,建设市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和公安交通指挥中心,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加强公共安全管理,有效遏制道路交通、火灾、生产等重大恶性事故。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社会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着力化解多年积累的群体性突出矛盾,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八是持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深入推进全省“三优”文明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学雷锋、学道德模范及文明创建评比等活动,努力塑造文明哈尔滨新形象。继续做好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民族宗教、妇女儿童、外事侨务、国防教育、双拥及民兵预备役等工作。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