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能力
(一)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集群管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集群管理模式。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战略服务中心,提供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数据、技能培训、管理咨询、维权援助等多功能服务。
(二)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培养。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管理体系、管理标准,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机制,开展创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作。实施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高端人才培育计划,依托吉林省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及专业服务机构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知识产权高端实务人才。
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
(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和政策规章体系建设。探索制定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和政策。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立法的数量、质量和可操作性,加强与国家相关法律的衔接配套。
(二)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定期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强化中国吉林·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等重大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市场和重大技术标准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商品流通领域的知识产权监管,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商品流转环节的全程保真监控。全省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构将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维权援助纳入中心工作,建立企业、行业组织、研发机构和服务机构全方位的维权援助体系。
七、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国际化水平
(一)增加知识产权国外拥有量。利用中国吉林·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平台,加强与俄罗斯、欧美、日韩等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合作。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在国外布局知识产权。进一步增加在国外申请专利、注册商标(申请保护)的资金支持。鼓励我省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在境外开展联合研发和设立研发机构,建立与国外专业服务机构对接机制,提高我省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在外国申请专利、注册商标、培育国际知名商标、拥有版权数量。
(二)鼓励到国外运营知识产权。制定我省在国外运营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相关政策。支持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知识产权联盟在国外成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公司,开展知识产权运营。支持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知识产权联盟等与国外相关机构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战略合作关系,联合开展知识产权运营。支持我省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国际标准制定,积极推动相关技术标准在国外推广应用。
(三)加大知识产权国外维权援助力度。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国外专业服务信息平台。充分了解企业主要贸易目的地、对外投资目的地的知识产权需求,加大对企业知识产权预警、国外维权和争端解决的指导和帮助。支持多渠道建立知识产权防御基金,为企业应对国际知识产权纠纷提供支持。
八、加强组织协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保障
(一)加强领导。省科技厅(省知识产权局)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工商局、省版权局、中科院长春分院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并指导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相关工作。各地及有关部门要建立相应协调机制,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纳入本地区、本部门重要工作议程,列入年度工作要点,统筹调配资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政策措施落实。
(二)健全管理体系。各地和有关部门及行业协会要结合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际,实行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的常态化管理,建立常态化的工作管理体系,充分调动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力量,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
(三)充分利用财税支持政策。完善知识产权资助和费用减免政策,同时充分利用《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吉政发〔2011〕7号)、《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吉政发〔2011〕22号)、《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科技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意见的通知》(吉政办发〔2010〕55号)确定的各项财税支持政策,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逐步建立多渠道资金保障机制,确保顺利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
(责任编辑:徐晶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