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着力多办惠民实事,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各级财政用于民生支出239.65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65.6%,市本级财政超收的82.3%用于改善民生。年初确定的20件125项为民办实事项目件件有落实。城乡就业保持稳定,城镇新增就业15.32万人,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5.88万人。最低工资标准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村(社区)“两委”成员补贴、企业军转人员生活补贴、公益性岗位临时人员工资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全面展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进一步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获得“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实施663万平方米危旧房(棚屋区)改造,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建设任务。在全国率先实施蔬菜、猪肉价格协商制度,实行物价上涨与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挂钩联动,建设51家平价店,开通“菜篮子”社区平价直通车,较好地平抑市场物价,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大整治,在全国率先将食品安全纳入综治考评,全市食品安全检测全部达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社会组织、信息网络等服务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深化“平安福州”建设,安全生产事故下降20.2%,第三季度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4.75%。积极解决信访积案和历史遗留的留用地补偿、“两权证”办理等问题,及时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有效维护省会中心城市和谐稳定。
(九)着力优化行政服务,政府自身建设切实加强。坚持依法行政,全面梳理行政职权,集中清理市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2项,制定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42件。组建成立市行政服务中心,90%以上的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事项实行集中办理,做到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建立深入企业常态化服务机制,积极开展“服务企业周”等活动。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严格绩效管理,坚决治庸治懒,实施效能告诫133人次。健全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切实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及“小金库”、公务用车等问题,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进一步加强。构建完善行政权力阳光运行平台,开通网上办事公开系统。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决议,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积极支持人大、政协开展检查、视察、调研等活动,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意见建议,办复517件省、市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和536件省、市政协提案,满意率分别为94%和99.4%。
2011年各项任务的完成,为市十三届政府的工作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回顾过去的五年,勤劳智慧的福州人民,积极抢抓海西建设机遇,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挑战,用激情与拼搏,谱写了福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辉煌篇章。
通过五年来的努力,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9%。财政总收入突破5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3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5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8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800亿元,出口总额突破230亿美元,均比2006年翻了一番以上。福州相继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中国温泉之都、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并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等称号。
通过五年来的努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全市三次产业比例已达8.9∶45.8∶45.3。农业向产业化、特色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形成水产、果蔬、食用菌、茶叶、花卉、竹木等特色优势产业。工业加速向南北“两翼”集聚,电子信息、冶金建材、石油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及能源等重点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形成机械装备、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等3个千亿产业集群和4家百亿企业。商贸、物流、金融、旅游、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服务业加快发展,城乡消费市场繁荣活跃。自主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342家,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32%提高到1.81%,累计创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行业技术创新中心34家、院士(专家)工作站62家,中科院海西研究院落地建设。县域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52%。
通过五年来的努力,城乡面貌深刻变化。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77.19平方公里扩展到25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55.5%提高到62.9%。建成温福、福厦高速铁路福州段,高速公路总里程从275公里增加到427公里,长乐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从379万人次增长到725万人次,福州港成为国家主要港口之一。城市道路总长从275公里增加到870公里,公交出行率从17.3%提高到22.1%,水、电、气、通讯等承载服务能力与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有效增强,市容环境卫生和园林绿化水平切实提升。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成绩持续位居全国前列,在中国环境规划院公布的宜居城市监测评价结果中福州位居首位。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客运班车和广播电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基本覆盖所有乡镇,累计完成“造福工程”搬迁2.46万人,帮扶2.38万农村人口脱贫。
通过五年来的努力,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和公用事业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全面建立。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公共资源配置、公共资产交易、公共产品生产等领域的市场运行机制加快完善,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出让、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产权交易等制度全面实施。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工作机制持续创新。投融资、公共财政、政府机构、行政审批、社会管理及科技、教育、文化、医药卫生等领域改革取得良好成效。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按验资口径累计实际利用外(台)资51.69亿美元,在榕投资设点的世界500强企业达87家。榕台交流合作不断取得先行先试的突破,率先实施中央惠台政策,率先开通两岸海上直航,率先签订两岸城市合作协议,率先推动两岸双向投资,率先出台台湾居民申办个体工商户、台商子女入学等政策措施。榕港榕澳合作、海内外友城合作、闽浙赣皖经济协作、闽东北五市区域协作、山海协作、对口支援以及侨务、外事、异地商会等工作扎实推进。
通过五年来的努力,社会事业长足进步。教育均衡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地区“双高普九”,鼓楼区获得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称号,马尾区、长乐市率先实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农民工子女入学、数字青少年宫建设、教育督导、乡土文化传承等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基本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实现全覆盖,居民健康主要指标居全省前列。精心打造“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昙石山文化、寿山石文化等四大闽都文化品牌,“三坊七巷”入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寿山石雕等1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国家保护名录,3个村(镇)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10项文艺精品获得全国性大奖,“激情广场大家唱”等群众文化活动形成品牌效应。成功举办全国特奥会等重大赛事,竞技体育屡创佳绩,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人口计生、民族宗教、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哲学社会科学、科普、防震、地方志、档案、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通过五年来的努力,民生福祉切实改善。全市各级财政累计用于民生支出718.37亿元,累计为城乡人民兴办实事项目91件351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06年增长83.3%和80.3%。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5.5万人次,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33.9万人次。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标准持续提高,低收入家庭生活保障、廉租住房保障应保尽保。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8.4万套,改造危旧房(棚屋区)1706.97万平方米。“数字福州”建设扎实推进,便民呼叫中心12345系统、“中国福州”门户网站、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权力阳光运行平台建设等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慈善加快发展,各类扶贫济困活动广泛开展。“平安福州”建设取得良好成效。信访、人民调解、普法、法律援助、法律服务、社区矫正、青少年事务社工以及国防动员、双拥共建、民兵预备役、海防、人防、反走私等工作进一步加强。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做好福州的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不懈怠,突出加快发展,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抢抓机遇,以慢不得的危机感跨越赶超,以坐不住的责任感干事创业;突出创新发展,不断在解放思想中开拓创新,在先行先试中率先突破;突出特色发展,充分发挥福州省会、侨台、海洋、文化、生态等比较优势,彰显福州个性、特色与魅力,凸显省会城市的龙头引领作用;突出统筹发展,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突出和谐发展,切实让最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共享发展成果。
回首过去的五年,我们走过的道路并不平坦,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为福州建设发展付出辛勤劳动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有力支持与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及社会各界人士,向为福州建设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中央、省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驻榕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向关心支持福州发展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福州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某些方面还不适应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要求;二是经济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不够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较为缺乏;三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交通拥堵、违法建设等问题还比较多;四是城乡之间、县(市)区之间发展不够平衡;五是住房、物价、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需要继续认真解决,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六是社会管理还需要加强,治安防控体系还不健全,安全生产事故、群体性事件仍时有发生;七是政府效能有待提高,不正之风、消极腐败现象仍然存在。我们要正视这些问题,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责任编辑:编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