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阅更多2008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1月16日 李成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五年工作回顾
2003年以来,省人民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省十届人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总体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初步预计,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1.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5%,是2002年的2.5倍。人均生产总值1.5万元,是2002年的2.4倍,由全国第21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16位。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959亿元,是2002年的10.6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61.5亿元、支出1868.4亿元,均是2002年的近3倍。
——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持续发展。粮食总产量达到1039亿斤,增长2.8%,创历史新高。工业增加值750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400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3.1倍和2.2倍;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78.7%提高到84.3%。
——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1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98亿元,进出口总值128亿美元,分别是2002年的4.4倍、2倍和4倍。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52元,分别是2002年的1.8倍、1.7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1000元,是2002年的2.3倍,由全国第31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23位。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812亿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09.5万人,是2002年的2.3倍。“两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提升。抗击“非典”取得全面胜利。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由城市向农村延伸。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下。
这些成就,标志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重大突破和跨越,标志着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迈出了坚实步伐。五年来,我们所做的主要工作是:
(一)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工业结构不断优化。推动铝工业、石油和煤化工、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食品、纺织等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壮大百户重点企业和50户高成长性企业。五年投入省级工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31.4亿元,组织实施了426个重大结构调整项目;累计完成工业投资9490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5.4倍。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8947亿元,是2002年的4.6倍,超100亿元的企业20家,超300亿元的5家。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食品工业基地和有色工业基地。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加强。确立创新型河南建设目标,五年全省研发投入315亿元,年均增长29%。拥有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35家、省级483家,分别比2002年增加19家和330家。在全国率先突破多晶硅产业化、纯低温余热发电等关键技术,输变电装备、电解铝、客车等产业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郑麦9023”、“郑单958”、超薄浮法玻璃生产工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新当选两院院士4人。建立博士后流动站96家。年专利申请量突破1万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3件。服务业和建筑业发展提速。推动文化、旅游、通信、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全面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45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郑汴洛沿黄“三点一线”和南太行景区成为国内外知名旅游品牌,伏牛山生态旅游整体开发全面启动。2007年接待境内外游客1.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52亿元。建筑业总产值、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分别增长31%和42%。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成效明显。实行目标责任制,持续推动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节能降耗和环境综合整治。五年关停小火电机组299万千瓦,脱硫改造火电机组1466万千瓦;关闭小煤矿1036个、小铝土矿92个;淘汰水泥、钢铁落后产能5500万吨和476万吨;关闭取缔污染企业5168家;拆除黏土砖瓦窑场7711个,复垦整理土地17.5万亩;综合治理采煤沉陷区417平方公里;人工造林1599万亩。全省所有市县全部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预计2007年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8%和5.8%。
(二)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不断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2005年提前一年全部免征农业税,全面减轻农民负担。实施种粮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制度,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由过去每年缴纳各类税费100多亿元变为现在获得政府补贴50多亿元。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连续9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3亿亩以上。大力推进国家优质小麦基地、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集中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支持24个产粮大县,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步伐加快,优质小麦播种面积由30%提高到65%,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农业机耕面积达80%。粮食生产连续2年超过1000亿斤、连续4年创新高、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畜牧业加快发展。加强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支持40个畜牧业重点县和31个生猪调出大县发展,实行奶牛和生猪生产补贴,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全省养殖小区达到4400个,规模养殖场户60万个。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35%提高到42%。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918家。粮食、肉类、乳品加工能力分别达到3450万吨、578万吨和255万吨。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是2002年的3.6倍,从全国第5位跃居第2位。河南正由“中国粮仓”变为“国人厨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投入278亿元,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0.1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21.4万公里,居全国第1位,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投入41亿元,新建、改造农村中小学校舍1162.7万平方米,在全国率先完成危房改造任务,并建立了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投入26.7亿元,解决了777.9万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投入44.5亿元,完成4000多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建设任务,420多万农村人口实现脱贫。全省实现“户户通电”,新建农村户用沼气238万户、便民超市2.5万个,解决了180多万偏远地区农民听广播、看电视问题,重建灾区倒房50.7万间。(三)强化基础能力建设。适时调整投资方向,着力加快交通、能源、水利、城市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建设。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万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3.2倍,摆脱了长期低速增长局面。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成效显著。京港澳、大广、沪陕等高速公路河南段全线贯通,许平南、郑少洛、郑石等高速公路相继建成,路网结构更加完善,全省通车总里程4556公里,由全国第8位跃居第1位。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开工建设。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全面完成,年旅客吞吐能力达到1200万人次。能源、水利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沁北二期、姚孟四期等大型电源项目建成投用,全省发电装机总容量4069万千瓦,比2002年翻了一番多。城乡电网升级改造全面完成,500千伏主网架初步形成。永城城郊、禹州梁北等一批大中型煤矿建成投产,新增生产能力1200万吨。黄河南岸标准化堤防建设顺利完成,西霞院、盘石头、燕山水库等水利工程建成投用,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开工建设。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54万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郑州、洛阳等城市新区建设加快推进,规模与形象日益彰显。全省新增城市建成区面积1297平方公里,新增日供水能力114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能力272万吨,新增燃气用户346万户、城市集中供热面积2559万平方米。城镇化率达到34.3%,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是我省历史上城镇化推进最快的时期。
(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沿边地区开放开发,初步形成各展所长、竞相发展格局。中原城市群发展势头强劲。编制实施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加速推进核心区建设。郑汴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郑开大道建成通车,郑汴产业带规划加快实施。
郑州国际航空港、现代物流中心、黄河公铁两用大桥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2007年中原城市群九市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由2002年的53.9%上升到57%。黄淮四市等地加快发展。采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设立专项资金、减免配套、优惠电价、贷款贴息等综合措施,集中扶持黄淮四市发展。2007年黄淮四市一般预算支出达到381.8亿元,比上年增长34.6%,高于省辖市平均增速5.1个百分点。支持豫北、豫西豫西南地区加快发展,沿边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完善扶持政策,建立激励机制,扩大扩权县范围,推动经济强县、产粮大县、畜牧业重点县、困难县等加快发展。2007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县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亿元、支出8.3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2.9倍和3倍;收入超5亿元的县达到20个,超10亿元的4个。
(五)强力推进改革开放。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开放型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深入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98%的国有工业企业实现股权多元化。与2002年相比,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减少60%,资产总额增长63%,利税增长2.2倍。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能源、有色、建材、煤化工等重点行业和企业重组取得重大进展。烟草工业实现全行业整合,工商利税突破160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不断优化发展环境,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0%左右,比2002年提高17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比重、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均达70%左右。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减少乡镇153个,清退、分流19万人。扎实推进“乡财县管”,县乡财政收支管理进一步规范。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建立。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顺利完成。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减少73.7%,妥善分流安置富余职工19.7万人,粮食购销主体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矿产资源整合与改革不断推进。强力推动重要矿产资源向优势企业聚集,省骨干煤炭企业占有及控制资源90%以上,重点氧化铝企业占有资源80%以上,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初步建立,地质勘探体制改革取得新的进展。财税、金融、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省市县财政体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稳步推进,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和投资评审规模不断扩大。农村信用社改革深入展开,支农力度显著增强。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组建开始起步。全面放开投融资市场。省投资集团组建成立。资本市场发展壮大,上市企业发展到55家,募集资金总额442亿元,证券、保险、期货、信托等业务快速增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明显。政府机构改革不断推进,机构、编制均精简25%左右。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省级审批项目取消60%以上,省市县三级普遍设立行政服务大厅。同时,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交通、城建、供销、公用事业、科研机构、国有资产管理等领域的改革也迈出重要步伐。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成功举办第二届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原文化港澳行等大型商贸文化活动。2007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0.6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额10.4亿美元,分别是2002年的6.8倍和3.3倍;近四年引进省外资金3400亿元;世界500强企业有42家落户中原。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
(六)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谐中原建设迈出新步伐。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五年新增城镇就业59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80万人;2007年帮助1.97万户“零就业”家庭解决了就业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达到1974万人,年劳务收入1316亿元。建设领域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取得成效。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按时足额发放,实现省级统筹。城市低保对象139.4万人,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制度初步建立,低保对象259.8万人。农村五保供养48.1万人,集中供养率提高到30.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由25个试点县扩大到所有县市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开始启动。城乡医疗救助全面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全面推开。全省所有市县建立廉租住房制度。六大国有煤矿棚户区改造开工469万平方米。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投入65亿元,免除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书本费和补助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费,惠及1262万学生。投入6亿元,为全省748万农村中小学生统一配置课桌凳。投入80多亿元,建成130个疾病控制和143个医疗救治项目。全省乡镇卫生院基本改造一遍。艾滋病防治救助成效显著。省体育中心、河南艺术中心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成投用。全省县市基本普及图书馆、文化馆。推出《程婴救孤》、《禅宗少林》、《木兰诗篇》等一批文化艺术精品。安阳殷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得224枚金牌。民主法制和社会稳定工作扎实推进。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政协参政议政,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政府法制工作不断加强,五年提请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31件,制定、发布行政规章36件。双拥共建活动扎实开展,军政军民团结不断加强。陕县支建煤矿“7·29”抢险取得成功。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全省事故死亡人数比2002年下降46.7%,亿元GDP死亡率下降68.8%,形成了经济快速增长、事故明显下降的态势。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加强,信访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应急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政风行风明显好转。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涌现出任长霞、常香玉、李学生、洪战辉、谢延信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人物。
各位代表!
过去的五年是我省发展历史上很不平凡的五年。全省经济持续协调增长之快前所未有,发展质量效益之好前所未有,城乡面貌变化之大前所未有,人民群众得到实惠之多前所未有,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转变,河南整体形象显著提升,赢得了广泛赞誉和好评。
过去的五年是我省积极探索和实践科学发展的五年。这一时期最坚定的发展思路是推进“三化”、加快崛起。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主旋律,充分运用各种有利条件,从容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地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坚定不移地加快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建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这一时期最强劲的发展动力是改革开放、开拓创新。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深入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不等不靠、迎难而上,强力推动改革向纵深推进、向广度拓展,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这一时期最根本的发展方法是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坚持在全面提升二、三产业发展水平的同时,始终不放松农业生产,农业基础地位不仅没有削弱而且得到巩固和加强,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着力构筑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的同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扶持引导黄淮四市以及豫北、豫西豫西南地区加快发展;在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形成了产业联动、城乡联动、区域联动和多种经济成分全面发展的格局。这一时期最可喜的发展成果是以人为本、民生改善。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民生问题的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解决民生问题的投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改善民生问题的成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切实从社会最关心的上学就医、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难点问题入手,为广大人民群众办了一些多年想做而没有条件做的事情。这一时期最浓厚的发展氛围是超前谋划、真抓实干。坚持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增强发展后劲,不少工作率先突破,走在了全国前列;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工作谋划重长远、不搞短期行为,工作推动重细节、不大而化之,工作落实重成效、不停留于一般号召,扎扎实实做好每件事,认认真真干好每一天,确保各项工作不走过场、务求实效,确保向人民群众的承诺不打折扣、全部兑现。
各位代表!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政协积极支持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工作在全省各条战线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民警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我省现代化建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
我省的发展虽然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但人口多、底子薄、人均水平低的基本省情尚未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依然不平衡;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土地、资源、环境等约束加剧;农业基础仍较薄弱,粮食连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一些地方存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个别部门依法行政观念淡薄,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仍时有发生。当前,经济运行中成品油、天然气、电煤等能源资源供应偏紧,部分企业生产效益下滑;市场物价上涨较多,低收入群体生活受到较大影响;群众在收入分配、社会治安、住房保障以及医疗服务等方面还不尽满意。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责任编辑:龙巍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