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湖北省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湖北省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02月18日 14:46   来源:湖北日报   
   
    三是必须坚持开放先导战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扩大开放是实现湖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只有在开放竞争的条件下,经济发展才有蓬勃的活力;只有扩大开放,湖北才能加快崛起。要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努力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要打好“中部牌”、“试验牌”和各种“优势牌”、“特色牌”,积极主动地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

    四是必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和全面进步。要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抓,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社会建设。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财力向基层、基础、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倾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总结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本届政府的工作与中央、省委的要求和全省人民的期待还有差距,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困难,主要是: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对外开放、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力度不够;农业基础仍比较脆弱,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渠道还不宽,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亟须进一步改善;工业化水平不高,产业竞争力不够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较大,节能减排任务很重;社会事业改革和发展相对滞后;就业、社会保障、物价、住房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需要继续下大力解决;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仍然比较重;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一些部门办事效率不高,有些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和依法行政观念不强、作风不实;一些领域腐败问题仍然比较严重,等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今后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对此,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知难而进,继续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建议

    今后五年,是努力把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关键时期,是充满机遇的五年,也是充满挑战的五年,更是大有作为的五年。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导向效应,境外和沿海产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有利于我们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国家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为湖北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近些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市场主体活力增强,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增多,为加快发展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党的十七大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省第九次党代会对今后五年的改革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我们将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的要求,认认真真、踏踏实实抓落实,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开放意识和责任感、紧迫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省第九次党代会对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大开放为先导,在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体制改革和自主创新、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推进和谐湖北建设,认真做好与“十一五”规划的衔接推进工作,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富民强省步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按照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委九届二次会议制定的目标,到2012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力争达到2.7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达到1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5000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超过1000亿元,力争比2007年增长1倍;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力争分别超过300亿美元和60亿美元,均比2007年增长1倍以上;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逐年提高;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看病、上学、社会保障、农村安全饮水、城镇居民住房等问题基本解决或明显缓解,全省经济更加发达、法治更加完善、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富裕。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考虑到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将要进行政府换届,本届省政府经过认真研究,对今后五年的政府工作提出以下建议。(一)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特色农业,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用五至七年时间完成500万亩低效林和300万亩低丘岗地改造。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做强做大,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突破性发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群,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特色产业基地和科技孵化器建设,将“武汉·中国光谷”建成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光电产业品牌。加快运用信息、节能、新型环保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质量振兴工程和精品名牌战略,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突破性发展物流、金融保险、旅游、文化、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实现倍增、结构明显优化、功能大幅提升、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成为优化全省经济结构、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新的重要支撑。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认真实施节能减排行动计划。积极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工程的节能减排工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继续抓好一批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强三峡库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等重点区域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全省人民的自觉行动。

    (二)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坚持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努力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大通关”建设,以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增强对内资外资的吸引力。积极引进以跨国公司为重点的各类投资者,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和项目。加快武汉外资密集区建设。坚持引进外资与引进内资并重,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着力推进县域扩大招商引资。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努力扩大出口规模,提高出口效益。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开展工程承包和从事农业综合开发。

    (三)着力推进改革和自主创新。抓住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机遇,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科学规划,大胆试验,率先突破,尽快形成有利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努力使武汉城市圈成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示范区,辐射带动全省更好更快发展。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完善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引导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非工业领域企业和各级政府授权本级国资监管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的改制重组,全面完成各类国有企业改制任务。推进公平准入,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金融服务以及社会事业等领域,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完善和落实促进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形成有利于各类主体创业的体制机制。深化财政、投资、流通等体制改革。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各类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强编制管理。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完善鼓励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和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快科技创新与服务公共平台建设,促进自主创新和科技创业。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和使用工作,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在全社会营造“鼓励竞争,激励创新,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支持武汉城市圈重点发展高新技术、汽车及零部件、机械制造、冶金及新材料、石油化工、桥梁与钢结构、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群。支持武汉城市圈各市完善产业分工,加强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形成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支持宜昌、襄樊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完善城市功能,重大项目布局要着眼于更好地促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支持十堰、荆州、荆门、随州等城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大力发展有竞争力的产业,尽快建设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一江两线”经济带建设,促进长江沿线和汉(口)十(堰)、荆(州)襄(樊)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加快发展。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政策,支持恩施自治州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支持神农架林区搞好生态保护和适度旅游开发。坚持“一主三化”方针,进一步完善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县市发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培育产业集群,办好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加大对革命老区、库区、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共同发展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五)加强文化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良好风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创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加强对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的保护,深度挖掘和充分发挥荆楚文化资源优势,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推进政务公开、村(居)务公开、厂务公开和公用事业单位办事公开,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大力加强法治建设,推进依法治省。坚持依法行政,推进综合执法,促进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国家安全工作,严密防范、打击各种敌对势力和恐怖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防范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六)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把政府工作的重点、政策支持的重点、财力保障的重点向社会事业、公共事业发展倾斜,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倾斜,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倾斜,向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倾斜,向保障公共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倾斜,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支持高校加强优势学科、专业建设。加快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健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优化城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强惠民医院、惠民药店建设,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在免费救治艾滋病、晚期血吸虫病等传染病患者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免费救治病种。加强城乡基层体育设施建设,推动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质量,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重视做好老龄工作。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统筹城乡就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积极推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办法。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做好优抚安置工作。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加强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卫生、价格监管等工作。扎实做好双拥共建工作,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认真做好外事、侨务、对台、参事、方志、文史、档案、保密等工作。

    三、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起始年,同时,我国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和举办第29届夏季奥运会、残奥会。做好今年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奋斗目标的建议是:生产总值增长1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4%,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2.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外贸出口增长1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去年实际涨幅4.8%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为保证以上目标实现,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支持优质、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重点抓好优质粮棉油基地、畜禽养殖小区和水产片带建设。抓好21个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县标准农田建设,扩大优质稻、优质小麦、玉米、大豆等种植面积。认真落实国家稳定生猪生产政策,积极引导养猪大户发展生猪生产,抓紧制定和实施养殖大县建设规划,加快建设一批畜牧、水产大县。支持中粮集团“千万头生猪健康养殖”项目建设。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认真落实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今年再培育5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加工型龙头企业。积极开发农业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农业增效增收。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抓好“科技入户工程”,推广一批农业增产增效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对长江、汉江等大江大河治理力度,突出抓好50座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整治,以及32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34处大型排涝泵站的更新改造。继续抓好“百镇千村”工程建设。加强规划指导,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农村清洁工程”。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进一步整合“阳光工程”、“温暖工程”、“雨露计划”、“巾帼创业”、“技能就业计划”等培训资源,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确保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80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0万人。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公路、电网、通信、血吸虫病防治和沼气等工程建设,加强农村商业、文化等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发展条件和人居环境。(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武汉东湖高新区、襄樊高新区、葛店开发区等为主要载体,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重点和优势领域,加大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整合力度,加快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以此带动和促进高技术产业突破性发展。着力培育光通信网络和激光产业群、移动(无线)通信产业群、软件与半导体产业群、汽车电子产业群、先进制造产业群、生物技术产业群、新医药产业群、新材料产业群、环保节能产业群和数字应用等十大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群。培育壮大一批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和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继续抓好“千亿元产业计划”的实施,重点抓好石化、电子信息、纺织、食品等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推进企业并购、重组、联合,在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基础上,扩大产能,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群,实现做大产业规模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目标。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不断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力争今年再净增800家左右规模以上企业。切实用好产业集群发展引导资金,促进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力争培育形成10个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100个过10亿元的产业集群。加大精品名牌战略实施力度,争取再有一批产品跻身国家级名牌。进一步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工业尤其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及技改投入力度,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对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大项目,重点抓好80万吨乙烯、富士康、中芯国际、南玻多晶硅、南车集团武汉基地、东风乘用车等项目建设,确保一批重点项目如期建成投产,并抓紧谋划一批与之配套的产业链延伸项目,力争年内再开工建设一批新的重大项目。(三)加快发展服务业。认真落实国家扶持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和农村服务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大力培育服务业市场主体。加大服务业领域招商引资力度,引导更多的资本投向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生产性服务企业、跨国公司来鄂设立地区总部、分支机构和服务中心。积极推进服务企业联合、重组、上市,实施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快建设一批重点服务业园区和与优势产业集群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园区。支持铁路、公路、航空和长江水运业发展,加快建设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鼓励企业积极开展直接融资,积极培植上市后备资源,鼓励具备条件的民营资本依法试办股份制中小银行和参控股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旅游业,突出抓好“一江两山”和红色旅游、文化及生态旅游区建设。支持壮大一批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重点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支持网络通信和咨询性信息、会展、中介、社区服务业加快发展。继续安排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引导社会加大服务业投入。建立服务业担保资金,为开办新兴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服务企业提供担保支持。(四)强化节能减排节地等工作。把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作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切实抓出更大成效。 
    

(责任编辑:龙巍洋)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