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甘肃省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甘肃省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01月12日 16:26   来源:甘肃日报   


     

    2009年工作总体部署

    做好今年的工作,对确保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至关重要。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扩大内需政策,以保持增长、扩大内需、强化基础、调整结构、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为主线,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推进社会发展和民生工程,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和改革开放。深入实施工业强省和科教兴省战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发展服务业,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财政收入增长11%,城镇新增就业2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一方面突出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压力;突出面临外部需求显著减少,优势支柱产业竞争更为激烈的压力;突出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要求更为迫切的压力。另一方面,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我省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优势支柱产业规模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投资和消费蕴藏着巨大的潜力。特别是中央实施扩大内需政策,为我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经济结构和改善民生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凝聚全省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发扬甘肃精神,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按照上述总体思路和目标,今年的政府工作,要坚持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突出重点,全力抓好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项目建设,努力扩大投资规模。把扩大投资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着力点,坚持发展抓项目,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准确把握投资重点,完善项目工作机制。超前谋划一批有利于长远发展的铁路、公路、机场、水利和风电、火电、核电、矿产资源开发与主导产业链延伸等重大项目,做好前期工作,加强项目储备。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努力扩大投资规模,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加快在建项目进度,争取开工一批新的重大项目,确保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

    一是加快交通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公路方面:抓好平凉至定西、天水至定西、武都至罐子沟、永登至古浪、康家崖至临夏、西峰至长庆桥至凤翔路口、金昌至永昌等高速公路建设。开工建设瓜州至星星峡高速公路和敦煌至当金山二级公路。争取开工建设营盘水至双塔、雷家角至西峰等高速公路。铁路方面:加快兰渝、西平、天平铁路建设。开工建设兰新线嘉峪关至红柳河段电气化改造、兰新铁路第二双线、成都至兰州和惠农至兰州铁路二线、干塘至武威南铁路二线、宝鸡至兰州铁路客运专线等项目。民航方面:完成嘉峪关机场航站区扩建工程。开工兰州中川、庆阳、敦煌机场改扩建工程和新建金昌机场。管道运输方面:加快兰州至郑州至长沙成品油管道、“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建设。争取开工建设兰州商品原油储备库、西部管道永登油库管道、涩宁兰复线、兰州至天水天然气管线等工程。城镇基础设施方面:完成西峰、定西、平凉等城市集中供热及武威、平凉等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和重点镇道路排水工程。推进7个市州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和一批县城污水、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开工建设亚行贷款兰州城市交通项目,加快缺水县城供水工程建设。

    二是积极推进基础产业重大项目建设。煤炭方面:完成民勤红沙岗一号井建设任务。开工建设红沙岗二号井和23个国有煤矿的安全改造工程。争取尽早实施宁正煤田矿区总体建设规划。电力电网方面:加快在建项目,永昌电厂“上大压小”项目建成投产,抓好黄河河口、乌金峡等在建水电站建设。积极争取前期工作充分、具备开工条件的火电项目取得国家核准,并早日开工建设。全面开工建设750千伏永登—瓜州输变电工程和酒泉风电基地“十一五”风电场升压站项目,继续实施全省城乡电网完善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清洁能源方面:争取国家尽早核准建设瓜州风电设备本地化项目和酒泉风电基地首批380万千瓦风电场工程,开工建设敦煌10兆瓦并网型光伏发电示范试点项目。

    三是加大重大水利工程和生态保护建设力度。加快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引洮供水一期等工程建设,推进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项目。开工盐环定扬黄续建、2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推进11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实施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100万亩、三北四期等重点防护林工程150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公益林建设120万亩,启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加强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野生动植物等生态建设,推动敦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二、发挥工业主体作用,切实提高质量和效益。把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充分利用市场倒逼机制,紧紧抓住国家振兴十大产业的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一是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促进优势支柱产业升级。重点推进钢铁、有色、石化、装备制造等骨干企业的发展,启动建设一批新的重大项目。加快兰州石化550万吨常减压装置、庆化300万吨改扩建项目、西北铝板带箔和兰铝、连铝节能降耗改造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启动实施金川公司精密铜镍合金等一批产业链延伸项目,重点推进阳山金矿、张掖钨钼矿等项目建设。狠抓资源开发管理创新,引导省内矿产资源勘探、开采、开发向大企业集团聚集,加强矿山、冶炼企业整合,推进资源深度开发转化。建立省级地质勘探基金,加快重点成矿区带和战略性矿产勘探。

    二是积极推进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施建设创新型甘肃行动纲要,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创新型领军人才培养,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自主创新公共研发平台建设,搞好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推进风电产业开发,突出抓好风电设备的研发、制造和集成。加强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重点产业的技术攻关,着力支持有色金属、钢铁等行业的新材料和新产品研发,鼓励支持装备制造领域关键零部件和制造工艺攻关,扎实推进跨行业、跨领域的集成创新。积极推进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和金昌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抓好兰州生物产业基地培育工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发展。

    三是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支持白银等资源型城市转型。实施酒钢矿渣综合利用工程等160个重点循环经济项目。加强对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的178户用能企业的监督管理,加快列入国家财政节能奖励的76个节能改造项目建设进度。对单位产品能耗超过限额标准的用能企业实行限期整改。加大建筑、交通运输、商业民用以及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力度。加快淘汰炼铁、铁合金、电石、造纸等行业落后产能。组织实施好兰州热电公司脱硫工程等8个二氧化硫减排项目,完成平凉宝马纸业废水处理等36个重点化学需氧量减排项目。做好兰州等重点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抓紧实施兰州石化公司烟气脱硫等重点污染源治理、银光公司酸雾治理项目。加快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支持兰州城市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探索建立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深化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排污等价格和收费改革工作。加大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进一步做好黄河、泾河、渭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快水管体制和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年万元GDP能耗下降5.2%,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分别控制在52.3万吨和16.9万吨以内。

    四是加强工业运行的协调服务。落实支持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工业企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扭转效益下滑局面。科学配置煤电油运气等重要生产要素,加强铁路运力协调,衔接落实新疆等省外煤炭资源,确保电力工业平稳运行。建立提高农资直补与化肥价格联动机制,认真落实国家对农资产品生产、运销的各项优惠政策,支持农资企业加快发展。

    三、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推进新农村建设。把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深入实施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公共服务资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扩大农业产业链的就业容量,扩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就业容量,扩大农村二三产业就业容量,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提高组织化程度,拓宽劳务渠道,拓展农民就近就业和增收空间。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全年农民工技能培训达到33万人,输转劳务450万人,创劳务收入330亿元。

    二是促进粮食持续增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突出玉米和马铃薯两大高产作物,兼顾小麦和小杂粮,实施旱作农业新增粮食示范工程。继续把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作为促进旱作农业发展的革命性措施,在旱作农业区41个县推广500万亩。

    三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发展草食畜、果蔬、中药材、制种、酿酒原料等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产业,新增特色优势作物面积60万亩以上。着力推进规模化养殖,大力发展以肉牛、肉羊和奶牛为主的草食畜牧业。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精深加工业的发展,增强品牌意识,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大型龙头企业,壮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仓储设施建设,拓宽市场空间。加快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建设。

    四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针对国家提高贫困线标准后,扶贫开发任务更为艰巨的新形势,调整完善思路,制定新的政策措施,加大扶贫投入,改革资金使用管理,稳步推进扶贫开发。完善实施500个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加大连片开发工作力度,实施易地搬迁5万人以上。加快贫困地区农村水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支持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发展。

    五是启动推进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重点抓好兰州、嘉峪关、金昌3个市和其他市州各选择1个县的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坚持把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与推动全面工作相结合,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突出生产发展,切实加快农田基本建设、特色产业培育、农村基础建设、农村危房改造、村庄整治和农村“六小”工程建设进度,整治村容村貌,推进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制定乡镇、村庄规划,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加快小城镇建设。

    四、发展现代服务业,扩大消费拉动。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服务业引导资金投入,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新兴服务业,拓宽消费领域,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一是努力扩大城乡消费。完善促进合理住房消费的政策措施,鼓励普通商品住房消费,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加快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积极开拓农村市场,落实补贴政策,鼓励农民购置农机具、农用车、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组织“家电下乡”活动。推进便民服务进家庭、便民商业进社区工程,健全社区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等社区服务。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旅游、健身等新型消费。积极发展大型超市、配送中心等新兴业态,发展电子商务,推行连锁经营、营销代理等营销方式。

    二是完善城乡市场体系。继续推进县乡集贸市场“退市还路”和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在重点销区和产区加快大宗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继续实施县乡农村集贸市场改造、“万村千乡市场”、“邮政服务三农”和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新建和改造一批农村商品配送中心,搞活农产品流通。落实好绿色通道政策,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推动大型连锁企业到农村建立网点。

    三是集中发展现代物流业。进一步放开经营,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投资现代物流业,形成以兰州为中心、覆盖全省、辐射西北的多层次多功能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积极拓展省际和区域市场,依托我省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加强省际的经济联系,扩大市场规模。以兰州东部物流基地、陆港物流园和甘肃会展中心为重点,加快推进兰州商贸中心建设,建设天水、陇西、张掖、平凉、武威、酒嘉物流中心(园区)。整合内外经贸、民航、铁路、邮政、公路等行业的物流资源,促进商流、物流、信息流的联系和沟通,提高物流业现代化水平。

    四是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业和旅游产业。通过规范调整、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鼓励发展咨询、评估、会计、审计、投资、公证、法律、设计、市场营销等中介服务机构。培育行业协会,强化行业自律和法律监督,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和社会服务作用。充分发掘整合旅游资源,培育精品线路,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和市场开发力度,加快重点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发展环境,搞好县域旅游产业示范县试点,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促进旅游产业较快发展。

    五、全面推进灾后重建,基本完成灾民建房任务。落实灾后重建规划,明确项目建设的优先领域和建设时序,保证重点,合理制定重建项目年度实施计划,启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确保年内全面完成灾民建房任务。优先实施灾区群众饮水、道路、就医、上学等基本生活保障和公共服务项目。合理调整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尽快恢复重建水利和农牧业生产、商贸流通、旅游服务等设施,开工建设灾区水库、河道及堤防除险加固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系统等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增加各类消费品的生产和供应,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积极扩大灾区群众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按照“确保重点、兼顾一般,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统筹资金配置,实行包干使用”的原则安排使用灾后重建资金,继续多渠道筹措恢复重建和发展资金。巩固对口支援、社会帮扶和专项援助活动成果。

    加强灾后重建项目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严格执行国家建设标准、技术规范和抗震设防要求。按照国家规定的建设程序,规范运作。加强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监管,确保灾后重建资金安全和工程质量安全。

(责任编辑:袁霓)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