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四川省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四川省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02月15日 17:06   来源:政府网站   
   
    各位代表,五年的历程很不平凡,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的结果,是省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驻川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政法干警、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五年的历程很不平凡,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的结果,是省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驻川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政法干警、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的差距,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仍然是最大的省情,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仍然突出,前进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经济实力不强,尤其是人均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大,工业化水平不高、城镇化滞后,经济发展的粗放型特征明显。

    二是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重要能源资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任重道远。

    三是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十分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统筹发展任务艰巨。四是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五是政府工作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在一些方面还存在落实不够、执行不力的问题,有些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观念不强、办事效率不高、作风不实,一些地方还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个别地方和领域腐败现象比较突出。

    我们将正视问题,知难而进,扎实工作,绝不辜负全省各族人民的重托。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和工作原则党的十七大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四川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根据省委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步走”新目标,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到2012年达到18600亿元,人均达到22200元。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各项事业明显进步,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完成上述奋斗目标,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全省工作的总体取向,着力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按照“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推动跨越发展;认真组织实施民生工程,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和谐;大力开展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努力建设富裕四川、和谐四川、文明四川、开放四川、生态四川。

    在工作中,注意把握以下几点:——坚持解放思想,深化省情认识,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切实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充分发挥现有优势,进一步认清潜在优势,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找准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定位,谋划发展新路子,开创发展新局面。

    ——坚持又好又快,推动自主创新,不断提升综合实力。优化投资、消费、出口结构,联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深入实施科教兴川、人才强省战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建设创新型四川。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加强以水、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实施战略性水利发展规划,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坚持深化改革,充分开放合作,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强力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和扩权强县试点,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国企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施充分开放合作,以加强区域合作和承接产业转移为主线,不断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坚持共建共享,着力改善民生,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以富民惠民为重要抓手,推动经济发展与造福百姓相统一。进一步深化惠民行动,认真组织实施民生工程,着力解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川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坚持管理创新,改进服务方式,不断提高工作绩效。严格依法行政,健全政府职责体系,着力提高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服务效率,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更多地运用市场机制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促进政府“有形的手”与市场“无形的手”良性互动。既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实施重点突破。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使艰苦创业、大胆创新、争先创先在全省蔚然成风。2008年政府工作建议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委九届四次全会部署的重要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工作的第一年。做好今年政府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认真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保持增长的基本趋势不会有大的改变,但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各种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也在增加。从国内看,全国经济仍将保持持续平稳较快协调发展,但经济运行中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同时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

    对此,中央决定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从省内看,产业发展持续加快,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和竣工投产,消费拉动明显增强。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加快,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进一步增强。但部分生产要素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物价上涨压力大,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加快,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进一步增强。但部分生产要素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物价上涨压力大,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

    总体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积极因素较多。我们将坚定信心和决心,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富民惠民,把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作为推动我省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依托优势产业基础进一步做强做大现有产业,依托科技、人才、市场和资源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努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2008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4%以上;城乡居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增长8%,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低于上年实际涨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一、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

    以工业强省为主导,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联动推进新型城镇化。完善实施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建设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和现代中药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生物工程等有潜力的产业。确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净利润增长“双十五”。

    培育工业竞争优势。强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成都高新区打造世界一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进程,推动绵阳科技城科技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强化德阳重大装备制造优势地位,积极争取设立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示范区。推进军民结合和军地经济融合,发展壮大军民结合支柱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重点抓好100项投资上亿元的技改项目和300项技术创新项目。加快企业家队伍建设,培育一批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

    做强做大工业企业。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开展“直通车”服务,实施企业上市扶持规划,鼓励、引导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引入战略伙伴等多种途径实现迅速扩张,加快培育一批规模优势明显、带动作用大、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全面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与大企业协作配套,承接产品扩散和技术转移,延伸产业链,引导其走专、精、特、新之路,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

    加快工业园区发展。认真实施工业园区发展总体规划,加强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产业集聚水平,培育新的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加快发展。加强政策引导,建设一批关联度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实施分类指导,大力发展块状经济。

    加强生产要素综合协调。优化电力资源配置,加强电煤生产和调运,积极探索煤电价格联动。努力缓解成品油、天然气供需矛盾。加强运输协调。优化信贷结构,增加信贷总量;推进企业直接融资,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引导企业通过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

    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折不扣落实好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社会繁荣。全省地方财政拟安排“三农”支出403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拟安排108亿元,增长39%。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培育特色种植业,建设一批粮油、畜禽产品、水果蔬菜、中药材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全国战略性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建设,继续实施“东桑西移”工程。

    深入开展畜牧业现代化试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重点龙头企业培育,继续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千点示范”,不断扩大带动面。

    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实施综合开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推广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搞好动植物疫病防控。推进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继续搞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病险水库整治力度,完善渠系配套。加快人饮工程建设,新解决24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完成通乡油路2500公里、通村公路12500公里。发展农村中小水电,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加快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金土地工程”和“沃土工程”。

    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强化农民工技能培训,完善维权救助体系,规范劳务合作,促进劳务经济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关爱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努力为外出务工人员解除后顾之忧。以东部产业转移为契机,加强政策引导,优化创业环境,鼓励、引导和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在家乡兴办企业、发展产业。

    三、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增强功能、发挥优势、优化结构,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

    加快发展生产性、民生性服务业。以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科技、商务、会展等为重点,放宽行业准入,调整完善价费政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一、二产业紧密结合、互动发展。着力构建现代物流体系,争取设立成都保税物流中心和综合保税区。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金融机构来川设立分支机构。

    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方式,提升改造商贸流通业,着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餐饮、家政等社区服务业。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工程,推进“新网工程”建设。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

    积极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公共平台建设,做强做大软件、金融、生产性研发等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建设成都服务外包产业基地,着力打造四川服务外包品牌。

    推动旅游产业升级。加快新五大旅游区建设,推进“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三国文化旅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建设。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客源结构和消费结构,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扩大旅游商品加工生产规模,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力争实现旅游总收入1350亿元。

    四、继续加大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力度

    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资源开发模式,积极探索资源开发新机制。深入推进扩权强县试点。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省级产业性投资公司,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政府投资非经营性建设项目代建制。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积极推进省属国有企业改革,搞好森工企业剥离社会职能改革。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在所有市(州)、县(市、区)实行较为规范的部门预算,全面启动市(州)本级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扩大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范围,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深化农业银行面向“三农”金融服务改革试点。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逐步建立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教育、卫生、公用事业等项改革。

    充分开放合作。准确把握国内外产业转移趋势,优化投资环境,创新投资促进方式,强化平台和载体建设,注重引进大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努力建设成为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和产业创新基地。实际利用外资20亿美元,引进到位国内省外资金2000亿元。

    进出口基地建设,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大力发展进口贸易,力争进出口总额突破160亿美元,增长15%。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带动高新技术、机电和成套设备等高端产品出口。

    推动川渝沿边市县的互动合作,加快编制并实施成渝经济区、成渝城镇群发展规划。务实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密切与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合作,加强与东盟和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继续做好外事、口岸、海关、检验检疫及港澳台侨工作。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认真落实产品扶持和企业、园区自主创新激励政策,继续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国内外、省内外科技资源,加快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市场创新联盟。

    加强创新孵化基地建设,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搞好引智工作,重点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落实国家和省各项促进政策,改进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服务,推进公平准入,坚持平等保护物权,改善融资条件,大力培育和发展规模以下企业,激发和保护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力争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3%。

    五、更加注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梯次试点,在创新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城市又好又快发展、农村更好更快发展。

    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确保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抓紧制定成都平原、川南、攀西和川东北四大城市群发展规划,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建设管理水平。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制定实施产业促进政策、要素配置政策和优势扶持政策,建立健全统筹机制、协调机制、合作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协调解决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环境、物流体系等重大问题,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培育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积极推进丘陵地区加快发展。 
    

(责任编辑:龙巍洋)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