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安徽省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安徽省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01月30日 12:41   来源:新华网   
   
    二、2007年工作总体要求 

    2007年是本届政府任期最后一年,也是加快安徽崛起必须大有所为的一年。我们要立足科学发展新实践,适应构建和谐社会新要求,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努力在中部崛起进程中奋勇争先,在跨越发展征途上锐意进取,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进出口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镇新增就业4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10万人以上,城镇参加医疗保险人数700万人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县为单位覆盖率增长4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4%o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2%。

    今年在目标安排上,进一步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转变增长方式、促进社会和谐、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新增了一些指标。就经济增长来讲,我省经济正在高位增长平台上稳健运行,近年来积聚的能量正在加速释放,确定10%以上的目标,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实际工作中,要在提升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发展得更快一些。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动跨越式发展、加快安徽崛起为主题,深入实施“六大战略”,着力提升“861”行动计划,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发展质量,改善人民生活,建设和谐安徽,保持和扩大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奋力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工作中,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多做一些加强薄弱、夯实基础、事关长远的工作,多上一些环境污染轻、资源消耗少、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多发展一些符合政策导向、适应发展趋势、具有市场前景的产业,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社会和谐,以更大精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更大力度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要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更加注重政府管理创新,坚决破除不利于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认真解决影响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充分激发全省上下加快崛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三、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培育新的增长点,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和综合竞争力。

    (一)大力推进工业强省,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以大企业、大项目为牵引,提升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百亿元企业和千亿元产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群。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实施装备制造业振兴工程,提升汽车产业整装和配套水平,积极扶持煤化工、生物质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成长性产业,重点推进奇瑞整车扩建、江汽轿车、芜湖造船、铜陵轨道交通设备、无为焦化、淮化60万吨甲醇等项目。加快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积极发展优质材料产业,支持钢铁、水泥、有色、煤炭等行业开展战略性重组,推进马钢500万吨薄板带、海螺日产5000吨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煤化盐化一体化等项目,启动500千伏西通道建设,新增煤炭产能20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519万千瓦。加快振兴轻纺工业,在纺织、服装、食品、烟草等行业培育一批优质品牌,开工建设安庆林纸一体化等项目。深入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提升各类开发区基础设施承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推动企业规模化、集群式发展。加强经济运行调节,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监测,提高工业经济效益。

    落实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能力建设。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特色产业基地和科技孵化器建设,建成1个国家级、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产学研联合,推进关键技术、关键产品和重大技术标准研发,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品牌产品。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加快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做好芜湖、铜陵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启动建设蚌埠、淮北国家级专利技术交易中心,推进科技富民强县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清洁生产,抓好淮南矿业、安庆大观产业园等循环经济试点,支持秸秆、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实施技术改造“百千工程”,落实153户重点企业节能目标,提高全社会节能水平。

    (二)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和转化率为重点,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增强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继续实施小麦高产攻关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重点支持30个粮食大县,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发展健康养殖业,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突出发展奶牛、名特优水产品等优势产业,建立健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10个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和10个出口基地,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和引进力度,按期完成“121”强龙工程,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推进皖优农产品进超市工程。扩大“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增强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按照“三个高于”的原则,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建、改建水泥沥青路1万公里以上,新增沼气用户15万户。加快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用3年时间完成全部任务,实施灌区改造、大型排涝泵站技改和低洼地治理,推进引江济淮前期工作,加快淮干整治、淮北大堤加固等9项重点工程,基本实现近期治淮目标。认真开展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建设。继续实施“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完善全省村镇体系规划。全面推开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建立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提高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稳妥推进土地征用制度、农村金融体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开展兽医管理体制、农技推广体系和种子管理体制改革,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执法检查,强化农资市场监管,整顿涉农收费秩序,推进化解县乡政府债务试点,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

    (三)着力优化投资结构,促进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提升“861”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快重点产业基地和基础工程建设。加强项目储备工作,谋划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力争新增储备规模2000亿元。建立项目管理部门联动机制,加强环境评价、土地报批、节能降耗、安全标准等前期工作,抓好新开工项目清理后续工作,提高项目实施成功率。完善重大项目领导分工负责制,强化协调服务,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土地集约利用,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实施开发区投资强度分级分类标准,优先保障“861”行动计划重点项目、重大利用外资项目建设用地。

    进一步扩大消费,强化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完善消费促进政策,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预期,培育汽车、教育、文化、旅游等消费热点,发展与消费升级相关的产业,提高我省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推进“新网工程”,完成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任务,新建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25个、农家店5000家。加快实施城市社区“双进工程”,新建5个国家级示范区、20个省级示范区。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规范经济适用房建设和管理,引导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强黄山旅游中心城市建设,加快九华山、天柱山、大别山、环巢湖旅游综合开发,推动皖北旅游升温,深化旅游企业改革,培育一批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出台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通信、保险、会展和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

    (四)加快构建综合交通枢纽,发展大市场大流通。发挥居中靠东、沿江通海的区位优势,全面加快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运建设,构筑内通外畅的综合交通体系,提升我省在中部崛起中的战略地位。开工沿江城际客运、京沪高速安徽段等铁路项目,建成合宁、铜九铁路。开工建设马鞍山长江大桥及阜阳一新蔡、蚌埠一淮南等高速公路,开工3000公里、完成1500公里国省道和重要县道改造升级,全线开通合铜黄、合六叶、合淮阜等高速公路,实现省辖市全部贯通高速公路。力争开工建设合肥新桥机场,加快黄山机场对外籍飞机开放,推进九华山机场前期工作,增加新航班,开辟新航线,提升我省空港等级和营运能力。加快沿江港口和长江主要支流航道建设,推进淮河水系航道整治,增强内河航运能力。

    发挥交通枢纽的组合效应和带动功能,统筹产业布局和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大流通格局。制定实施全省物流体系发展规划,建设面向全国和国际市场的物流产业基地,加快把合肥建成全国性现代物流中心,打造沿江多式联运枢纽和外向型物流产业带,构建蚌埠、阜阳、亳州等区域性物流中心和特色商品集散地。提升中心城市站场码头和物流园区现代化水平,加强与周边省份运输网络对接,促进生产要素快速流动和优化配置,以大市场、大流通促进大生产、大发展。

    (五)不断增强中心城市带动力,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全面实施城市群规划,强化中心城市的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打造跨越发展的战略支点。高标准构筑合肥滨湖城市框架,规划建设以合肥为中心,以六安、巢湖为两翼的省会经济圈。加快沿江城市带发展,出台岸线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办法,建立城际协作机制,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推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形成集群发展新格局。加快沿淮城市群发展,依托资源优势和骨干企业,加快建设煤电化、生物质能源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推进皖北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发挥皖东紧邻长三角的区位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对皖西地区发展的支持和引导,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积极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现代农业、工业和旅游业。保护皖南良好生态,发展无污染的生态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世界级旅游胜地。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落实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在宁国等12个县(市)开展扩大县级管理权限试点,加大金融、科技和人才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县乡财政振兴工程,完善县级税收增长和财政强县奖励政策,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改善县域发展条件。规范和提升县域开发区建设,突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积极培育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深加工型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快速跃升。

    (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省属企业产权多元化和战略性重组,健全国有大中型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进25户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抓好1116户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改制退位和304户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工作。积极培育资本市场,支持企业直接融资、再融资,力争5户企业上市。加强国有资产监督和管理,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分类实施事业单位改革,基本完成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抓好徽商银行增资扩股,组建农村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加强金融生态建设,提升银行业本土化服务水平。

    完善和落实促进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形成有利于各类主体创业的体制机制。凡国家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一律向各类创业主体放开。鼓励科技人员、复退军人、高校毕业生、公务员、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开展多形式创业,在企业注册冠名、工商税务登记、经营场所使用等方面,降低准入门槛,给予相关税费减免和资金扶持。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创业指导和培训,推进创业基地建设,发展产权交易、人才引进、信息咨询、融资担保等创业中介服务机构,营造想创业、能创业、创大业的良好环境。

    大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深化与长三角地区多层次战略合作,加强与中部及其它地区的交流协作。创新招商方式,提升引资水平,充分发挥开发区和企业主体作用,主动承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资本转移,加快银行、保险、证券、旅游、信息服务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办好徽商大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引进更多的世界500强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力争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以上。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加强出口商品自主品牌培育和国际认证,扶持一批出口企业和产品基地,做好关键设备、零部件和重要资源进口工作,积极应对贸易摩擦与壁垒,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扩大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支持企业到境外进行资源开发,建立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今年在全省开展“扩大开放年”系列活动,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重点,统筹推进外事、侨务、外宣等工作,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提升我省对外开放形象和国际知名度。

(责任编辑:龙巍洋)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