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广东省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广东省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02月14日 13:16   来源:政府网站   
   
    2007年工作安排

    2007年是我省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广东的重要一年。纵观国际国内形势,我省面临总体有利的发展环境。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国内社会稳定,宏观调控效果逐步显现,泛珠三角等区域合作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我省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煤电油运紧张状况缓解,发展条件不断改善。但我们也看到,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增加,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能源资源价格高位波动。国内兄弟省区市竞相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形成。土地供应紧张,信贷控制趋紧和市场准入门槛提高。我省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繁重。对此,我们既要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也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科学谋划、积极应对,进一步提高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断丰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不断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策体系,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2007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深化改革开放,认真解决民生问题,进一步促进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建设,实现全省人民富裕安康,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进展和成效,为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的召开创造良好环境。

    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9%,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2%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以内,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3‰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5%左右。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实现全年目标,要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持又好又快发展。重点在“六个坚持、六个突出”上下功夫:坚持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突出抓好自主创新;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突出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坚持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突出抓好县域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统筹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突出抓好民营经济和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坚持可持续发展,突出抓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坚持以人为本,突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创新型广东建设

    建立健全自主创新体系和机制。以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为重点,推动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研究开发、风险承担、应用受益的主体。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推进公共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和高校、科研院所的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建设。落实与教育部的合作协议,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扶持发展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产学研合作、高新技术特别是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以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为重点,梯度推进自主创新,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进自主创新的区域与国际合作。

    推动重点领域、重大项目技术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突出抓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区域、产业、企业和产品竞争力。建立引进重大技术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统筹协调机制,鼓励企业在机械装备等领域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开展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发替代进口的科技产品。组织实施十大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关键技术专项,加强先进制造、数字家电、新能源与节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和重大专项的关键技术攻关。继续组织推进粤港重点领域关键技术联合招投标。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抓好创新型企业的试点工作。

    深入实施名牌带动、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推动重点企业培育名牌产品、商标,突出培育中国世界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促进名牌产品发展壮大为带动力强的拳头产品。扩大创建区域国际品牌试点。强化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推进专利技术实施计划。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加大保护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加强技术标准工作,支持企业参与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实施版权兴业工程。

    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加强对自主创新工作的规划引导。优化自主创新投融资环境,推动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整合科技资源和力量,促进创新资源共享,吸引国内外科技人才参与我省科技创新。办好“留交会”和“高交会”。设立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广泛开展群众性发明创造和科普活动,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

    二、加大“三农”工作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构建农村建设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整合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落实种粮、农机和良种补贴,继续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强对涉农收费和对农民补贴补偿款的监管。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促进转移就业。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生产。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大力发展畜牧、水产等养殖业和无公害蔬菜、水果等优势农产品,扩大“一乡一品”覆盖面。推进农业机械化。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加快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科技兴林和林业产业化。发展现代渔业,提高海洋综合开发水平。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植物疫病和外来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

    加快发展农村各项事业。坚持以规划为龙头,统筹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做好村庄规划,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抓手,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及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继续推广农村应用沼气。建设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逐步推进网络进村、应用入户。健全包括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在内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做好惠及180万群众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重视解决沿海渔民的生产生活问题。继续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

    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推行镇财县管、村账镇代管,推动化解乡镇债务工作。扩大农村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的覆盖面。加快推进农业保险试点。深化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林权制度改革。依法加强土地承包与流转的规范管理。推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

    三、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竞争力

    完善工业产业体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大项目带动完善产业布局和延长产业链为重点,加快发展高新技术、装备制造、重化工业等高增长行业。发挥广州轿车的龙头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加快自有品牌研发,做大做强汽车产业。着力发展专用设备、电子器件生产设备和数控系统、精密测试仪器等装备制造业。以炼油、乙烯为龙头,加快发展石化中下游产业,建设沿海石化产业带。加快钢铁、造船、中医药等产业基地建设。提升珠三角家电制造业基地发展水平。

    促进产业高级化。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重点领域,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高消耗、高污染、工艺技术落后的生产能力。以家电产业为突破口,引导工业产业向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全过程延伸。加大液晶平板显示器技术创新项目实施力度,推进数字家庭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

    做大做强集群经济。编制实施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产业集群发展服务体系。支持做大做强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推动中小企业与汽车、石化、钢铁等重大产业项目对接,培育重化产业集群。抓好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区域品牌和产业园区建设,办好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带。推进与广西、江西、福建等省区共建星火产业带。

    促进服务业大发展。进一步发展物流、金融、会展、中介等生产服务业,壮大旅游、信息等优势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引导中心城市和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扶持发展一批重点流通龙头企业。加快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和建设,鼓励和支持社区商业发展。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引导和促进农村消费。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旅游、娱乐、体育、信息等消费热点。

    四、加强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集约用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大力推进节约能源资源。按照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全面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形成节约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积极推动和开展规划、立法工作,运用价格、财税、金融等手段,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严格实施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目标责任制,加强对投资项目的节能审查和对重点耗能企业的监管。实施绿色照明、高低压变频等十大领域的节能重大项目。制定和实施钢铁、石化、建材、造纸等高耗能产业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开展“能效电厂”试点,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推动企业加强管理,推行清洁生产,推广应用循环利用和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深入开展节约能源资源的宣传教育,提倡勤俭节约。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深入实施全省和珠三角环境保护规划,实行生态功能分区控制。继续推进治污保洁和珠江综合整治两大工程。落实环保工作“三个一律”,严格建设项目环保准入。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完善政府环保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依法严格保护饮用水源,加强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加快推进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电厂脱硫工程、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加快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加大环保执法力度,认真解决重大环境污染问题。防止境外污染物的进入。积极开展环保示范创建活动。完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推进林业生态省建设,强化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等资源的保护管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

    强化节约集约用地。执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全面实施土地管理领导问责制。严格保护耕地,建设好国家级和省级基本农田示范区。认真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和完善建设用地定额标准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深化征地制度改革。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盘活利用好存量土地。

    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严格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完善层级动态管理、利益导向、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等人口计生工作机制。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大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的综合治理力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五、着力推进经济国际化,提高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质量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深入实施科技兴贸和出口品牌带动战略,提高出口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扩大服务贸易出口。大力开拓俄罗斯、印度、非洲、南美和中东等新市场。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进加工贸易企业联网监管。落实国家鼓励进口的政策,扩大能源、重要原材料及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等进口,增加对我贸易逆差较大国家和地区的进口,促进进出口贸易协调发展,缓解贸易顺差过大压力。配合做好“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办展工作。加强政府、行业协会、企业联动机制建设,完善进出口商品预警监测系统,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健全政府部门指导、专业招商机构和引资主体密切配合的招商引资工作体系。积极开展与跨国公司的重点项目对接,引导外资投向工业九大产业、基础产业、现代农业、服务业和环保产业。积极承接跨国公司服务业外包,支持有条件的市列入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整合园区资源,推进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引导外商到东西两翼和山区投资。

    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鼓励家用电器、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优势行业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建立境外生产加工基地和研发中心。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在煤炭、矿产、石油等领域的投资合作,扩展资源和能源供给渠道。鼓励企业到海外承揽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增强带动技术、成套设备、大型装备出口的能力。

    六、优化投资结构,加快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

    保持投资稳定增长。坚持突出重点、有保有压,落实中央关于土地、信贷和市场准入等宏观调控政策,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投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强对重大产业、能源交通、农村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投资。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增强投资增长后劲。

    做好重点项目工作。初步安排省重点建设项目159个,年度计划投资1150亿元。建成广深铁路四线、汕尾电厂1号和2号机组等项目,开工建设韶赣高速公路、广石化乙烯扩建等项目。做好电源项目的合理布局工作,推进阳江核电站、华能汕头海门电厂一期1号和2号机组等大型骨干电源建设。加快武广客运专线广东段、广珠城际轨道交通、厦深铁路广东段等铁路和广贺、广梧、广深沿江、广珠西线等高速公路建设。稳步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强内河航运和港口建设,整治西江黄金水道,完善珠三角骨干航道网。切实抓好江海堤围除险加固工作。全面完成北江大堤加固达标工程、潮州供水枢纽工程,加快兴宁合水水库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乐昌峡、清远水利枢纽等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强土地、产业和区域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强对重点项目建设的监督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抑止部分地区房价过快上涨。以保障群众基本住房需求为导向,加强住房建设规划,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建立健全廉租住房制度,改进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搞活二手房市场。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强市场交易和信息发布管理。

(责任编辑:龙巍洋)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