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阅更多2007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1月23日 王鸿举)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重庆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扎实开展"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学习整改活动,推动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促进改革发展;精心谋划打好"直辖牌"和"库区牌",突出重点和难点,针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大了对发展库区产业、解决移民就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民生和建设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政策支持力度;全市人民万众一心,成功战胜了百年不遇特大旱灾,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建设出现可喜变化,社会保持安定有序。
市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去年主要目标和任务,除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外,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一是经济增长较快、效益趋好、物价总体平稳。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486.2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地方财政收入529.5亿元,增长30.5%;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2.4%。二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全社会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9%和1.7%;主城区空气质量满足优良的天数达到287天,比上年增加21天。三是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3.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41.5万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70元,增长12.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74元,增长2.3%。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正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主要成效表现在:一是投资保持适度较快增长,投资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51.8亿元,增长24.9%。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28%提高到30%。二是消费需求持续走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3.6亿元,增长15.4%,为直辖以来最高。三是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商品住房供应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四是金融业稳健发展。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16.9%和17.6%。保险机构保费收入增长27.6%。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下降到6.44%,利润增长140.6%。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重点产业发展集约化、集群化趋势增强,工业企业进一步向园区集中。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20.6%,新产品产值增长39.5%,利润总额增长35.3%,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工业企业集团达到8户。实施名牌战略取得实效,新获中国名牌11个、中国驰名商标4件。积极扶持创意产业发展。主城区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商圈的集聚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实施旅游大项目带动战略,全年旅游项目合同引资额突破100亿元。
突出自主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制定并实施重庆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建立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软贷款专项;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科技贷款贴息专项;市级应用技术研发资金增长20%以上。新增国家重点新产品21项,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38.2%,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
全面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宁静四大行动。加大主城区扬尘、二氧化硫和机动车尾气污染整治力度。一关闭电镀厂28户、铁合金厂6户、小煤矿230个。完成退耕还林90万亩。加强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等主城"肺叶"保护。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2%。完成主城区内环高,速公路改性沥青铺设。治理次级河流水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文化娱乐噪声污染取得初步成效。全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6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70%。
(二)加快库区产业发展,着力扩大移民就业。进一步理清库区发展思路,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出台了支持库区产业发展、促进移民就业、建立主城区对口帮扶库区重点区县新机制等33项政策举措。当年落实库区产业发展基金1 3.3亿元。三峡库区星火产业带建设顺利推进。加大库区招商引资力度,协议引进资金210亿元。开展院士专家库区行活动。免费培训移民11.8万人,新增城镇移民就业2.9万人、农村移民劳动力转移就业3.1万人,有条件的城镇移民"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了就业。全面完成三期移民任务,保证了三峡工程156米水位成功蓄水。启动四期移民,搬迁安置8万人。库周绿化带建设、三期地质灾害治理、一期移土培肥等重点工程顺利推进,库区水质保持稳定。
(三)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实施"千村推进、百村示范"工程,编制完成1000个实施村规划。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造中低产田土50多万亩,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7390公里,修建村社便道2000公里。开县鲤鱼塘水库、"泽渝"一期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进展较好,渝北观音洞水库开工建设,整治销号病险水库135座,新建小型水源3万处,新增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31万人,又有100.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新增农村"一池三改"示范户6.44万户。完成农村"户户通电"11.6万户。实现了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中国移动通信农村信息网在我市开通。建设村级社会公共服务中心1000个。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基础更加牢固。深入实施"三百工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300多家。积极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工作。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重点中心镇经济实力增强,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6.7%。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劳务总收入增长18.5%。在11个区和经开区、高新区开展了进城务工人员服务和管理试点工作。
(四)加快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加大对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的支持力度。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二环八射"20个项目共1152公里高速公路加快建设,万州至开县高速公路通车。建成县际公路570公里。龙头寺火车站投入使用,渝怀铁路客运开通。江北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800万人次。加快推进寸滩集装箱作业区、万州港区江南集装箱作业区一期等港口建设。轨道交通二号线全线实现试运营,三号线开工建设。石板坡长江大桥复线桥通车,悦来嘉陵江大桥开工建设,朝天门长江大桥、嘉华嘉陵江大桥、菜园坝长江大桥、鱼洞长江大桥按计划推进。
指导万州、涪陵、黔江、江津、合川、永川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通过安排建设专项补助、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资金、国家开发银行技术援助贷款和增设金融分支机构等措施,推动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五)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大力推进国有企业资产重组,14户市属国有重点企业实现战略整合,区县国有商贸企业改革全面展开。处置国有企业不良债务80亿元,清偿国有企业拖欠职工"三金两款"4.4亿元。成功调期保值政府主权外债800亿日元。国有企业营运质量明显提高,市属国有重点企业集团资产总额达到4376亿元;所有者权益达到1110亿元,增长17.2%。稳步推进水、电、气、煤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实施主城区公共交通汽车客运营运与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开展乡镇综合改革试点。启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
深化金融改革。西南证券公司实现重组。市商业银行剥离债务,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股本金增至20亿元。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达到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组建三峡库区产业信用担保公司、中新大东方人寿保险、安诚保险、银海租赁等一批新的金融机构。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启动9户市属国有重点企业整体上市工作,完成26户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市城投公司、开投公司等企业发行企业债券30亿元,化医控股发行短期融资债券14.7亿元,渝开发实现股权融资14.5亿元。
坚定不移地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放宽出资限制、减免工商规费、改善金融服务等政策措施。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全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到55家;实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计划,新增中小企业贷款150亿元。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18.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3.1%。
对内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招商引资呈现大项目、高技术项目、外资企业增资额增多的趋势,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96亿美元,增长34.9%。外贸出口总额33.5亿美元,增长33%。机电产品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提高到67.4%和22.1%,民营企业出口保持强劲增长。中国重庆(老挝)农业综合园区建设初见成效。区域合作进一步拓展,全年引进内资298亿元,增长44.9%。
(六)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施一系列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义务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前一年完成"两基"目标,全部偿清"普九"欠债19.1亿元,多年累积的中小学库存D类危房全部改造排除。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惠及388.6万名农村学生和部分郊区城镇学生。对43.3万名农村贫困家庭女童入学实行了"零收费"。普通高中完成招生18.4万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中等职业学校招生19.5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83%。统筹安排财政性资金,资助三峡库区移民、城镇低保人员和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共4.7万名就读中等职业学校。推进高等院校布局调整,高等教育持续发展,高校招生1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已有4万多名学生入住大学城。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3年。
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开展济困病房和惠民医院试点,采取切实措施降低医疗费用和药品价格,患者就诊费用有所降低。完成200个乡镇卫生院改扩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大到17个区县,已有750多万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儿童免费"四苗"接种率超过95%、乙肝疫苗接种率超过96%。实施人口和计划生育"惠民计划"、"关爱女孩行动",出生人口性别比有所改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4‰。
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完成市少年宫改扩建,重庆图书馆土建工程基本完成。新建乡镇文化站110个。影视、动漫等创意文化产业取得长足发展。民族音画《娇阿依》荣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表演金奖。白帝城等7个文物项目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川江号子等12个项目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新闻出版业生机蓬勃,"重述神话"国际出版项目、企鹅经典书系等获得读者好评。"两江四岸健身长廊工程"全面完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面实施。重庆体育健儿在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上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
(七)努力做好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切实解决人民等措施,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吸纳更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落实就业培训补贴政策,加强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城市低保政策与就业政策联动,指导和帮助16.3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
社会保障力度加大。筹集资金23.4亿元,分类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城市低保、民政"三无"对象以及优抚对象的补助、救济、抚恤标准,210万人受益。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有较大幅度提高。10个区县和经开区已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新建20个街道(镇)社区服务中心、200个社区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10.6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得到解决,3380户农村贫困户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新建800个村"五保家园"。城镇新增廉租住房保障6935户。
平安重庆建设稳步推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刑事案件发案率连续五年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增强。健全信访机制,信访总量有所减少。加强安全生产的基层、基础建设,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3.7%,特大以上事故次数减少2起,煤矿行业去年没有发生特大事故,实现了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和重特大事故次数稳定下降的目标。
(八)扎实开展"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学习整改活动,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在全市掀起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组织市级部门和区县领导干部赴东、中部省市考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优化发展环境的好经验。大力弘扬红岩精神、三峡移民精神,培育"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重庆人文精神,广泛开展"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兴重庆"宣传教育活动,促进了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
深入开展"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学习整改活动,强化"五种观念",解决"五大问题"。政府各部门针对思想禁锢、程序繁琐、效率不高和官僚习气等突出问题,认真查找整改,服务意识增强,工作作风得到改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下放了一批行政管理权限,精简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减少了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
政府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553件、政协提案1657件,办结率均达到100%。顺利实施公务员法,制定完善了16项相关配套法规。深化创建法治政府"四项制度",完成行政执法"五清理"、"四规范",办理行政复议等案件2846起。开展"五五"普法,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6万件。实行每月由一位副市长通报政府工作的新闻发布会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重视审计、监察监督,政府机关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和对台工作,以及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都有新发展,人防、消防、档案、修志、保密、气象、地勘、地震等工作都取得新成绩。"双拥"、"共建"活动深入开展,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增强。
各位代表!去年我市遭遇百年罕见的特大旱灾,造成金市努力非同寻常,取得的成绩弥足珍贵。这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重庆市委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支持和监督,凝聚着全市人民的心血、智慧和辛劳。在此,我代表重庆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和驻渝部队、武警官兵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和支持重庆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海内外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一是创新、创造、创业的社会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引导市民敢于创业、成功创业的工作力度还不够大,每万人拥有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数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还不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较少,新工艺和新技术应用还不广,产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还不强。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去年特大干旱暴露出农村水利、交通等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防灾救灾应急体系亟待完善。三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虽有下降但幅度不大。四是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公平、医疗卫生、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还需要进一步加大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和工作力度。五是政府自身建设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还不适应"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的要求,创造性用好政策的办法还不多,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强,办事难、办事效率不高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治,发展环境需进一步综合治理。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也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创新化解矛盾的办法,不断取得重庆发展的新突破。
(责任编辑:龙巍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