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重庆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重庆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02月09日 13:28   来源:新华网   
   
    二、2007年主要目标和任务

    今年,我们将迎来党的十七大,迎来我市第三次党代会和重庆直辖十周年。做好全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

    从今年开始,我们将经济社会发展调控目标明确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大类。2007年主要预期性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0万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控制在3%以内!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的比例达到75%以上。主要约束性目标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全社会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下降3%,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各位代表!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面对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更加激烈的竞争态势,重庆要抓住机遇,追求卓越,健步前进,既要努力扩大经济总量,又要着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目前重庆正处在经济高速成长期,各区县你追我赶,各行业奋勇争先,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具备了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竭的动力源泉。

    今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我们一定要全面履行上任之初向人大代表及全市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一定要完成或超额完成本届政府的各项既定目标。为此,我们将努力做到"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改革,开拓开放,优化发展环境,极大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创业热情,极大地激活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活力。

    二是坚持打好"直辖牌"和"库区牌"。开展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着力加强以主城为核心的城市群建设,使之成为构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主要依托。规划建设"1小时经济圈",作为打好"直辖牌"、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支撑。沿交通干线展开产业布局,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用特殊政策加快以万州为中心的渝东北地区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尽快形成点、圈、线有机联动,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三是坚持积极有为地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措施。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策划和实施大项目,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更主动、更有效地招商引资,保持投资、消费"双轮"驱动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把实现群众愿望、满足群众需要、维护群众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进和谐重庆"十大工程"建设,将新增财力主要投向公共服务、改善民生,让全市人民都能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能为工作、生活在这片日新月异的土地上而感到幸福和自豪。

    今年,我们要重点做好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发展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首要任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夯实村级基础建设,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完成各区县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组织实施"千村推进、百村示范"工程。深入推进"三百工程",加快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强化现代农业技术、现代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农业人才"三大支撑",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建设优质粮油基地和优势农产品基地。全市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0户。重点中心镇建设增加到100个,全市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打造特色劳务品牌。因人施教,培训农村劳动力20万人。推广农民工服务管理"四好经验",推行土地托管、委托经营和留守儿童义务家长代理,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到城镇就业,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工在城镇安家落户,为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安家创造更为宽松、更为有利的条件。

    加大以农田水利、交通、通信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眼于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基本建成开县鲤鱼塘大型水库,加快"泽渝"一期、松既和铜罐驿两大长江提水工程、渝北观音洞水库等建设进度;加快推进玉滩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开工建设璧山三江水源工程、大宁河梯级开发和三峡库区中部大型灌区;新建小型水源4万处,整治病险水库100座,改扩建乡镇供水工程100处,解决1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设农村公路8000公里,乡镇公路通畅率达到75%,建制村公路通达率达到93%。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和农村康居工程。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为重点,抓好产业扶贫,扩大易地扶贫,减少农村建卡贫困人口11万人。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抓好三个关键措施:一是落实对农民的直补政策。实现粮食生产恢复性增长,确保粮食供给安全。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和退耕还林现金直补政策,加大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规模。对种植小麦、油菜的农户给予每亩5元直补,对重点区县发展柑橘给予每株5元种苗补助。二是加大"三农"投入力度。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实现各级财政"三农"资金支出的增量高于上年,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高于上年,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将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调标后地方增量的主要部分用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严守乡镇机构和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底线",努力消化乡镇债务,强化乡镇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继续推进"两社两化",发展各类农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就业创业机制和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业信用担保试点。扎实做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壮大产业集群。抓好工业经济大投资、大支柱、大项目、大基地、大企业建设,做大产业规模,做优产品品牌,做强企业竞争力。力争工业销售收入突破5000亿元,投资突破1000亿元,利润突破160亿元。加快构建以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资源加工、高新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支持茂德"8·11"芯片项目建设,抓紧推进川维、西南铝、风力发电成套装备产业化等10个投资50亿元级的大项目,策划实施30个10亿元级重点项目和一大批亿元级项目。加快北部新区、经开区、高新区、西永微电子工业园、长寿化工园区和30个特色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

    推动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以研发设计、软件设计、网络动漫、文化传媒、咨询策划、时尚消费为重点,启动广电集团文化传媒中心、高新软件园、黄桷坪艺术街等创意产业基地建设。

    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会展、房地产和旅游等服务业。壮大商贸龙头企业,做精做强"老字号"企业,做大做靓品牌商圈和特色商业街。加快构建口岸保税物流、工业物流、城市配送物流和电子商务相结合的现代综合物流体系,努力降低物流成本。实施农村市场"双建工程"和社区商业"双进工程"。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办好春季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第十一届中国重庆投资洽谈暨全球采购会和2007年时尚嘉年华系列活动。优化住房供应结构,规范经济适用房建设,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以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五方十泉"温泉之都建设为重点,实施一批旅游大项目。将"山水都市游"和"生态旅游年"活动办出规模、办出特色、办出效益。

    推动金融产业做大做强。鼓励和引导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来渝设立分支机构,特别是设立区域性总部,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完成万州商业银行的重组和改造,加快主城区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农村信用社向农村合作银行转轨。促进西南证券公司、市商业银行、重点工商企业以及一批中小企业改制上市,拓展直接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加快保险业发展,充分发挥其在经济补偿、资金融通、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改善金融环境,鼓励金融创新,推动金融中心建设。

    提升产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关键靠自主创新的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渝"和"人才强市"战略,推进学习型社会、创新型城市建设。力争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3%,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15%。重点做好四件事:一是抓好一批科技创新项目。策划一批重点项目对接国家科技规划,滚动实施100个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推进15个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二是实施名牌战略。依法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和支持更多的企业争创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出口驰名品牌。三是提升三大科技平台服务功能。推进产学研合作,建成市应用技术研究院,加快建设市农业科学院、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汽车摩托车知识产权信息中心,推进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信息产业基地、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基地和中俄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四是实施"巴渝人才工程"。加快培养一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创新团队和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三)全面落实库区发展政策,进一步加快库区产业发展和扩大移民就业。推进四期移民,完成移民安置4万人。抓好开县县城大规模搬迁建设和其它县城迁建扫尾工作。突出解决城郊移民难的问题。加快专业项目复建、集镇基础设施和房屋建设进度,力争实现淹没工矿企业迁建销号。落实移民规模调整增补投资,搞好规划调整项目实施。

    用好各项产业扶持资金、政策性贷款,充分发挥信用担保机构作用,促进库区政策、资源优势和人文环境转化为招商引资优势。实施库区686个工业项目,完成工业投资220亿元。新建一批牵动力强的重点产业项目,扶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重点企业,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支持己搬迁工矿企业和破产关闭重组企业加快发展。全面开展库区8个重点区县开放型经济综合试验。推进巫山一奉节一巫溪"金三角"旅游经济发展。加大主城区对口帮扶库区8个重点区县的工作力度。扩大与对口支援省市的经济合作。

    加强城镇移民就业和农村移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强化移民中长期技能培训、中级技能培训和新增劳动力职业培训,培训移民劳动力3.5万人。鼓励和支持移民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外出务工,新增城镇移民就业和农村移民劳动力转移就业6万人,年内努力做到凡有条件的城乡移民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认真落实农村移民后期扶持和三峡库区非农移民困难扶助政策。

    加强三峡水库综合管理。完成库周绿化带建设,做好长江三峡生态屏障工程前期工作。启动移土培肥二期工程。强化水污染防治,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快次级河流综合整治与开发。启动消落带综合整治工程。搞好库区城镇地质调查。完成三期地质灾害应急工程治理项目,启动三期非应急工程治理项目建设。

    (四)打造以主城为核心的城市群和"1小时经济圈",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精心打造主城中央商务区,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强主城的聚集、辐射和带动功能。做好"1小时经济圈"发展规划,统筹推进交通、通信、供排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各区县产业合理分工,增强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加快把万州建设成为第二大城市的步伐,增强其在渝东北地区的辐射、带动功能。进一步完善支持万州、涪陵、黔江、江津、合川、永川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的政策,依法界定、依法授予、依法委托给六个区92项行政管理权限,引导市级建设性投资集团在区域性中心城市拓展业务,在产业项目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能源保障、金融机构设置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远郊区县要以县城、中心镇为核心,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完善市级财政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区县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公共支出的积极性,鼓励区县政府消化历年债务和财政赤字。

    全面落实对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快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充分发挥渝怀铁路对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开工建设黔江至石柱高等级公路,推进连接主城、打通周边的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建设。支持发展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业、绿色食品加工业、水电能源产业、优势矿产资源加工业和边贸经济。

    加快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连接中西部、辐射全国的综合交通枢纽。抓紧20个高速公路续建项目建设,确保渝湘高速公路界石至水江段竣工通车,力争建成沪蓉高速公路忠县至垫江段和遂渝高速公路,加快建设奉节至巫溪高速公路,积极推进"三环十射"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规划的36条2000公里县际公路全部建成。争取开工渝利、兰渝、南涪铁路。加快建设涪陵黄旗码头、长寿化工码头等项目。开工江北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向远郊区县延伸,拓展"城市一卡通"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彭水电站、草街航电枢纽和500千伏永川板桥输变电、电网扩建等工程,全面完成万盛电厂、西部农网完善工程和县城电网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川气东送重庆段管道,做好小南海电站前期工作,提高能源保障能力。

    坚持规划、建设和管理并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理顺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健全城乡规划编制体系。高质量完成快捷畅通、洁净靓丽、惠民和谐3大类30项重点工程。开工建设轨道交通一号线,启动空港至巴南外河坪公交快速交通线和主城交通换乘枢纽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开展城市道路、桥梁、隧道综合整治,切实做好交通排堵保畅工作。专项整治主城区城乡结合部违法建筑。加强环卫设施设备改造,完成一批节点绿化和灯饰工程。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整治市容市貌,创建宜居环境。

    (五)加大节能降耗减排工作力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行节能降耗减排考核奖惩制度,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在74户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节能审计和节能规划编制。全面推行单位产品能耗限额管理,对超额用能部分实行差别能源价格。支持专业公司节能外包服务。加大节能降耗减排技术研发、推广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进风能、太阳能利用和建筑节能工作。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围绕循环经济上项目,围绕"三废"利用搞开发,打造生态产业链。推动电力、冶金、建材等重点行业的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示范试点。

    深化资源和环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资源和环境使用的合理成本负担机制。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全面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新项目不符合节能环境标准的坚决不能上,现有企业经整改仍不达标的坚决依法停产关闭。

    坚持标本兼治、注重实效,持续推进蓝天、碧水、绿地、宁静四大行动。严格控制城市扬尘、燃煤及粉(烟)尘和机动车尾气污染。启动重钢环保搬迁综合技术改造项目,完成18户主城区重点污染企业搬迁整治,推动92个库区企业污水治理项目改造。开展土壤污染调查和综合治理。加快城市污染防治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主城区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力争达到70%。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做靓"山城"、"江城"两大城市名片。专项整治城镇机动车违章鸣号、营业性娱乐场所噪声和居住小区小型加工企业噪声,切实解决一批市民反映强烈的噪声扰民问题。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清理并处置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提高集约利用效率。对符合中央宏观调控要求的项目用地应保尽保,对不符合中央宏观调控要求的项目不供给土地。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促进规模化、集约化开发。

    (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力建设开放型经济新高地。进一步调整国有资本结构,推动国有资本向大集团、支柱产业、新兴产业、高端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品集聚,提升国有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带动力和控制力。加大、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力度,年内终结10户,新启动5户;新报8户市级国有企业纳入国家破产计划。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改革国有企业监管体系。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政府、企业、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推动开放型经济健康发展。着眼于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争取重庆成为全国新的外资密集区、跨国公司进入西部的首选地。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增强投资贸易促进功能,发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带动作用,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内资均增长20%以上。充分利用展会、驻渝外国机构和我市驻外机构招商,做好专业招商、点对点招商、代理招商、以商招商和产业链重点项目招商,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组织协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发市场,兴办企业,开展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积极对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市场,努力开拓非洲、南美洲市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升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外贸出口总额增长20%以上。积极推进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加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责任编辑:龙巍洋)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