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上海市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上海市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03月23日 13:28   来源:政府网站   

(点击查阅更多2006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1月15日 韩正)

    “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

    韩正市长在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向代表们作《“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时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上海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科教兴市主战略,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重要规划。

    “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着力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开拓进取,奋力拼搏,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历史性变化的基础上,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进步、新成就。

    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韩正市长作《“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上说,把贯彻中央宏观调控决策与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努力保持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5%,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5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434亿元,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从2000年的1.14吨标准煤下降到2005年的0.93吨标准煤。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新型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巩固,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先进制造业能级不断提升,农业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效。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预计达到75%;郊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产业基地建设成效明显,郊区已成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地,200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中郊区的比重超过80%。

    全面推进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力度,城市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韩正市长作《“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上说,“三港两网”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城市集聚辐射功能显著增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实现重大突破,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营,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位列世界第三,货物吞吐量排名世界第一。上海航空枢纽建设取得新进展,2005年机场客、货吞吐量预计分别比2000年增长1.3倍和2.1倍。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建设全面推进,2005年运营里程达到123公里。市域高速公路网框架基本形成,2005年通车里程达到560公里。磁浮示范运营线、浦东铁路一期工程等重要交通设施相继建成。城市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市政和公用事业在改革中加快发展,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十五”环保投入总量是“九五”的两倍,完成了前两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建成国家园林城市,预计2005年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比2000年增长了1.4倍,城市总体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开放取得明显进展

    韩正市长在作《“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时说,政府、企业、市场、社会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政府职能“强化、弱化、转化”不断加快,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国有和国有控股公司股权多元化改造基本完成,新型国资监管体制框架初步建立,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国资、外资、民资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预计五年外商直接投资实到金额超过280亿美元,2005年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2.5%。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功能不断拓展,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在快速发展中不断规范。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变化,浦东先行先试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服务贸易等领域的开放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上海口岸功能明显增强,2005年口岸进出口总额预计达到3506亿美元,是2000年的3.2倍。对口支援工作进一步加强,服务全国水平不断提高。与港澳台等地区的经贸合作进一步深化。

    全面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韩正市长作《“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时说,社会事业投入明显加大,集中建设了一批社会事业功能性项目和公益性设施。落实《上海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行动纲要》,科技创新力度明显加大,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000年的1.60%提高到2005年的2.34%。取得一批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重大科研成果明显增多,2005年发明专利申请量比2000年增长了1.1倍。以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推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完成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健康城市建设两个三年行动计划,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和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成效,成功举办了一系列重要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建成一大批社区文化体育活动设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上海城市精神得到大力弘扬。

    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韩正市长作《“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时说,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了政府扶持创业和就业援助的力度,新增了大量就业岗位,一大批就业困难群众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200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预计为4.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包含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五个险种的城镇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小城镇社会保险制度顺利实施,成为郊区失地农民的基本保障制度;对65岁以上农民实行了养老金政府补贴政策,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参保人数不断增加。加强社会救助工作,完善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了大病医疗救助、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助等救助政策,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全面推行农村税费改革,率先免征农业税。2005年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比2000年增长72.5%和49.9%。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预计达到21.3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了5平方米。廉租住房覆盖面不断扩大,旧住房综合改造加快推进,一大批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一)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韩正市长作《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时指出:要坚持“两个优先”,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要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坚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

    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信息化为基础,以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为重点,以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突破口,抓住培育龙头企业和集聚专门人才两个关键,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层次、规模和能级。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强都市旅游、会展资源开发,加快推进旅游业、会展业发展。积极发展会计、审计、法律、咨询、评估、设计等专业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流通等服务业。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

    着力提升先进制造业竞争力。依托大产业、大基地、大项目,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提高先进制造业的技术能级,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同时,要依托中央在沪企业,培育壮大船舶、航天、航空等战略产业。积极推进现代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光电子等新兴产业发展。

    加强产业政策调控和产业布局优化。鼓励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促进均势产业稳定发展。根据全市区域功能片区划分,进一步明确区县功能定位,加强分类指导,引导区县加快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园区,促进区县协调发展。中心城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郊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城市创新体系

    韩正市长作《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时指出:要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城市创新体系。

    要致力于构建城市创新体系,全面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既要抢占科技制高点,又要培育经济增长点,努力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持续发展之路。

    加快重点领域自主创新的突破。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举,突出重点,区别对待,有限目标,取得突破。实施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围绕“健康、生态、高端制造、数字化”等战略需求,实现创新中药、基因工程疫苗、太阳能、平板显示、电子标签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继续推进科教兴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完善项目运作机制,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市抓实力、区县抓活力、企业抓动力”,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创新团队和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实施各类人才集聚和培训工程。加强领军人才开发,努力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门人才。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制度。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韩正市长作《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时指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积极探索特大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技术支撑、加强政策引导、明确管理职责、广泛宣传教育,切实抓好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继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坚持重治本、重机制、重实效,切实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

    (四)加快现代化新郊区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韩正市长作《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时指出:要加快现代化新郊区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和部署,上海要按照规划布局合理、经济实力增强、人居环境良好、人文素质提高、民主法制加强的要求,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大力推动郊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新郊区。

    积极推进“三个集中”,加快郊区城镇建设。以农民宅基地置换为突破口,稳步推进农民居住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

    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坚持科技兴农,全方位拓展农业投资渠道,运用工业化手段和规模经营方式,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健全农民增收长郊机制。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综合措施,拓宽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全面推进郊区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切实提高郊区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水平。

    (五)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现代化水平

    韩正市长作《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时指出:要坚持建管并举、重在管理,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着眼于进一步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着力于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城市管理,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着力推进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快洋山深水港区后续工程建设,完善集装箱集疏运系统,发挥洋山保税港区功能,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快速发展。加快浦东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和虹桥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建设,基本建成上海航空枢纽。完善铁路枢纽布局。基本建成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完善市域高速公路网,2010年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约4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约880公里。

    进一步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全面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建立和完善发现及时、处置快速、解决有效、监督有力的长效机制,保障城市安全有序。

    切实保障城市安全。坚持防灾、抗灾、救灾相结合,建立健全城市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不断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坚持“拆、改、留”并举,积极稳妥地推进旧区改造。完成中心城区400万平方米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任务,约占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现有总量的50%。

    (六)成功举办世博会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韩正市长作《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时指出:要成功举办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充分发挥世博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

    深入演绎世博会主题。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把举办世博会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与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相结合、与培育和实践上海城市精神相结合,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切实做好世博会举办工作。坚持节约办博,充分利用或改造现有建筑及设施。认真实施好世博会园区总体规划,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世博会园区场馆和配套设施建设。

    (七)发挥浦东示范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韩正市长作《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时指出:要进一步发挥浦东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是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制度保障。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浦东开发开放先行先试,进一步深化改革,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

    全面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着眼于率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模式,完善功能区管理体制;着力转变经济运行方式,与国际规范相衔接,加快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外向型经济层次。

    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促进国有资本有序流动,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产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的主导竞争力。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按照平等待遇、开放领域、引导产业、调整结构、创新服务的思路,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发展各类要素市场,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促进市场竞争和要素有序流动。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力度,强化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的监管。

    (八)“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韩正市长作《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时指出: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着眼于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更好地服务全国,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加快发展的能力。

    促进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外贸结构,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重要资源。

    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保持利用外资适度规模,着力提高质量、强化功能、优化结构、拓宽领域。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研发中心和专业服务机构落户上海。

    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政府服务体系,支持有条件、有比较优势的企业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到境外投资,鼓励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扩大互利合作与共同开发。

    更好地服务长江三角洲、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按照中央要求,加大对西藏、新疆、云南、三峡库区等地区的对口支援力度,促进与长江三角洲地区联动发展与沿江省市合力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促进长江流域经济共同发展。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

(责任编辑:石兰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