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上海市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上海市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03月23日 13:28   来源:政府网站   
    “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发展服务经济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必然要求,提升先进制造业水平和质量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要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坚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

    中心城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规划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郊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工业向园区集中,发挥国家级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和市级工业区的作用。基本建成国际汽车城、精品钢铁基地,加快上海化工区、微电子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推进临港装备产业基地和长兴岛造船基地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创意产业园和都市型工业园。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城市创新体系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致力于构建城市创新体系,全面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既要抢占科技制高点,又要培育经济增长点,努力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持续发展之路。2010年高技术产业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达到30%左右。加快张江、漕河泾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推进杨浦知识创新区、闵行紫竹科学园区等创新基地建设,促进园区、校区、社区联动发展。推进科技世博园、智能新港城等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建设。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积极探索特大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新建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加大水源地建设与保护力度,强化节水管理,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比2005年下降16%左右。

    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初步建立污水处理设施与收集管网相配套的郊区污水处理系统,2010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左右,进一步改善河道水质。2007年新车全面实施欧Ⅲ排放标准,2010年全市二氧化硫年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35%以上。2010年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2010年重点监管企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率达到95%以上。2010年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

    注重社会事业发展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立足于确保公益、促进均衡、激发活力,全面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十一五”期间政府财政性教育投入相当于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

    加强社会管理夯实构建和谐社会基础

    加强社会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坚持重在基层、重在整合资源、重在完善机制,形成社会管理的整体合力。加强人口综合管理。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推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深入开展平安建设。

    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

    就业是民生之本,保障是稳定之基。必须着眼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把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深化积极的就业政策。

    按照“要分类、有梯次、保基本、广覆盖”的总体要求,继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完善面向困难群众的住房保障体系。

    进一步发展社会福利和社会慈善事业。加强为老服务,大力发展社会化居家养老,加快养老设施建设,2010年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人数达到25万人左右,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10万张左右。

    成功举办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

    成功举办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充分发挥世博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

    举办世博会,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重大任务。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国家有关部门和全国各省市,动员和凝聚全市力量,全力办好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

    全面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是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制度保障。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浦东开发开放先行先试,进一步深化改革,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

    全面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进一步聚焦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和张江高科技园区,强化功能,创新机制,完善政策,推动浦东新区在更高起点上实现快速发展。

    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加快建设新郊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和部署,上海要按照规划布局合理、经济实力增强、人居环境良好、人文素质提高、民主法制加强的要求,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大力推动郊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新郊区。

    积极推进“三个集中”,加快郊区城镇建设。重点建设松江、嘉定、临港等新城,加快新市镇开发建设,加强中心村改造建设,逐步形成由1个中心城、9个新城、60个左右新市镇和600个左右中心村构成的城镇体系。2010年郊区城市化率达到75%左右。

    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100万亩设施粮田和30万亩设施蔬菜基地。

    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综合措施,拓宽增收渠道,千万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现代化水平

    着眼于进一步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着力于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城市管理,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着力推进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快洋山深水港区后续工程建设,完善集装箱集疏运系统,发挥洋山保税港区功能,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快速发展。加快浦东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和虹桥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建设,显著增强中转功能,基本建成上海航空枢纽。加快建设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完善铁路枢纽布局。基本建成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完善市域高速公路网,2010年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约4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约880公里。加快黄浦江越江通道建设,建成上海长江隧桥工程。

    坚持“拆、改、留”并举,积极稳妥地推进旧区改造。完成中心城区400万平方米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任务,约占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现有总量的50%。

    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着眼于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更好地服务全国,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加快发展的能力。

    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加快电子社区建设

    坚持发挥信息化在科教兴市中的引领带动作用,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重点,深入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保持上海信息化整体水平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全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电子社区建设,强化社区信息服务功能,方便市民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改善生活质量。2010年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达到65%以上。

    主要任务数字解读

    30%

    2010年高技术产业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达到30%左右

    欧Ⅲ

    2007年新车全面实施欧Ⅲ排放标准

    35%

    2010年全市二氧化硫年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35%以上

    80%

    2010年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

    95%

    2010年重点监管企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率达到95%以上

    25万

    2010年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人数达到25万人左右,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10万张左右

    75%

    2010年郊区城市化率达到75%左右

    400公里

    2010年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约400公里

    880公里

    2010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约880公里

    400万平方米

    完成中心城区400万平方米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任务,约占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现有总量的50%

    4%

    “十一五”期间政府财政性教育投入相当于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

(责任编辑:石兰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