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四川省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四川省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11月27日 13:32   来源:政府网站   
    
    2007年工作安排

    做好今年工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对于迎接党的十七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胜利召开,意义十分重大。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这一主题,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积极促进旅游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建设,切实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力求在推动发展全局上有新举措,在发展的关键环节上有新突破,在实现更好更快发展上有新进展,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6‰以内。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促进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落实“四项补贴”,继续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护政策,稳定农资价格。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加大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重。全省财政拟安排“三农”支出330.5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拟安排77.9亿元,增长36.4%。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启动200个省级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带动2000个村庄人居环境治理,积极开展文明、环保、卫生的生态村创建活动。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推进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观光农业建设。加快建设一批骨干水利、小微型水利和节水工程,新建通乡通村公路1万公里,积极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强化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市场监管,加快城乡电网改造,大力发展农村通信。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启动一批重大农业科技专项和重点项目,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治。重视品牌经营,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推广农业产业化新型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农民自我发展和进入市场的能力。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继续实施“金土地”工程和“沃土工程”,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建成一批稳产高产基本农田。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提高单产,力争粮食总产量恢复到3320万吨以上。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推进“订单式”劳务输出,打造劳务品牌,提高劳务输出效益,力争农村劳动力转移1950万人次。努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子女义务教育、住房等方面的现实困难,帮助留守人群解决生产生活面临的突出问题。

    二、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

    工业兴,则四川兴。把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作为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支撑,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不断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确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净利润增长“双十三”。

    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实施技术领先战略,把握先进技术和核心技术,营造比较优势,做强做大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水电产业、钢铁钒钛产业、天然气、石油化工和盐化工产业、食品产业、医药产业等七大支柱产业。按照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产业发展,着力推进军工科技成果向民用转化,打造具有独特优势的航空、航天、核技术、军工电子等战略高技术产业基地,继续推进成都高新区、绵阳科技城、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坚持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坚持节约优先和高效利用,促进水电、钒钛、天然气等优势资源有序开发和转化,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基地。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品结构,加快德阳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重点抓好400项技改项目,技改投资力争突破1000亿元。大力推进产能过剩行业和控制性行业的整合重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提高工业综合竞争力。继续推进“三个百亿工程”,加快攀钢、五粮液、长虹、东方、二重等企业发展,抓好115个工业重点项目,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发展43个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建设一批集约化水平高、核心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尤其是要围绕优势产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发展配套产业。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争创国家和国际品牌。

    强化工业运行保障。加强对重点地区、行业、企业和产品的跟踪分析,搞好预警预测,做好煤电油气运的保障。协调银企关系,加大对工业企业的信贷投入。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三、积极发展服务业

    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着力促进旅游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巩固发展观光旅游,深度开发文化旅游,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大力拓展入境游。突出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三条主线,完善旅游发展规划,推进精品旅游区建设,加快新五大旅游区开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等特色旅游。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培育壮大旅游企业,提高旅游经济综合效益。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提升景区管理水平,加强旅游市场整顿,维护游客合法权益。力争旅游总收入1150亿元,增长17%。

    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中介、咨询、会展等现代服务业,着力推行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积极促进社区服务业发展。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稳健经营,稳步推进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工作,鼓励外资金融机构来川设立分支机构,注重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交通运输、仓储、贸易、通信、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加强农村商品流通市场设施和商业网点建设,继续抓好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四、着力加强自主创新

    把加强自主创新作为推进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着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创新型四川建设。

    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围绕发展优势产业,整合科研力量,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力求在一些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加快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强化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保障。加强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创造、实施和保护。

    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入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认真落实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办好研发中心。重点抓好100项技术创新项目,完成技术创新投资92亿元。

    积极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创办科技企业孵化器,以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为依托,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体制和机制。加快推进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科普工作。加快成都(国家)质检院建设。

    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全省财政科技投入拟安排15.5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拟安排5.6亿元,增长14.9%。重点支持产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支持重大战略产品和重大科技工程。鼓励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力争达到销售收入的2%。引导社会增加科技投入,逐步培育和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

    五、注重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集约用地

    我省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任务非常艰巨,必须采取更加有力、切实可行的措施,下最大决心实现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约束性目标,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认真抓好节能降耗工作。严格执行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和问责制度。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等政策,鼓励和引导节约资源,约束和制止浪费行为。推进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发利用资源节约技术。切实抓好239户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

    扎实推进生态省建设。全面实施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巩固天然林保护成果,抓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湿地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坚决关闭污染源。认真落实主要污染物削减目标责任制,严格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容量总量控制、“三同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积极推进岷江、沱江、嘉陵江流域污染防治工作,抓好200个重点工业企业和50家规模畜禽养殖场的限期整治。进一步搞好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努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严格土地管理,认真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确保占补平衡,提高耕地质量。坚持控制增量、盘活存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程度,保障发展与建设的用地需求。继续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科学设置矿权,积极治散治乱,促进资源规模化开采,全面提升综合利用水平。加强矿产资源勘探,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六、优化投资结构促进消费增长

    保持投资增长,扩大消费需求,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

    调整优化投资结构。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加强农林牧渔、水利、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等薄弱环节建设,加大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着力促进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大力支持有利于缓解煤电油气运紧张、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项目建设,严格限制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项目建设,注重投入产出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竣工项目尽快投产达产,在建项目加快建设进度,抓紧开工一批项目,积极争取一批重大项目,着力做好一批项目前期准备,搞好项目储备。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建设,确保遂渝高速公路等60个项目竣工,加快建设溪洛渡水电站等90个项目,争取开工普光气田等60个项目,抓紧做好1000万吨炼油厂等90个项目的前期工作。规范建设市场,强化项目全过程监管,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

    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坚持以增加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民消费为重点,认真落实增加居民收入的各项政策,努力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不断拓宽消费领域,积极培育消费热点,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落实消费政策,发展消费信贷,改善消费环境。整顿规范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和广告等市场,坚决打击制假售假、价格欺诈、偷逃骗税、侵犯知识产权和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继续深化改革。以提高竞争力和控制力为重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国有资产监管机制,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着力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部门综合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稳步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建立政府债务偿还机制,积极化解乡镇债务。深化投资、价格、收入分配改革。加快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领域改革。

    大力提高开放水平。发挥我省市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比较优势,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围绕优势产业、特色园区和重点领域,吸引更多有实力的国内外企业来川发展。抓好已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争取实际利用外资15.5亿美元,力争引进省外到位资金增长40%。加大川渝合作、泛珠三角合作的工作力度,加强与长三角及其他周边省份的交流与协作。办好第八届西博会。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发展,扩大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抓好出口创汇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增加自主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出口增长15%以上。继续做好外事、口岸、海关、检验检疫及港澳台侨工作。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垄断行业以及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尤其要加快民营工艺发展。认真落实各项支持政策措施,改进服务和监管,切实营造平等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做强做大。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办企业。力争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0%。

    八、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城镇化进程。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按照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原则,推动城镇建设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城镇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确保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加强城镇规划,塑造地方特色突出、传承历史文脉的城镇风貌。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整治市容市貌,提高城镇综合管理水平。规范房地产市场,大力发展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认真落实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按照省“十一五”规划纲要确立的成都、川南、攀西、川东北、川西北生态5大经济区,抓紧制定区域发展实施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照区域统筹、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强资源整合,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和垂直分工,实现产业互动,促进特色产业区、产业带的形成。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建立协调互动机制,统筹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合作。继续采取政府扶持、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努力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的支持力度,增强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认真总结,推广丘陵地区依托农业产业化、促进工艺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成功经验,加大扶持力度,加快丘陵地区发展。加快出省大通道建设,实现更大范围的优势互补。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强分类指导,突出县域特色,强化产业支撑,努力建设一批经济强县。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着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和商品流通网络,围绕一、二次产业发展,配套推进科技、信息、购销、储运等服务业发展,促进县域一二三次产业互动。引导人口、产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中,促进城乡相融,形成县域发展新格局。

    九、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积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真落实农村和城镇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农村留守学生关爱行动。继续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完成9个县“普九”目标,对寄宿制困难家庭学生免费提供卧具、发放生活补助。强化素质教育,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落实好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政策。重视发展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继续支持民办教育加快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师德和业务水平。全面推行学校收费公示制度,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全省财政教育投入拟安排208.6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拟安排29.9亿元,增长15.6%。

    提高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大到全省80%的县(市、区),在地级以上城市基本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抓好乡镇卫生院和贫困县医院的建设改造。做好艾滋病、结核病、狂犬病、血吸虫病、禽流感等传染病、地方病和职业病的防治工作。实施“名医、名药、名企”战略和中医药“利民工程”,加快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着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全省财政医疗卫生投入拟安排62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拟安排16亿元,增长39.1%。

    繁荣文化事业。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继续实施“村村通”和“西新工程”。加强世界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档案的保护和利用。树立和落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搞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充分挖掘我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增强文化创新能力,创建文化特色品牌,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发展体育事业。结合“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围绕奥运备战,抓好奥运参赛项目的训练工作,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抢抓奥运商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办好女足世界杯和第20届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

    重视人口计生等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稳定低生育水平,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认真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搞好妇幼保健体系建设。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做好残疾人工作。完善统计制度和核算体系,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做好测绘工作,提高服务保障水平。推动地方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十、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始终不渝地把为全省各族人民谋利益作为政府的神圣使命,把民生问题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认真实施“十大惠民行动”。省、市、县三级联动,省级各部门积极支持配合,认真实施就业促进行动、最低生活保障行动、教育资助行动、医疗保障行动、农村交通建设行动、饮水安全行动、农民工培训行动、农村安居行动、扶贫解困行动、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目标管理,狠抓督查落实。言必信,行必果,确保惠民行动收到实实在在的成效。今年全省拟安排资金279.1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拟安排43.7亿元。

    努力扩大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就业援助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拓展就业渠道,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城镇新增就业5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25万人,其中“4050”等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7万人;确保零就业家庭中至少有一名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家庭成员实现就业再就业。

    加强社会保障。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市级统筹,加快推进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做好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工作。积极发展商业保险。继续做好城镇低保工作,巩固完善农村低保制度,逐步提高“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水平。做好失地农民安置补偿工作,探索建立长远生计保障机制。加大对特困群体的社会救助,加快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和住房公积金监管,确保资金安全。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全省财政拟安排社会保障资金123.7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拟安排24亿元,增长15%。

    搞好扶贫、救灾、移民等工作。省级财政拟安排扶贫、救灾、地质灾害资金4.6亿元,增长2.3倍。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继续推进五大扶贫工程。解决20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60万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启动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重视抓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房住、有医疗。着力解决农村特困无房户住房困难问题。继续做好移民工作,认真落实移民政策。加强气象、水文、地震和地质灾害等的预测预报。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认真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做好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及时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把不稳定因素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多发的势头。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法制宣传,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民法制意识。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活动。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加强国家安全工作,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的破坏、渗透活动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活动。加强人民防空和保密工作。

    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完善国防动员体制机制,加强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和“双争”、“双评”活动,认真做好征兵工作,加大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工作力度,严格落实伤残军人优抚政策,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责任编辑:龙巍洋)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