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四川省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四川省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11月27日 13:32   来源:政府网站   
   
    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把政府自身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实施公务员法为契机,着力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扎实开展“四项清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坚持联系人大代表“三项制度”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约见制度,共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和提案1259件,向省人大常委会提交地方性法规草案8件,制定省政府规章11件,推动了民主法制建设。加强行政监察,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廉政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我们深知,政府自身建设与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全省人民的期望还有不小差距。新的一年,我们将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按照省委“为民、开拓、务实、清廉”的要求,坚持以长远眼光谋划发展,以全局意识统筹发展,以务实作风推进发展,加强效能建设,提高执行力,建立完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强化依法行政。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提高依法管理社会事务和其他行政事务的能力。加强行政立法工作,提高行政立法水平。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减少执法层级,完善执法程序,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推进综合执法试点。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执法过错追究和行政赔偿制度,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坚持各种行之有效的民主监督制度,认真贯彻监督法,主动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省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强政府部门与民主党派的对口联系,认真接受公民、社会和新闻舆论的监督,确保公共行政权力的依法、公正、有效运行。

    强化职能转变。推进政企、政事、政资分开以及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将抓经济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完善行政审批方式,简化和规范程序,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健全政务服务中心,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创新经济管理制度和方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调节经济活动。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完善社会管理制度,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为全体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增强行政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重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强化科学实干。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崇尚科学实干。坚持科学行政,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充分发挥省政府参事、文史馆员和省科技顾问团的参谋作用。坚持实干兴省、实干富民,多解决一些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多办一些为广大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实事。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加快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抓紧开展政府绩效评估试点工作,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虚报浮夸、急功近利,坚决反对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切实改进会风、文风,大力倡导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深入开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真正做到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真正做到事业为上、责任为重、工作为先。

    强化廉洁从政。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推进反腐倡廉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的作用,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抓好大案要案查处,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以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资源开发和经销等领域为重点,深入推进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加强经常性的教育和管理,促使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精神,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努力建设节约型机关。加强干部生活作风建设,讲操守,重品行,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

    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必须进一步提高公务员业务素质。学习现代经济知识,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学习科技知识,提高推进自主创新的组织领导能力;学习社会管理知识,提高管理社会的能力;学习法律知识,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努力成为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的行家里手,不断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在省委的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全省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满怀激情,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的召开!

    附:

    名词解释和说明


     1.“一保四补”:即确保旱区人畜饮水,大春损失晚秋补、种植业损失养殖业补、农业损失劳务补、农村损失工商补。

     2.“三个百亿工程”:即在“十一五”期间,力争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大企业达到25户,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达到20个,每年实施100项以上投资规模超过1亿元的重点工业项目。

     3.精品旅游区:指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中国第一山”国际旅游区、都江堰—青城山旅游区、三星堆古遗址文化旅游区、卧龙中华大熊猫生态旅游区。

     4.新五大旅游区:即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嘉陵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区、蜀南竹海度假旅游区以及龙泉湖、三岔湖和龙泉山“两湖一山”休闲度假旅游区。

     5.“金土地”工程:即专项土地整理,指在现有农地范围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相关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生态条件,新增有效耕地,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6.“三个整治、一个确保”:即整治工业污染源、城市污染源和农村污染源,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7.“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8.户办工程:即每家农户建一片经济园、一口蓄水池、一眼卫生井、一个沼气池、一条进出农户的硬化路、一个硬化院坝。

     9.基层平安创建活动:经省委同意,从2005年起,在全省广泛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平安创建活动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三年努力,在全省创建一批矛盾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化解、社会政治持续稳定,治安防控能力明显提高、社会治安保持平稳,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社会环境和谐安宁的县(市、区)以及基层乡镇(街道)、单位,为建设法治四川、和谐四川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10.“双争”、“双评”活动:即争创“五好”人武部(预团),争当“五好”人武部(预团)主官,评选党管武装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评选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十杰”人物的活动。

     11.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12.“四项补贴”:即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推广、农业机械购置补贴。

     13.“沃土工程”: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提升耕地持续产出能力、土肥新技术创新转化能力、耕地质量动态监测能力,通过“增”(即增施有机肥)、“提”(即提高肥、水利用率)、“改”(即改良土壤)、“防”(即防止土壤退化和污染)四大措施,加快耕地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土肥新技术推广,提高耕地质量监控预警能力,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创建安全、肥沃、协调、具备持续生产能力的耕地土壤,保障粮食安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14.“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商务部2005年在全国开始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引导和鼓励城市大中型流通企业延伸连锁经营网点到农村,在县城建配送中心(店),到乡镇和村建便民连锁“农家店”。在把工业品送下乡的同时,疏通农产品进城渠道。我省力争在三年内,在120个试点县建成200个县(市、区)连锁配送中心(店),3000个乡镇连锁配送超市,7000个村社便民连锁“农家店”。

     15.“三同时”制度:指污染治理设施与建设项目必须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

     16.“名医、名药、名企”战略:指从进一步扩充中医药人才整体蕴涵量、打造众多中药品牌、加快知名中药制药企业建设步伐三个环节入手,把我省建设成为中医药强省。包括造就一批著名中医专家、培育一批特色中医专科、建设一批知名中医医院、研究开发中药新药、打造川产中药品牌、培育优势中药品种、塑造全国知名中药生产企业等方面。

     17.中医药“利民工程”:指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社区)和农村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和特色,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使城乡居民充分享受到质优价廉的中医药服务。到2010年,农村和社区中医药服务量达到40%以上。

     18.“村村通工程”:是指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广电总局为进一步解决农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而实施的一项广播电视覆盖工程。

     19.“西新工程”:原指西藏、新疆等边远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工程,2000年底扩大到我省甘孜州、阿坝州和凉山州的木里县。

     20.“十大惠民行动”:一是实施就业促进行动。城镇新增就业5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25万人,其中,困难对象再就业7万人。确保现有零就业家庭中至少有一名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家庭成员实现就业再就业。二是实施最低生活保障行动。把符合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城镇居民纳入低保,实现应保尽保,累计月人均补助水平不低于76元;农村低保保障对象达到160万人,累计月人均补助水平不低于19元;把符合条件的“五保”供养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新(改)建农村中心敬老院250所以上,新增床位2.5万张,“五保”供养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20%;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875万人。城市国办老年社会福利机构的床位数增加2000张。三是实施教育资助行动。全部免除农村993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继续对289.2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向85.8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补助生活费,为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农牧民家庭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确保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与当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同步享受“两免一补”政策;解决20万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完成民族地区9个县“普九”任务,新增寄宿制学生1万人,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覆盖率达到100%;国家助学贷款资助高校贫困学生5万人,政府助学奖学金资助高校贫困学生5万人,资助高校贫困学生人数达到在校学生总数的10%以上;全省特殊教育在校学生规模增长10%以上,在校生规模达到3万人。四是实施医疗保障行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面扩大到全省县(市、区)总数的80%;建成功能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83个、覆盖城市居民850万人;资助150万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特困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医疗救助50万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特困群众,人均医疗救助272元;城市低保对象年人均医疗救助补助标准达到50元;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城镇居民参保人数达到130万人。五是实施农村交通建设行动。建成通乡公路2500公里、通村公路7500公里,建成乡(镇)客运站(点)300个。六是实施饮水安全行动。解决24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72个县(市、区)的调查与区划工作,红层找水打井30万口,解决100万农民饮水困难。七是实施农民工培训行动。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农民工200万人次,其中,品牌培训70万人,获证140万人次;在60个县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科技入户工程,培训骨干农民6万人,带动60万农户科技推广。全省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000万人次。八是实施农村安居行动。解决2.5万户农村特困无房户和受灾群众住房困难问题。解决2万户民族地区特困农牧民住房困难问题。实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工程搬迁5000户;支持农民新建沼气池50万口。九是实施扶贫解困行动。解决20万农村绝对贫困群众温饱问题,改善60万农村低收入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按总体规划启动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十是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行动。进一步加强岷江、沱江、嘉陵江流域污染治理,挂牌监管整治200家工业污染企业,50家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企业,监督已建成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正常达标运行;岷江、沱江、嘉陵江流域内城市污水收集率达到:成都85%,自贡80%,泸州65%,绵阳80%,广元60%,遂宁80%,内江70%,乐山65%,南充65%,眉山70%,资阳55%,江油70%,简阳50%,阆中50%;取缔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实施18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大力推进土地整理“金土地”工程,整理100万亩土地,实现新增耕地10万亩,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60万亩;继续推进和巩固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建设工程,实施森林管护2.88亿亩,建设公益林343.75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273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平方公里。

     21.“4050”: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女性40周岁以上、男性50周岁以上就业困难的下岗失业人员。

     22.五大扶贫工程:指新村扶贫、移民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和牧区扶贫。

     23.“四项清理”:2006年8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清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机关私设“小金库”、干部入股煤矿、领导干部及其配偶子女违规经商办企业工作,简称“四项清理”。

     24.联系人大代表“三项制度”:指省政府确定的联系人大代表的走访、办事和通报制度。

(责任编辑:龙巍洋)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