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青海省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青海省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02月27日 13:57   来源:青海日报   
   
    二、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 

    2007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于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确判断形势,把握发展趋势,始终是我们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做好政府工作的重要前提。

    当前,我省发展的势头良好,必须倍加珍惜;面临的机遇难得,必须牢牢把握;同时工作的压力不小,必须奋发努力。我们一定要全面分析和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面临的新挑战,既要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又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保持冷静和清醒,充分估计矛盾和困难,增强预见性,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2007年全省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体会议精神,把握发展与和谐主题,贯彻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抓住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两大关键,依靠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两大动力,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两大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工业化两大进程,挖掘旅游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两大潜力,关注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两大重点,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和省十一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2007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进出口总额增长5%;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5%以上,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左右。

    上述预期目标的基本着眼点是,着力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际工作中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从省情出发,确保又好又快发展。把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国民经济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要求、新目标。

    二是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农牧业增产增效和农牧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培养新型农牧民为根本,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推进现代农牧业建设,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特色经济、县域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三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有效利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艰巨性和紧迫性,注重节能降耗减排工作,注重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四是推进改革开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方位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着力在体制、机制转变上下功夫,加快建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引进项目、资金、技术和管理的水平,在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互动、攻克一批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五是立足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察民情、体民忧、解民困,确保全省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认真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推进自主创新和资源转换,加强和改进项目工作,加大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力度,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壮大和提升特色产业,促进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加快优势产业发展。深入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创新传统优势,培育新的优势,构建多元化的特色产业。积极推进盐湖、油气、煤炭等资源特色型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抓好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百万吨复合肥、60万吨甲醇、青海碱业二期、煤化工、40万吨氯碱、4万吨金属钠等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坚持高载能与高技术相结合,大力开发有色金属和冶金工业的新产品,重点抓好10万吨电解锌扩能、20万吨高纯硅、千吨单晶硅、3000吨多晶硅、高精铝板带等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推进产业链条延伸,提升产业层次,形成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发展藏毯、绒纺、民族服饰、中藏药等产业,抓好雪舟三绒、藏羊地毯、机织地毯、明胶、菊粉、沙棘等特色轻工业项目,建设西宁藏毯城毛、绒加工产业集群项目,在改善工业结构的同时扩大就业容量。加强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完善和提升配套功能,大力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增强对全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作用。

    突出项目带动。坚持规划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建成一批的原则,注重基础设施、特色优势产业、社会事业、生态建设项目的同步,注重“大、中、小”项目的协调,注重“长、中、近”项目的衔接,加大工业投入,优化投资结构,努力提高项目工作水平和投资回报率,确保今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470亿元左右,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加快推进引大济湟水利工程、格尔木至茫崖公路、丹拉国道主干线西宁过境公路、贵德至大武、当金山至大柴旦公路、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和兰青线兰州至西宁增建二线、玉树三江源机场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推进拉西瓦、积石峡、黄丰水电站、涩北至格尔木天然气管道复线、湟源至乌兰至格尔木330千伏线路、西宁至官亭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果洛通电等重点能源建设工程。实施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和职业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一批社会事业项目。提高产业项目的技术起点和投资强度,严把土地、环保准入门槛,确保新建项目技术先进、工艺先进、设备先进,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精深加工和产业链条延伸。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加快建立由企业牵头实施科技攻关项目的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嫁接,加快成果转化和技术升级。实施年产5000吨海绵钛、高性能陶瓷、新型环卫车技改项目、数控铣床产业化等高科技项目。支持企业在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先进技术装备上有新的突破,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上有新的进展,努力实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品牌创新。

    抓好节能降耗减排。建立科学的指标考核体系,健全评价考核机制和问责制,严格落实节能降耗和减少排放责任目标。把节能降耗减排作为考核企业的硬指标,纳入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内容。增加财政贴息,引导和支持企业增加技术改造投入,加快推进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严格能耗和环保市场准入标准,不符合节能环保标准的项目坚决不准上。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实施一批重点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推进污水、垃圾与各种废旧资源的再利用。

    四、做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和“多子少取放活”的方针,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全面实施八项实事工程,努力在发展观代农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农牧区面貌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农村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技术服务和销售网络的作用,着力建设设施配套、良种支撑、标准化生产、效益突出的现代农牧业,促进生产要素向特色产业集中、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把畜产品、油菜、马铃薯等培育成主导和支柱产业,把绒毛、豆类、反季节蔬菜、特色制种、特色果品、中藏药等培育成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地稳步发展饲草业。新建日光节能温棚1万栋、畜用暖棚5000幢,建设作物制种专业村100个以上。抓好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个关键,对具备一定基础的加工企业,在市场开拓、基地建设、科技进步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创优品牌,提高效益。加强农牧区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搞好农牧业协会建设,壮大农牧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推动百万农牧民培训转移。着眼于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整合劳动、教育、农业等职业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坚持职业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劳动技能和知识培训,重点抓好新技术、新工艺、新领域的专业培训和面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技能培训。把建立培训基地和劳务就业基地结合起来,把加强培训和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结合起来,加快劳动力转移就业由自发输出向有组织输出转变,由无序流动向有序流动转变,由体力劳务型为主向技术技能型为主转变,确保稳定输出劳动力90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持续增长。深入实施农牧业科技入户工程,力争每户有1名科技明白人,每人掌握1—2项实用技术。

    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按照“整合资金、加大投入、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办好实事”的思路,集中40亿元以上资金,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八项实事工程,主要是:生产设施建设工程、水电路话“四通”工程、农牧民培训转移工程、农牧民健康工程、文化进村入户工程、扶贫整村推进工程、生态保护建设工程、村庄环境整治工程。抓紧实施湟水北干渠工程,加大水利设施的修复及灌区续建配套建设力度,推进病险水库治理,扩大有效灌溉面积。重视安全饮水建设,解决30万人的饮水安全。加快农牧区公路建设,续建、新建农村公路5950公里,其中县乡油路1500公里,通村砂路1500公里,村道硬化2500公里。实施农牧区大电网覆盖下的“户户通电”工程,抓好农区18个县的“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和青南牧区16个县的太阳灶、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让农牧民用上清洁安全能源。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组织实施25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项目,做好社会帮扶、辽青对口帮扶工作,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力争减少贫困人口15万人以上。

    深化农牧区综合改革。鼓励农牧民以土地、草场使用权依法入股、转让、置换就业等方式增加收入。扩大农村牧区综合改革试点范围,在西宁市、海东地区、海南州、海北州及其所属县全面推进乡镇机构、农牧区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确保农牧民负担不反弹,确保乡村组织正常运转,确保增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基层政府职能转变,深入实施为民办事全程代理,提高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五、强化旅游业的引领作用,带动服务业加快发展

    以特色旅游业为引领,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支持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推动服务业总量扩大、结构升级、质量提高。

    努力建设旅游名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层次招商,高品位建设,高水平经营,突出特色旅游、生态旅游、健康旅游,促进旅游产业从低水平、粗放型向高层次、集约型转变。加快重点景区和旅游标准建设,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科学规划建设青藏铁路沿线旅游项目,完善青海湖、贵德、坎布拉、柴达木盆地等区域旅游规划,加快原子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提升西宁夏都旅游圈、环青海湖民族体育旅游圈和黄河上游水上明珠旅游带的品位。加大旅游整体宣传策划和营销,培育由旅行社、旅游景区、酒店等构成的大型旅游集团企业,建立协调统一、富有活力的旅游业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提高旅游业服务水平。力争旅游总收入增长30%以上。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从改革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财税金融政策等方面入手,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推进现代流通方式,引导商业零售、餐饮等传统行业向新兴服务业拓展。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带动州县乡发展专业物流配送,初步构建起农牧区现代流通网络。加快建设西宁朝阳物流园区,吸引一批实力强、理念新、信息灵的现代物流企业落户园区,增强集散功能。加快发展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提高餐饮、物业管理、社区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扩大体育健身、医疗保健康复等新型服务业。

    不断扩大消费需求。拓展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增加消费信贷品种,扩大信用消费规模,培育文化、旅游、健身等新的消费热点,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要。规范市场秩序,严格食品、药品、农资等市场监管,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六、注重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可持续发展

    坚持不懈地推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生态有效建设,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促进环境切实改善,控制人口较快增长,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认真组织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把项目实施与培育后续产业和牧民增收结合起来,突出抓好森林草原保护、退牧还草、生态移民、饲草料基地建设、鼠害防治、荒漠化防治、人工增雨等重点项目,转变粗放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着力发展高原生态畜牧业,不断促进畜草平衡。抓紧做好《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湟水流域生态建设和保护总体规划》的上报和争取立项工作,力争早日实施。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柴达木盆地沙化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保护等生态工程。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完善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发展思路和政策体系,加强试验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项目支撑,争取国家对关键性项目、控制性技术攻关、重点企业以及柴达木地区的资源勘探等给予支持。科学开发和节约利用盐湖、煤炭、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水等重要资源,鼓励循环式生产,培育一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加大地质勘探力度,突出重点成矿带和重要矿产,力争在探明大型、超大型矿床上取得新突破,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程度。完善土地审批制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程度。加大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积极发展光热、光电产业。

    从严控制人口增长。以农村牧区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为重点,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治理人口问题,加强薄弱地区、薄弱环节的人口控制和管理工作。加强人口战略研究,进一步完善鼓励计划生育的优惠政策,提高农牧区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标准和独生子女、双女户养老标准,引导群众少生优生,确保人口控制在预期目标。加大生殖健康优质服务投入力度,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推进城镇化进程。坚持把产业聚集、人口聚集和经济聚集作为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强化西宁、格尔木的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城镇化,不断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力、产业竞争力、生态环境吸引力、文化凝聚力和带动农村牧区发展的能力。

(责任编辑:龙巍洋)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