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黑龙江省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黑龙江省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03月23日 14:05   来源:东北网   
    实施“十一五”规划,关键在开好局、起好步,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

    按照省委九届七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06年我们要紧紧围绕创新发展思路、深化改革开放、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0%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0%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0.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8.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 3.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8.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控制在3.0%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0%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0‰以内,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4.0%以上。在工作安排上,重点向建设新农村倾斜,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倾斜,向扩大投资和消费倾斜,向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倾斜,向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倾斜,向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人民生活倾斜。

    落实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先行试点、分步实施,在不同类型、不同条件的地区,进行“百乡千村”试点,中心城市郊区、旅游外贸比较发达地区、农垦森工所在地区、地方林区、矿区等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要率先在建设新农村上取得重大进展。

    深入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积极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种植业标准化达到1.2亿亩。调整粮食品种和品质结构,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积极打造寒地黑土品牌,巩固和提高绿色食品大省地位。继续推进粮牧“主辅换位”,大力实施奶业振兴和肉牛发展计划,加快建设滨州沿线奶牛带、中部农区生猪带和东部肉牛产业带,规模化养殖业比重达到65.0%。大力扶持和发展饲料加工业,建立安全优质高效的饲料、饲草生产体系。着力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省建设,突出做好禽流感等重大疫病的防控工作,确保畜产品质量和产业安全。今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要达到42.0%以上。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要发展到1500个,带动基地6000万亩。加快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业,尽快改变我省大量原粮出省局面。继续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岗前培训、用工对接、权益保护三个关键环节,转移劳动力450万人,人均创收880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2.0%和24.0%。

    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两江一湖”干流沿岸大型灌区工程,把三江平原建成全国优质高产高效水稻基地。突出抓好西部旱区水源、节水灌溉和东部地区除涝工程建设,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0万亩,新增除涝面积50万亩,完成中低产田改造33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0万亩。加强以增施有机肥为主的土壤肥力建设,全面提升地力。大力加强农机化建设,新组建标准化农机作业合作社200个。完成1万公里通乡、通村公路建设,使目前尚未通车的13个乡、180个村屯当年通车,46个乡、500个村屯实现沥青、水泥路面连接。积极抓好农村饮水安全,使1600个村屯、80万人喝上合格安全的自来水。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积极发展沼气和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继续推进扶贫开发,力争两年内完成600个村的整村脱贫任务。积极开展生态村镇建设试点,搞好人畜粪便和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积极发展农村教育,全部完成农村中小学113万平方米D级危房改造;实行“一费制”管理,在对贫困家庭的学生继续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基础上,两年内在农村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杂费;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二期工程,覆盖2/3农村中小学;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素质;注重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乡镇文化站。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新型合作医疗试点由14个县扩大到33个县,用两年时间彻底改造乡镇卫生院危房。加大敬老院调整改造力度,提高“五保户”供养水平。

    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坚持走优势产业立县、工业经济强县、基础产业稳县、非公经济活县的发展路子。继续实施抓两头带中间战略,支持强县加快发展,确保十弱县今年实现脱困目标。加强村镇规划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载体功能,促进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高度重视“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努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全面推进农村改革。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搞好“三项改革”,完善“四项制度”。积极化解乡村债务,建立健全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和中介机构等新型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今年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发展到4800个,辐射农户15.0%以上。

    认真搞好第二次农业普查,在工作机构、力量组织、经费投入上予以保障。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依靠科技进步,加快调整改造,提高产业层次。

    大力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在财税、金融、技术、人才、政府采购等方面,制订系统配套的激励政策,支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使其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引导示范作用,积极推进“政产学研金介”结合,建立和完善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的创新服务平台,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和重点实验室50家,加快建设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提高关键技术研发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实施百万千瓦级核电设备国产化研制、年产600万吨煤矿智能化采掘设备开发等50个重大项目的科技攻关。

    继续推进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发挥产业、技术、资源优势,以重大项目为依托,提升和优化工业整体素质,增强主导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抓好一重集团主体改造、东北轻合金超大规格铝板带材等项目,提高装备制造业的实力和竞争力。做大做强石化产业,积极推进大庆120万吨乙烯、75万吨聚丙烯扩建等项目,加大原油、天然气勘探力度,加快天然气工业化、本地化利用的研究与开发,实施以化补油、以气补油战略,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切实加强能源基础产业,科学开发利用资源,全面推进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抓好双鸭山鲁能煤电化一体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大力实施双鸭山电厂三期、鹤岗电厂二期、七台河电厂二期等扩建项目,推进鹤——群——方等大型输变电工程,尽快形成煤转电、煤转气、煤转油、煤转化和综合开发的产业格局。着力发展现代医药产业,继续推进“北药”开发,全力抓好哈药集团生物工程药品、禽流感疫苗产业化等项目的实施,培育一批优势医药企业和名牌产品。努力振兴食品工业,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由粮食大省、畜牧大省发展为食品工业大省,开工建设大庆日月星大豆高新技术园区,不断扩大农垦九三油脂大豆深加工等产业规模。积极发展森林工业,推进林业管理体制改革,调整林业结构,积极发展林浆纸一体化和木材深加工,加快建设大兴安岭20万吨高中密度板生产线等项目。力争六大产业基地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800亿元。

    加快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按照新体制、高科技、外向型、生态化的要求,加快哈大齐工业走廊15个启动区基础设施和190个项目建设,力争新增增加值150亿元,使其成为我省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先行区。继续完善规划,创新区域协调、资源共享和政府服务机制,加大招商力度,引入战略投资者;鼓励并优先扶持区域内的各类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建立发展基金等多种形式,吸纳社会资本,加快建设步伐。抓紧建设哈大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发挥其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

    努力提高优势产业集聚和配套能力。积极承接有利于促进我省工业发展的国内外产业转移,纵向延长产业链条,横向密切产业联系,以哈尔滨、齐齐哈尔两市的航空、汽车零部件园区和机电工业园区为集聚平台,继续搞好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设备等配套协作体系建设,带动中小企业发展。重点抓好精深加工类、龙头配套类、节约循环类等30个产业链的延伸和配套。

    努力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继续实施项目牵动战略,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能源开发、结构调整、社会发展、平安保障、生态环保等方面的投资力度,抓好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哈大客运专线、哈尔滨磨盘山供水工程、鹤岗鸟山煤矿、齐齐哈尔重型数控机床产业化、煤矿安全改造、松花江流域综合治理等200个大项目建设。争取“十一五”规划项目的国家投资,支持中央大型企业增加投资,扩大省内企业的技改投资,通过招商引资利用外资和民资。项目建设坚持与国家产业政策相对接,与市场需求相吻合,与企业实力相适应,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确保投资质量和效益。

    以旅游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努力扩大第三产业辐射带动能力。

    不断壮大旅游支柱产业。积极培育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扩大旅游经济规模。结合筹办2009年世界大冬会,改造亚布力等大型滑雪场,将其建成国际滑雪胜地。增加冰雪节、滑雪节的艺术性和娱乐性,努力在创新上实现新突破。积极发展冬季旅游服装、运动雪具、造雪机械等旅游装备产业,巩固和提高我省冰雪旅游大省的地位。加强民族风情旅游、红色旅游、产业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围绕“中国俄罗斯年”等活动,积极做好宣传推介工作,扩大出入境旅游市场。围绕构建夏季“清凉世界”,努力打造五大连池疗养度假游、兴凯湖界湖游、伊春森林游、大庆温泉游等夏季旅游精品,整合推出新的休闲避暑旅游线路。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要达到90万人次,创汇3.9亿美元;国内旅游者5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亿元,外汇收入和国内收入比上年分别增长15.0%和20.0%以上。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和引进物流龙头企业,重点推进哈尔滨、大庆等10个物流园区和15个专业物流中心建设,努力构建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一体化的服务体系。改造提高商贸连锁、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和规范会计、法律等中介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金融、保险、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努力培育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社区服务业。运用国际先进理念和管理方式,办好专业展会和其它不定期展会,做大做强会展经济。

    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搞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1500家农家店。加大对农村消费的信贷支持,鼓励农用机械、村民住房、家用电器等中高档耐用消费品等大宗消费。落实有关消费政策,培育拓展经济型轿车、商品房、文化、教育、旅游、健身等消费热点。

    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步伐,构建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认真做好财税工作。继续推进财源建设,完善财政激励政策,特别要加大“三奖一补”投入力度,增强财政实力,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落实各项财税优惠政策,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财政支出,加大对公共事业的保障力度。强化政府债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引导社会资金、金融资产、风险投资及其它资金支持项目建设。坚持依法治税,加强税收管理,严厉打击偷逃骗税等违法行为。加强审计监督,规范财经秩序。

    切实加强金融工作。进一步疏通银企信息渠道,加强银企对接,形成新型银企关系。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企业增信行动计划”,严厉打击恶意拖欠银行贷款和各种金融犯罪,督促企业提高信用等级,兑现还贷承诺,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处置不良资产。切实用好管好国家开发性金融贷款,并借鉴其选项目建平台的做法,努力扩大重点项目融资。进一步扩大政策性担保规模,全省担保公司担保金由目前的10亿元增加到25亿元。努力增加中小企业贷款,扭转贷款低速增长局面。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支持其进行二次增资扩股,争取利用三到五年时间,把多数县的农村信用社建成县级统一法人社和农村合作银行。抓住邮政储蓄制度改革之机,引导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扩大农村保险试点。支持地方商业银行做大做强,逐步扩展服务范围。发展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积极吸引外埠、外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到我省开展业务。加快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拓宽融资渠道,扩大民间融资。建立金融机构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对业绩好的给予奖励。

    坚持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管理机制。

    继续加大所有制结构调整力度。深入贯彻“两个毫不动摇”方针,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坚持“非禁即入、平等待遇”的原则,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为其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全面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特别要注重引导和鼓励各金融机构开发适宜非公有制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企和集体企业改革,形成一批新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培育非公有制大型龙头企业。依托专业园区、优势资源,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企业,促进非公有制企业集群化发展。今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要达到2180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由130户增加到200户。

    不断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资产重组步伐,力争培育一批技术先进、结构合理、机制灵活、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完成既定的三年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造任务,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大力推进政策性破产工作,确保完成20户,力争达到50户。全部完成省属企业的辅业改制和分离办社会工作。实施哈尔滨市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建设,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充分发挥企业在改革中的主体作用。

    大力推进投资体制和财税体制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行为,突出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放宽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特别是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省对下转移支付办法,建立退出转移支付范围的奖励机制,逐步实施全省县(市)财政由省直接管理的办法,扩大省级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改革试点范围。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

    全面启动事业单位改革。坚持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类推进、确保稳定的原则,积极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投入机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规范、搞活,发展事业单位,提高事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公益服务质量,逐步构建基础优先、服务公平、区域均衡、门类齐全的公益服务体系。特别是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抓好科研事业单位改革。

(责任编辑:石兰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