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阅更多2006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1月16日 梁保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从今年开始,我们步入了“十一五”发展时期。根据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省政府制定了“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请各位代表连同政府工作报告一并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在中共江苏省委领导下,全省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坚定不移地朝着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目标迈进。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2005年各项任务圆满完成,“十五”计划预期目标提前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按时序要求顺利推进。
一是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去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万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14%以上,五年年均增长12.8%,人均生产总值可望达到3000美元。财政总收入达到3125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年均增长2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23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年均增长26.7%。去年底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2.2万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超过万亿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1%,五年年均上涨1.4%。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明显提高,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不断改善。
二是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三农”工作得到加强。全面推行“一免三补”等支农惠农政策,全省免征农业税。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去年省财政对“三农”投入150.4亿元,五年年均增长30.6%。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近两年粮食持续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去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76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24%,比“九五”期末提高7个百分点。支持企业做大做强,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达到43家。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旅游、信息、社区服务业发展迅速。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万亿元,去年达到8740亿元。进一步调整优化投资结构,能源、水利、交通、信息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辉煌成果。新增高速公路18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886公里;新增铁路运营里程854公里;新增电力装机容量236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4230万千瓦;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达到5600万户,新增3850万户。淮河入海水道、润扬大桥、南京长江二桥、南京长江三桥、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宁启铁路一期、新长铁路、南京地铁1号线、南京奥体中心、南京新火车站、田湾核电站、扬巴一体化等一大批重点工程建成。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去年全省城市化率达到50%左右,五年提高8.5个百分点。区域共同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大力推进沿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线和沿海产业带发展。加大对苏北的支持力度,推进产业、财政、科技、劳动力转移,去年向苏北转移500万元以上项目超过2000个,省财政向苏北转移支付及其他各类补助131.6亿元,比上年增长37.5%。苏北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苏南苏中苏北呈现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三是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税费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基本建立,乡镇机构改革有序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基本建立,促进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全省上市企业达到115家。完善政策措施,改善发展环境,民营经济加速发展,全省私营企业达到50.7万户,注册资本7234亿元,比“九五”期末增加6285亿元;个体工商户175.3万户,增加26.3万户。全省基本形成了国资、民资、外资共同发展的格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清理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和管理效率得到提高。按照“分类定位、分开管理、分别改革”的原则,事业单位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财政、金融和投资体制以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开放型经济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去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2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4%,五年年均增长37.9%;出口12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6%,年均增长36.7%。去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账超过115亿美元,五年新增500亿美元以上。开发区建设、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持续较快发展。
四是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十五”期间,全省财政预算内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投入1479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1倍。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9%,比“九五”期末提高21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3.5%,提高18个百分点。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职校生数保持全国领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教师省标工资发放问题全面解决。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科技进步对工业、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5.5%和55%。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艺创作、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丰硕成果,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取得新成绩。加大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力度,全面建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建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妇女儿童工作、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步。成功承办了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全面实现“环境优美、设施优良、服务优质、成绩优异”的目标,扩大了江苏在海内外的影响。
五是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去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1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5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5%和8%以上,比“九五”期末增长81%和43.3%。城镇登记失业率近三年持续下降,去年控制在3.6%。五年新增城镇就业380万人,新增农村劳务输出286万人。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惠及千家万户的农村五件实事取得显著成效,新建农村公路4.1万公里,基本实现了行政村通公路,改造草危房15.2万户,新增改水受益人口960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7%,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85.5%。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96.8%、90.3%和99.4%。部分地区历史遗留的拖欠养老金问题得到解决,破产关闭的国有、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纳入医疗保险范围,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全省实现城乡“低保”全覆盖,对符合条件的127.5万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
六是和谐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重视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提高农村征地补偿标准,改进城市拆迁办法,对下岗职工给予合理经济补偿,完善对低收入者的救助措施,确保困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去年对义务教育阶段56万名困难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对10万名经济困难的职校生、大学生实行资助,努力保证每个困难家庭子女都有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每个考上大学的学生不因贫失学。全面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推进农村五保户“关爱工程”,去年新增敬老院床位3万张。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得到加强。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新成效,主要河湖水质有所改善。绿色江苏建设加快推进,五年新增造林面积685.7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4.2个百分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妥善解决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坚决纠正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和“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取得新成绩。反腐倡廉工作向纵深推进,法治江苏、平安江苏、诚信江苏建设成效显著,安全生产工作得到加强,社会和谐稳定局面进一步巩固。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我省发展历史上不平凡的五年,是江苏发展跨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的五年。在这五年中,我们成功地战胜了“非典”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努力克服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困难,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变化,不断把江苏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十五”时期的成就来之不易,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上下群策群力、艰苦奋斗的结果。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在各个领域和岗位上辛勤劳动、作出贡献的全省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人民解放军、武警驻苏部队官兵和公安干警,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兄弟省市区,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关心和支持江苏建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十五”时期的丰富实践,加深了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工作中,我们在充分运用以往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又得到了一些对今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和启示。一是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全面实践“三个代表”,全力推进“两个率先”,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自觉把宏观调控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深化改革的重要契机,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快速发展。二是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深化改革突破体制上的束缚,以创新的思路破解发展中的难题,以扩大开放提升整体竞争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精神,不断增创发展新优势。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落实执政为民的要求,始终把发展经济与造福百姓统一起来,把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协调起来,把发达地区、先富群体和经济薄弱地区、困难群体的利益兼顾起来,把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结合起来,努力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四是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互动并进,全面进步。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清醒地看到,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仍然是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服务业比重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力不足,资源制约发展的矛盾突出,环境污染问题仍然严峻,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投入和资源、能源消耗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二是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这两年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主要得益于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积极效应,目前农资价格居高不下,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较大,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任务还很艰巨,继续增加农民收入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三是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由于汇率变化,石油价格上升,贸易摩擦增多,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持续增长面临不少不确定因素。四是发展中存在不够平衡、不够协调、不够全面的问题。苏南苏北发展差距仍在扩大,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就业压力加大,群众对看病难看病贵、教育乱收费等问题反映较多,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安全生产存在薄弱环节,因利益调整而引发的社会矛盾时有发生,维护社会稳定任务艰巨。政府工作还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政府职能转变没有完全到位,少数政府工作人员还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我们对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定要有足够的估计,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主动应对新挑战,积极解决新矛盾新问题,克服工作中的缺点,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也是我省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市场化完善和国际化提升互动并进的重要时期。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历史责任。综观国内外形势,我们仍然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为我们实现更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我国经济处于新一轮快速增长期,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和活力。从省内看,苏南产业升级加速,苏中苏北工业化加速,民营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加速,将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尽管国内外经济环境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我们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但只要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种有利条件,未来五年的发展大有可为。
“十一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的目标,按照“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以人为本,实行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在更高起点上实施五大发展战略,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又快又好地推进“两个率先”。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经济总量保持全国领先行列,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力争2010年比2000年增加2倍左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逐步缓解,就业相对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经济结构明显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较大转变,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力争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省建设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态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提升;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居于全国先进水平,构建和谐社会走在全国前列。到2010年左右总体上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水平,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