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江苏省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江苏省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03月23日 14:12   来源:新华日报   
    (一)把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作为“十一五”时期的主题。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体现了又快又好的要求:一是必要性。“两个率先”是中央对江苏提出的明确要求,是江苏发展的基本定位。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这是“十一五”时期的根本任务。从全局和长远来说,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扩大劳动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增加财政收入,增强综合实力,促进和谐稳定,没有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是做不到的,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努力促进发展。二是可行性。《纲要》提出,到2010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增加2倍左右。按照这个要求,必须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速,这是一个定位比较高但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历了五个五年计划。从“六五”到“十五”,江苏经济年均增长12.8%,最近三年年均增长14.2%。目前经济仍处于上升期,“十一五”时期继续保持10%以上增长是完全可能的。三是全面性。《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全面贯彻了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不仅有经济增长的指标,还有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结构调整、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要求,不仅要求经济总量保持在全国领先行列,而且要求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走在全国前列。坚持率先发展和科学发展相统一,在发展的目标取向上突出富民优先,在发展的战略途径上突出科教优先,在发展的价值取舍上突出环保优先,在发展的模式选择上突出节约优先,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把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作为“十一五”发展的主线。

    实现“十一五”时期又快又好发展,必须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增长从粗放式向集约型转变。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调强第一产业发展能力,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调优第二产业结构,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调高第三产业比重,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现代高效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新格局。

    坚持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促进互动发展。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到30%左右。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瞄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与新医药、基础材料与新材料、现代轻纺等产业,形成集成电路、软件、光电显示、石化、冶金、造船、造纸等产业基地。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把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和科技服务等生产服务业,积极发展市场潜力大的信息服务业、旅游业、文化产业、商贸流通业、社区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推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服务,支持优势服务品牌做强做大。大城市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优先地位。“十一五”期间全省服务业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

    大力发展规模经济,提高集约发展水平。遵循市场规律,通过必要的政策引导,积极推动产业集群、企业集聚、集约发展。坚持走大项目带动大产业发展、大企业支撑大基地建设的路子,推动各类要素向优势行业和优势企业集中,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提高规模效益和竞争力。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增强产业配套能力。

    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增强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按照优化布局、配套成网、提升功能、适度超前的要求,加强全省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以互联互通和网络化为重点,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提高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运输能力。新建高速公路1200公里,总里程达到4000公里,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万公里;新建铁路1000公里、城际轨道450公里和城市轻轨100公里左右;加快长江南京以下航道整治,新增沿江沿海港口吞吐能力4.2亿吨。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新一轮淮河治理、海堤达标等水利工程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增强防洪保安、水资源保障和水环境保护能力。加快能源建设和电网改造,合理调整能源布局结构和供给结构,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建立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高效、安全、可靠的现代信息基础设施网络。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大力推进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广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推进重点行业、企业节能降耗。以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目标,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坚持环保优先,认真实施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全社会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3%左右。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整治和资源保护,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5%左右。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城市污水处理率超过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加快建设绿色江苏,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左右。

    (三)把统筹协调作为“十一五”发展的基本要求。

    全面落实“五个统筹”的要求,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解决发展不够平衡、不够协调、不够全面的问题,促进协调发展。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重点抓好五个方面:一是加快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机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二是着力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广开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高效、外向、生态、安全农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附加值。四是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坚持“多予、少取、放活”,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五是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积极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加强分类指导,统筹区域共同发展。在更高层次上推动区域联动、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实现苏南苏中苏北共同发展。进一步支持苏北加快振兴,以推进产业转移为重点,以更大力度落实“四项转移”等政策,增强苏北发展内生动力。加快建设沿东陇海线产业带、沿海产业带,推进苏北工业化进程,促进苏北更快更好发展。以沿江、沿海开发为重点,在更高起点上发展基础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业,形成产业集聚新优势,推动苏中快速崛起。进一步提高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水平,支持苏南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城市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继续走在全省和全国前列。加强规划和管理,坚持走布局集中、城镇集聚、用地集约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推动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都市圈建设,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通过集中布局,合理配置空间资源,促进集约发展。积极参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十一五”期间城市化水平提高5个百分点。

    加大社会事业投入,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增加对教育事业、公共卫生、公益文化、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投入,繁荣各项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素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省。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规模和比重,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实用人才。优化发展高等教育,支持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带动高等教育事业在更高水平上加快发展,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十一五”期末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继续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大力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深化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新型合作医疗覆盖全体农村居民。逐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继续弘扬“十运”精神,推进体育强省建设。支持妇女儿童事业、残疾人事业发展,做好老龄工作。深化社会领域改革,鼓励民资、外资投向社会事业公共设施,发展非义务教育、医疗服务、文化产业,增强社会事业发展的活力。

    (四)把建设创新型省份作为“十一五”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核心竞争力。我省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实现高增长的老路不能再走下去,必须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这既是提高我省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也是在更高层次上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基本内涵。要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使我省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创新型省份。推进自主创新,探索具有江苏特点的创新之路,必须实行“四个更加紧密结合”:一是科技与经济更加紧密结合。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力争在优势产业和农业科技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更多的产品由江苏加工制造向江苏创造提升。二是产、学、研更加紧密结合。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着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把我省的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竞争优势。三是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更加紧密结合。充分利用我省开放型经济比较发达的优势,在更广领域加强国际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四是企业的主体作用、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更加紧密结合。加大投入力度,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机制。下功夫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形成科技创新的合力。更加重视人力资源和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体制环境,以一流环境造就一流人才、吸引一流人才,以高层次人才推动高水平发展,加快建设人才强省。

    (五)把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作为“十一五”发展的强大动力。

    深化政府、企业、市场和社会领域的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体制保障。一是深入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分开,着力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在改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把着力点放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上,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二是进一步调整所有制结构。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完善国有资本进退有序、合理流动的机制,提高在关键领域、重要行业的集中度和竞争力。全面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继续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支持民营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努力做大做强。三是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重点发展资本市场和技术、人力资源等要素市场,规范土地市场,发展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组织,推行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十一五”时期,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基本结束。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必须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全面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加快建立适应国际竞争的产业体系、面向国际市场的营销体系、与国际接轨的商务体系,以全方位开放促进高水平发展。一是优化进出口结构。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注重发展一般贸易,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出口商品增值率和竞争力,保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二是提高“引进来”水平。把引进外资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结合起来,创新利用外资形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引导跨国公司向我省转移附加值高的加工制造环节、服务外包业务,建立研发机构。支持外资进入“四沿”产业带,投向苏中、苏北地区。提升开发区功能,提高集约发展水平,把开发区建设成为体制创新的先行区、科技创新的核心区、节约资源和生态建设的示范区。三是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挥比较优势,增创竞争优势,积极开展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扩大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和服务体系,提高经营水平和投资效益。四是推动“本土化”进程。引导外资企业产业配套本土化、技术研发本土化、管理人才本土化,促进外资企业“落地生根”。支持各类企业与外资企业合资合作,推动本土企业国际化。

    (六)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十一五”发展的重要目标。

    构建和谐社会,是“两个率先”的重要目标内涵。我们要把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任务,有机统一于“两个率先”的实践之中。

    坚持富民优先,加快富民步伐。把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积极鼓励民众自主创业,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经济,增加经营性、资产性收入。随着经济发展,稳步提高职工工资收入,提高最低工资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加对困难群众的生活补贴。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到“十一五”期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7500元。

    努力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继续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个人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方针。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加强就业培训和就业援助,多方面开发就业岗位,多形式促进充分就业。五年新增城镇就业400万人左右。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把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到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等广大劳动者。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提高统筹层次。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提高保障水平。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实行“五个兼顾”:兼顾国家、企业、群众三者利益,兼顾发展能力强的群体与发展能力弱的群体的利益,兼顾改革中得益较多群体与得益较少群体的利益,兼顾社会中先富群体与后富群体的利益,兼顾不同行业群体之间的利益。继续高度重视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使每一个贫困家庭基本生活有保障。开展经常性的扶危济困送温暖活动,支持社会慈善事业、社会捐赠和群众互助等帮扶活动,为困难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和帮助。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继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精神,进一步巩固全省人民为实现“两个率先”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巩固和发展政通人和、安定和谐的政治环境。做好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深入开展“双拥”活动,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开展和谐企业、和谐单位、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增强促进和谐的社会基础。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的宗教工作。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社会纠纷调处机制,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加强各种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机制,增强抗灾减灾能力。深入推进法治江苏、平安江苏、诚信江苏建设,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稳定的各项措施,努力形成社会安定、环境安全、百姓安宁的良好局面。

(责任编辑:石兰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