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006年重点工作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意义重大。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财政收入略快于经济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进出口总额增长15%,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5%,利用省外资金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城镇新增就业4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o以内。
为此,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把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摆在突出位置,促进汽车、家电、化工等产业发展,支持生物质能源开发。加快亿吨级煤炭基地建设,推进煤化工和煤层气开发。关注钢铁、水泥、煤炭、有色金属等行业市场变化,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推动企业联合重组,提高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支持优势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实施中小企业促进工程,加快发展一批产业集群。加强经济运行调节,抓好生产要素供需衔接,化解企业资金紧张矛盾,促进亏损企业扭亏增盈,提高经济运行效益。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两山一湖”旅游境外营销力度,启动环巢湖旅游开发,推进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促进全省旅游业联动发展。大力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培育一批省级重点流通企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养老、物业管理等生活服务业,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抓好国家和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培育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园区和城市。开展节约型城市、机关、企业、社区和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加快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改造,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和废旧资源回收利用,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建立对各地区、各行业节能降耗的统计发布制度。
(二)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推进小麦高产攻关和超级稻示范项目,重点抓好30个左右优质粮食示范大县。加快畜禽水产良种项目和养殖小区建设,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深化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实施“121”强龙工程,培育壮大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扩大农产品出口,实施农产品进超市工程,培育和创建一批名牌农产品。推进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引导流通网点向农村延伸。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抓好9个部级示范项目和50个省级示范点建设。加强技能培训,促进供需衔接,扩大有组织的劳务输出。继续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扩大消化县乡债务试点。推进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危房改造和远程教育工程,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做好贫困家庭中小学生“两免一补”工作,启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扩大新型农村合作疗试点。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面开展村村通油路建设,完善农村电网,推进改水改厕,大力普及农村沼气和秸杆气化,开工1.5万公里、建成1万公里农村公路,新增农村沼气用户15万户,解决15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开展村镇整治,启动实施“千村百镇示范工程”,编制全省村镇建设规划。
(三)加快推进改革开放
全面开展“全民创业行动”,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制定促进全民创业的具体措施,降低创业门槛,发掘创业资源,完善服务体系,壮大创业者队伍,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推动发展,以创业促进和谐,努力形成创业光荣、发展有责的社会氛围。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以省属大为重点,以产权改革为核心,积极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完成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任务。深化省直党政机关与所办企业脱钩改革,分类实施事业单位改革,规范发展各类中介组织。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强税收征管,继续实施县乡财政振兴工程。加快地方金融改革发展,完善担保等融资服务体系,增加有效信贷投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信用监督和服务体系,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以加速融入长江三角洲为主攻方向,以招商引资为主要抓手,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强化引资主体,充分调动企业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在省属大企业、开发园区、县域利用外资上务求取得突破。加大基础设施、旅游、农业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外银行、证券、保险、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项目。重视引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加工制造业项目和研发机构,力争更多的战略投资者进驻我省。大力推行小分队招商、定点招商、委托招商和专业招商。落实利用外资“一把手”负责制和目标考核责任制,提高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精心办好国际徽商大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努力保持进出口贸易较快增长,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抓好出口产品基地和重点出口项目建设,做好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原材料进口工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进行资源开发,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和营销网络。
(四)进一步加大项目建设力度
提升“861”行动计划,完成项目投资1200亿元以上,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0亿元。加快加工制造业项目建设,开工建设丰原60万吨玉米深加工、马钢车轮扩建、林纸一体化、无为焦化等项目,建成安庆石化“油改煤”、奇瑞轿车三厂、铜陵有色高精度铜板带等项目。抓好能源基地建设,确保芜湖电厂、宣城电厂、凤台电厂、500千伏东西输电通道、潘北煤矿、青东煤矿等开工,建成阜阳电厂、马鞍山二电厂二期、刘庄煤矿一期、顾桥煤矿、涡北煤矿等项目。积极推进交通、水利等项目,争取开工建设沿江城际铁路、合蚌铁路提速改造、阜六铁路、宿淮铁路、芜申运河等项目,建成明光一来安、阜阳一亳州高速公路等项目,全面开展淮北大堤加固、涡河治理、沙颍河治理和白莲崖水库工程建设。落实重点项目领导分工负责制,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拓宽项目资金渠道,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探索建立省级重大项目资本金。科学安排土地利用计划,保证“861”重点项目用地。加强项目储备工作,力争新增项目储备规模2000亿元以上。
(五)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多渠道增加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突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依托马钢、海螺、奇瑞、淮、丰原、淮南矿业等骨干企业,组织实施新型建筑材料、节能环保汽车、生物质能源、瓦斯治理等一批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培育壮大自主品牌。抓好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和申报工作,组建一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加快高新区、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基本完成转制院所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公益类科技机构改革试点,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促进产学研结合,培育壮大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继续做好科技富民强县工作。加快推进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力争在体制机制创新、科技资源整合、研发平台建设、培育创新型企业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六)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抓好500所中小学薄弱学校建设,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全面完成医疗救治体系建设任务,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功能,抓好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办好省第十一届运动会,支持合肥市申办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推进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加强皖北地区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抓好合肥、芜湖、黄山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推进淮河、巢湖流域污染治理和南部地区酸雨控项目建设,加强农村面源污染和工业点源污染防治,提高防控重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能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诚信教育,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和文明行业等创建活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依据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开展工作。关心老龄工作,发展残疾人事业,推进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和对台工作,做好地震、气象、档案、文物、地方志、文史参事等工作。加强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后备力量建设,支持驻皖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
(七)认真解决事关民生的突出问题
强化就业目标责任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重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退役军人安置,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工作,加强职业介绍和技能培训,重点发展组织起来就业,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万人,其中“4050”人员4万人。抓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推进社会保险费“一票多费”征收试点,全面推行企业养老保险市级统筹,探索解决困难群体和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做好救灾和慈善工作。突出整村推进,扎实开展扶贫开发工作。进一步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健全防止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劳动保护,强化对煤矿、非煤矿山、食品药品、餐饮卫生、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等安全监管,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推进“平安安徽”建设,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依法解决各类社会矛盾,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努力形成社会安定、环境安全、百姓安宁的和谐局面。
(八)切实加强政府效能建设
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政府特别是省政府各部门,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坚持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认真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全面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企业,为安徽奋力崛起营造良好环境。要在管理创新上有新作为,进一步下放省直部门管理权限,对所有审批事项、收费项目彻底排查、逐项清理,把该减的减到位、能放的放到底,推进政务公开,完善政务服务中心功能,坚决杜绝审批事项明进暗不进、两头受理现象,限时办结,提高效率。要在提升决策水平上有新进展,强化决策责任,规范决策程序,建立健全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完善重大决策、重要事项的公开咨询、听证、公示制度,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人民群众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要在推进工作落实上有新成效,牢固树立政府工作“一盘棋”思想,坚决破除部门本位主义,大力整治行政不作为、工作不落实、配合不协调现象,着力解决中梗阻塞、推诿扯皮等出问题,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要在转变工作作风上有新气象,减少开会发文,减少检查评比,多到基层和群众中调查研究,多到一线和现场去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对群众有感情、对工作有激情,让基层到省直办事顺心,让投资-者来安徽创业舒心。要在完善监督机制上有新举措,严明行政问责制和执法责任制,健全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推动政风行风有明显改进。今年底,组织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对省直部门效能建设开展集中评议,把评判权、监督权交给群众和服务对象,由基层评价省直,以省直带动全省,促进各级各部门真正把精力放在抓工作上,把效能体现在促发展上,不断提高政府施政水平。
各位代表!面向未来,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安徽奋力崛起,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让我们在中共安徽省委的领导下,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省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圆满完成今年各项任务,早日实现“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