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山东省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山东省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03月23日 14:42   来源:政府网站   

(点击查阅更多2006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1月15日 韩寓群)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五”时期政府工作的回顾

    “十五”计划是我省在新世纪实施的第一个中长期计划。五年来,在中共山东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历届省领导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础上,全省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省八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落实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认真执行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成就,经济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过去的五年,是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五年。全省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结构不断改善,发展后劲日益增强,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十五”计划主要指标提前一年完成。预计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8000亿元左右,比2000年增加9400亿元,年均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9500元,增加10000元,按现行汇率计算达到2400美元,年均增长12%;境内财政总收入3342.2亿元,增加1924.9亿元,年均增长18.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72.7亿元,增加609亿元,相同口径年均增长22.5%。

    过去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五年。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乡居民就业不断扩大,收入持续增加,物价基本稳定,人民群众生活更加改善。预计2005年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45%,比2000年提高7个百分点。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53.4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52.7万人。预计2005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680元和3800元,年均增长10.5%和7.4%;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余额9219.5亿元,年均增长1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00亿元,年均增长13%。消费升级加快,住房、汽车、旅游等逐渐成为消费热点。2005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别达到21.9平方米和28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3平方米和4.5平方米。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用户分别以年均36%和48%的速度增长。

    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全面进步的五年。市场取向的改革实现新的突破,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经济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转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扎实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社会管理水平有新的提高,平安山东、文明山东、和谐山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五年来,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全省人民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干事创业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加快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今天的山东,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全国一样,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五年来,按照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的部署,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紧紧抓住第一要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和禽流感疫情的威胁,面对自然灾害带来的种种困难,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落实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严格整顿土地市场秩序,规范开发区建设,制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积极稳妥化解经济运行中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同时,把工作着力点放在调整结构、深化改革、转变增长方式上,不断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更加注重“五个统筹”,更加注重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五年来,全省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进一步协调发展。

    (二)切实抓好重中之重,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快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民收入增长加快。预计2005年农业增加值达到1900亿元,比2000年增长25%。坚持“三条底线”不动摇,严格保护耕地,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2005年粮食产量达到3917.4万吨,比上年增长11.4%。积极发展优势农产品基地,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加快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水平。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000多家,标准化基地3000多万亩,农产品出口69.1亿美元;林牧渔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44%,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65%,农民人均纯收入中非农收入所占比重达到56%。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为重点,不断加大投入。五年用于“三农”方面的财政性投入1052亿元,年均增长20.8%。2005年末农业贷款余额1561亿元,年均增长24.2%。累计完成中低产田改造900万亩,各类水利工程8万处;推广农业新技术220多项,培训骨干农民、农业大户和农民企业家1000万人次。

    (三)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进制造业强省和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按照发展一批支柱产业、壮大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培植一批知名品牌的要求,加强产学研结合,推动产业集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六大支柱产业,做大做强七个产业链。预计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9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2%;实现利税和利润,年均分别增长26%和30%。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达到28家,增加22家。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19个,驰名商标53个。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了产业优化升级。200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4%,比2000年提高10.2个百分点。把繁荣发展服务业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旅游、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五年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旅游业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比2000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扩大有市场、有效益的投资,制止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和市场过剩产品投资。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000亿元,年均增长30%。新增高速公路1157公里、电气化铁路384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1亿吨、电力装机容量1776万千瓦。

    (四)坚持促强扶弱相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迈出新步伐。全面启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编制了城市群发展总体规划和海岸带、交通、旅游等专项规划,8市在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人才交流、旅游开发等方面初步建立合作机制。实施“三个突破”和龙头带动战略取得明显成效。济南市积极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全面加强经济、社会、城市、生态建设,产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城市服务功能明显提高。青岛市积极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和航运中心建设,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大企业集团、知名品牌不断增加,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烟台一批优势企业和产业迅速崛起,经济增速跃居沿海开放城市前列。通过重点帮扶和对口支援,菏泽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经济增长呈现明显加快态势。坚持促强扶弱带中间,实施“双30”工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2004年我省有20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总量居全国第二位。加快实施城市化战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功能全面提升。青岛、烟台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有10个市成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7个市成为全国园林城市,10个市成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泰山景区成为全国十大文明景区。

    (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农村税费改革扎实推进,累计为全省农民减轻负担220多亿元。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基本建立,监管机制不断完善。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国有大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步伐加快,办社会职能逐步分离。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省财政累计安排各类对下转移支付246.7亿元,解决了多年积累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农村信用社改革进展顺利,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投资、价格和粮食、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取得新的进展。户籍制度改革稳步进行。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全面推开,五年累计实现政府收益800多亿元。政府机构改革进展顺利,政企、政事、政资分开步伐加快,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展开。大力推进诚信山东建设,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走私贩私等违法行为,加大食品、药品、农资市场整治力度,市场经济秩序明显改善。积极应对入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改善投资环境,利用外资实现重大突破。五年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338亿美元,比“九五”增长1.6倍。11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我省投资了277个项目。大力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开拓国际市场,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05年进出口总额768.9亿美元,其中出口462.5亿美元,年均增长24.4%。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五年分别提高了9个和4.6个百分点。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稳步扩大。

    (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生态省建设。广泛开展创建节约型企业、园区和城市活动,推出了一批资源节约先进典型,制定完善资源节约标准,积极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节能节水节地效果显著。全省连续三年保持了用水总量零增长,重点用能企业万元产值能耗由2002年的1.68吨标准煤下降为1.24吨标准煤。循环经济发展开始起步。“点线面”相结合的循环经济综合试点全面展开,在造纸、纺织印染等10个行业推行了清洁生产。根据省人大常委会决议,省政府制定实施了生态省建设《纲要》,到去年底第一阶段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全省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74处,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15个。狠抓了水污染、大气污染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实施了“两湖一河”碧水行动计划,强化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治污工作,综合治理了45条重点河流,关闭了一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草浆生产线和酒精生产线,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0%。17市城区空气质量良好率达89.6%。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4%,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

    (七)注重为群众办实事,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坚持不懈地抓了农村“路水电医学”建设。2003年以来,全省共改造农村公路8.8万公里,93.5%的行政村通了柏油路,98%的行政村通了客车;基本解决了农村历史性缺水人口吃水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达52%;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先后在46个县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已覆盖2863万农村人口;先后投入了37亿元资金,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753万平方米。农村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坚持不懈地抓了扩大城镇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连续三年实现就业增长大于失业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形成,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规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始建立,农村“五保”初步实现了由集体供养到财政供养为主的转换。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快速发展。城镇安康居住工程和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启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坚持不懈地抓纠正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集中查处了一批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存在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企业拖欠职工和农民工工资问题。

    (八)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思想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不断深入,多形式、多层次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科技创新取得新的成绩。五年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4万项,授权专利4.3万件。基础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较快,高等教育在校生由2000年的30万人增加到117万人,增长2.9倍。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泰山学者”建设工程和“985”工程顺利实施,高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和社会科学研究繁荣活跃,文物保护得到加强,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疾病控制和医疗救治两个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体育健儿在雅典奥运会和第十届全运会上实现了运动成绩历史性突破。申办第十一届全运会获得成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3‰。侨务、对台工作取得新成绩。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权益得到较好的保障,民族、宗教和档案、地震、气象工作不断加强。首届新史志编纂出版任务全面完成。圆满完成了中俄联合军事演习拥军支前任务。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工作取得优异成绩。

    (九)大力开展平安山东建设,社会秩序保持稳定。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明确目标和责任,抓基层、抓基础、抓队伍,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平安创建活动。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严格落实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和双向承诺制度,人民内部矛盾排查调处机制不断完善。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健全治安防范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制定下发了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建立。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突出基层和基础建设,实行“一岗双责”责任制,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监管,连续开展“安全生产落实年”活动,安全生产形势平稳。五年来,全省治安案件、群体性事件和安全生产事故等全面下降,成为全国社会秩序较好的地区之一。

    (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行政能力建设得到加强。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扎实推进法治政府、阳光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建设,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加快。加快建立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公务员队伍的思想、纪律、作风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建立了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开通了“中国山东”政府门户网站。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工人农民列席省政府全体会议,吸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参加重大决策咨询论证。积极推进政府工作提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行政许可集中、联合、统一办理制度普遍实行。坚持从严治政,加强政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认真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廉政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各位代表!五年来,在推动经济建设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实践中,我们进一步丰富和提高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主要体会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坚持调整优化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必须坚持把中央精神与山东实际紧密结合,善于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与特点,不断丰富完善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活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各位代表!五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视察山东,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2003年12月和2005年4月两次视察山东,对山东工作提出殷切期望,给山东人民以极大鼓舞和有力鞭策。回顾五年历程,我们深深感到,山东改革与发展取得的一切成就,政府工作取得的一切成绩,都得益于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亲切关怀,得益于中共山东省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全省人民的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级干部,向人民解放军驻鲁部队、武警部队官兵、政法干警和中央驻鲁单位,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团体,向关心支持山东发展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矛盾,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服务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影响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尚未完全消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仍然较弱,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完善起来;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社会保障水平比较低;高层次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不足;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能源资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社会稳定和安全生产方面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我们的思想观念还不够适应,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够到位,依法行政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地方、单位和政府工作人员脱离群众、作风浮躁、服务意识淡薄,就医难、上学难等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好;少数干部存在侵犯群众利益的行为,极少数人以权谋私、腐化堕落。对存在的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认真对待,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责任编辑:石兰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