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山东省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山东省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03月23日 14:42   来源:政府网站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从今年开始,已进入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期。根据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省政府编制了《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草案)》。《纲要(草案)》及《说明》已印发大会,请一并予以审议。

    “十一五”是我省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做好“十一五”时期的工作,对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综观这一时期的国内外环境,总体上看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三个走在前面”和温家宝总理提出的争创“三个一流”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力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自主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推进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由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抓好经济发展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为提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综合考虑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纲要(草案)》从经济增长、资源环境、自主创新、改革开放、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民主法制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在效益提高、结构改善、消耗降低的基础上,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2010年达到29000亿元,人均达到3800美元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达到2000亿元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2%左右。工作上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着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要有效地抓住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促进发展,关键是要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不仅要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更要努力做到发展速度与效益、结构、后劲相统一,提高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轨道。要坚持节约优先,全面落实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立足节约促进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遵循自然规律,更加重视保护环境,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搞好生态系统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发展与生态的和谐统一,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着力抓好“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以工补农、城乡互助、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稳定粮食生产,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重点搞好农村义务教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推进乡镇机构、县乡财政体制和土地征用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积极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规划先行,搞好试点示范,确保农村经济社会取得新发展。

    (三)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十一五”期间,必须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由投资驱动经济增长向创新驱动经济增长转变,努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支撑长期增长、缓解发展矛盾、增进社会福祉的经济结构。要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建立健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产业集中,尽快培育更多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要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点。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优化投资结构,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重大项目,适度超前搞好能源、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四)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认真实施国家和山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落实激励科技进步、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积极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环境,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要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加快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大省的转变。

    (五)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的生机活力。要以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为重点,以市场化改革为方向,着重推进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具活力的体制环境。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财税、金融、投资等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争取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上取得突破。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更加积极地利用外资,把利用外资与提升产业结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结合起来,与企业资产重组、技术改造结合起来。大力改善出口结构,更多地支持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发挥比较优势,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最大限度地减少高消耗和高污染产品的出口。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开发能源资源,拓展发展空间。

    (六)着力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立足于有效解决我省东中西部发展中存在的较大不平衡性,深入实施龙头带动、重点突破、促强扶弱的区域发展战略,提升东部地区发展水平,推动中部地区加速崛起,促进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要支持各地区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避免产业结构雷同,形成分工明确、重点突出、比较优势得到有效发挥的区域产业结构。积极探索建立区域良性互动的有效机制和互惠互利的协作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人才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科学合理配置。积极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加快建设半岛城市群、济南城市圈和鲁南城市带,促进中小城镇集约发展,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采取市场手段与行政推动相结合的方式,完善帮扶机制,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倾斜,增强发展活力,加快发展步伐。

    (七)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搞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利益。把扩大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镇职工保障水平,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加快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扎实推进平安山东建设,强化社会安全、生产安全管理,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和协调机制,努力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三、2006年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继续实施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确保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进出口增长16%,其中出口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今年要着重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三农”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努力实现良好开局。

    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竞争力,搞好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和设施建设,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等五项工程,抓好粮食生产。大力发展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产业,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治体系,扶持畜牧业、养殖业稳定发展。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完善农业标准、农产品质量检测和质量认证体系,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搞好重点小城镇综合开发,抓好“阳光”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创业培训,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引导和信息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机制。

    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对“三农”的扶持由主要靠“少取”转向“多予、放活”,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不断增加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投入。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今年全省取消农业税,省级财政安排“三农”方面投入45.2亿元,增长25.6%。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扶持粮食生产、生态农业、节约型农业,建设国家级农业科研中心。抓好重点水利工程和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实施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继续抓好农村“路水电医学”建设,改造农村公路8000公里,村村通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扩大到87个,并提高政府投入的标准,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100万平方米,大力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加快村村通有线电视工程建设,巩固提高农村电网改造成果。稳步推进村镇规划建设,实施“百镇千村”示范活动。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向现代农业、农村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农村综合改革。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鼓励扶持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稳定粮食价格,控制农资价格,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加快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精简乡镇机构,强化县乡在科技、信息、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服务职能。积极发展农村金融保险业,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深化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积极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倡导科学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加快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深入开展“三下乡”活动,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党的政策和移风易俗宣传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搞好乡规民约建设。

    (二)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全面落实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把加快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增强经济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和关键所在,摆在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要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实施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工程和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工程,集中力量抓好海洋、农作物、眼科、心脑血管等12个有突出优势的重点实验室,重点扶持3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技术中心,力争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能源环保、装备制造业等重要产业和领域取得突破。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强化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产业化基地建设,鼓励发展创业投资。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立和完善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和政策体系。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重点抓好“泰山学者”建设工程和“首席技师”活动,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加快制造业强省建设。加大培育知名品牌企业、名牌产品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的力度,大力提升七个产业链终端产品的技术水平,用先进技术改造产业链的薄弱环节,提高整体水平,使我省制造业既具有相当规模又具有较强竞争力,不断提高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份额,培植100种居全国前三位的重点优势产品。要集中人力、财力和相关资源要素,积极发展重点装备制造业,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在电子信息、机械、化工、新材料、海洋生物等领域加快“山东制造”走向“山东创造”的步伐。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快推进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突出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低能耗的产品。积极促进产业集聚。加强资源整合,积极有序地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强光纤网、卫星通信网和无线移动通信干线网建设,推进通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积极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发展软件业与信息服务业,全面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农业和服务业,推进商务、政务和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

    (三)推动服务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今年力争在改革创新体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培植集团和品牌、推动重点行业发展等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大力发展金融产业。积极支持驻鲁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发展,增强对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整合开发地方金融资源,发展壮大恒丰银行等商业银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积极培育规模大、抗风险能力强的券商和信托投资公司,发展期货经纪公司,鼓励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加强业务合作,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依托济南、青岛加快培植区域金融中心。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不断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金融协调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做好法定保险的实施和公众责任保险的推行工作。积极发展现代流通业。依托区域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突出抓好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培植一批大型流通企业集团、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加快发展新型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重点抓好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传统批发市场改造升级,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和“社区商业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推进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和城市社区商业便民服务体系建设。

    做大做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重点发展文化娱乐、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体育产业,加快整合广电网络和各类文化资源,培植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大力培育齐鲁文化品牌,精心组织好首届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开工建设省博物馆新馆、十一运会主场馆等大型文化体育设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打破行业垄断,完善准入机制,鼓励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文化产业。

    加快发展旅游业。提升“山水圣人、黄金海岸”两大品牌,丰富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工农业旅游,加快开发度假旅游。科学整合资源,精心打造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旅游景区,提升旅游产业素质。深度开发旅游市场,加大宣传和促销力度。完善旅游管理体制,促进旅游与文化、餐饮、娱乐健身等产业的融合。推进诚信旅游建设。

    (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继续实施“龙头带动、重点突破、促强扶弱”战略,推动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支持济南以承办十一届全运会为契机,搞好省城建设,发展省会经济,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带动济南城市圈经济加快发展。支持青岛用好承办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项目的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国际化水平,强化龙头地位。完善半岛城市群区域合作机制,推进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实施,尽快建设青烟威城际间轨道交通,开工建设济青客运专线,有效整合区域港口资源,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继续加大“突破菏泽”的工作力度,重点搞好基础设施和园区建设,提高资源加工深度,培植优势产业,增强自身发展活力。加快建设海洋经济、黄河三角洲、鲁中南山地生态三大特色经济区。进一步扩大区域间经济、技术和人才合作,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努力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增加财政转移支付,把全省农村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西部地区。鼓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合理转移产业,联合开发资源。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完善城镇规划,提升城镇功能,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继续实施“双30”工程,组织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考核工作。进一步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支持各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壮大优势产业。重点搞好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完善功能,增强吸纳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加强园区建设,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责任编辑:石兰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