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宁夏自治区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宁夏自治区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03月23日 15:38   来源:宁夏日报   

(点击查阅更多2006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2月8日 马启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关于2005年的主要工作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政府和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拼搏创新,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奋斗目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9.4亿元,增长10.3%,人均突破1200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达到8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7.7亿元,增长27.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4.7亿元,增长16.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93.6元,增长12.1%;农民人均纯收入2508.9元,增长8.1%。这些成就的取得,标志着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主要表现在:

    “三化”战略深入推进。工业化势头强劲。我们努力摆脱传统工业化模式的羁绊,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大力调整工业结构,培育壮大优势骨干企业,形成了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机械、轻纺、新材料、生物制药等具有现代化水平和区域特色的产业新格局。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02.3亿元,增长18.5%,实现利润26.7亿元,增长31.3%,完成技改投资57.5亿元,增长22.4%,基本实现了“三个增长20%”的目标。特别是自治区“一号工程”──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启动快、起点高、前景好,标志着我区工业化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城市化水平全面提升。继续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不断强化产业支撑,加强市政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丰富文化内涵,营造和谐环境,基本形成了以银川市为中心、四个地级市为骨干、县城和中心集镇为基础,特色鲜明、规模合理、功能互补、环境趋美的城镇体系,全区城市化率达到42%。旅游业快速发展,房地产、商贸流通、公共交通、餐饮娱乐、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传统和现代服务业日趋繁荣。城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加顺畅,百姓生活更加方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和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推进了城乡互促,产业联动,协调发展。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面对严重旱情、动物疫情多发、农资价格涨幅较大等严峻形势,实施并完善了“五补一免”政策,自治区财政对农民的各种补贴达1.4亿元,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7000万元。实施了“581”等一批农林水重点工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大旱之年全区粮食总产量仍达299.8万吨,是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四大战略性主导产业和六大区域性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和效益稳定提高,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38亿元,增长6.1%,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2%。

    县域经济蓬勃发展。自治区科学决策、分类指导、强力推进,县域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支撑我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增强,驱动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正在夯实,2005年实现经济总量占全区的57.9%。各市县坚持把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以项目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力度,实现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上缴税金占全部工业的30%以上。工业园区已成为我区特色产业的聚集区、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坚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主体,放宽政策、依法保护、加强服务、创新机制,促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42%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在扩大就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生力军作用。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大力实施“整村推进”工程,不断创新和完善扶贫投入机制,改善山区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山区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具有区域特色的草畜、马铃薯、劳务经济、旅游等优势主导产业正在形成和壮大。山区8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87元,增长13.4%。

    投资规模适度增长。在国家对部分行业加大宏观调控的形势下,我们紧紧盯住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不放松,千方百计促进投资合理增长,能源、交通、水利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全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92.8万千瓦,煤炭产量达到2590万吨。我区已被国家确定为4个“西电东送”火电基地和13个亿吨级煤炭基地之一。继续实施城乡电网改造项目,自然村全部通电,城乡同网同价。全区高速公路主干路网基本建成,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实现了所有市县1小时内上高速路、所有乡镇通油路、所有行政村通公路的目标,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70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3万公里。河东机场改扩建正在加紧进行。建成了沙坡头水利枢纽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全区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45.6万亩,解决了19.3万人的饮水困难。水权转换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我区被国务院确定为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加快推进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巩固禁牧封育、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湖泊湿地保护与建设,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0.5%,缺林少绿的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比国家要求提前一年免征了农业税及其附加。粮食、农垦、林业、供销社体制改革有序进行。引黄灌区农村水费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分离办社会职能顺利推进。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框架基本建立。在全区范围内推行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乡财县管”改革试点进展顺利,“三奖一补”政策得到落实。对社会投资项目实施了核准制、备案制改革。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试点工作开始启动。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取得进展。资本市场和保险业稳步发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县乡超编人员分流工作有序进行,全区行政机关编制和人员实行了实名制管理。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深化。

    对内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9.67亿美元,其中出口6.87亿美元,增长6.3%。认真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举办了一系列重大招商引资活动,共引进实施项目674个,实际到位资金153.6亿元。利用外资1.38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6712万美元。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集团来我区合作开发势头良好。

    和谐社会建设得到加强。一年来,我们在改善人民生活、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技能培训、目标考核等多项措施,努力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农村劳务输出72.4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0亿元。“两个确保”得到巩固,再次提高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区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67.5万人、64.5万人、37万人、23.5万人、21万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健全和规范了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全年发放救灾救济资金1.04亿元,有21.3万城镇居民享受了城市低保,享受农村特困灾民最低生活救助和农村低保的农民分别达到19.7万人和3.1万人。社会福利和残疾人事业进一步加强。启动实施了“塞上农民新居”、南部山区危窑危房改造、煤矿沉陷区居民搬迁以及农垦系统职工住房改造工程。经济适用住房竣工面积44.5万平方米。在中部干旱带实施水源工程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努力缓解大旱之年人畜饮水困难。认真做好建筑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初步建立了应急突发事件和防灾减灾体系,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深入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整顿规范市场秩序。消费市场日趋活跃,消费品零售总额174.3亿元,增长13.6%。依法开展土地和矿产资源专项整治,土地市场和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明显好转。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整体环境质量有所提高。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已建成国家和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企业技术中心20个,省部共建和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7个。“8613”农业科技工程和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深入推进,农业新技术覆盖率超过75%。全年取得科技成果136项,申请专利516项。培育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农村义务教育继续加强,全区有54万贫困家庭学生享受了“两免一补”政策,有16个县市区完成了“两基”攻坚目标,南部山区全面完成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历史性任务,普九人口覆盖率(以县为单位)达到70%,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入学率均达到99%以上。实施了十大基础教育重点工程,扩大优质教育规模,基础教育有了长足发展。高中课改顺利实施。民族教育不断加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完成了高等教育联合办学体制改革,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以上,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各级各类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不断增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四馆三中心”等五十大庆重点项目开工建设,一批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建成使用,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有所提高。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宁夏文化艺术节。继续实施“西新工程”和“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所有行政村全部通上了电话。制定实施了加强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工作的政策措施,基层卫生设施得到改善,城乡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基本建成了区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重大疫情信息网络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范围扩大到11个县市区,参合率达70%。初步建立了农村贫困户医疗救助制度。我区被卫生部列为农村和社区卫生建设联系点。进一步完善了“少生快富”扶贫工程长效机制,被国家列入“十一五”规划加以推广。建立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98‰以内。

    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育和引导全体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各级政府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221件、政协委员提案434件。充分发挥群众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坚持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完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保障了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广泛开展“四五”普法活动,依法治区深入推进。认真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政府职能不断转变,依法行政能力有了新的提高。全年提请自治区人大审议地方性法规议案8件,制定政府规章11件。在全区各级行政机关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集中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政风建设不断加强。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监察和审计专门监督,廉政建设取得了新成绩。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犯罪,建立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努力消除化解不安定因素,保持了社会稳定。加强国防动员和双拥工作,维护了军政、军民团结。

    各位代表!

    总结去年,回顾“十五”,这五年是我区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经济社会管理方式不断创新的五年,是迎接挑战、战胜困难、与时俱进的五年,也是我区历史上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面貌焕然一新的时期。五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9%;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1.2%和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8%。“十五”计划的全面完成,不仅为“十一五”的跨越式发展和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积累了一些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和启示。主要是:(一)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和自治区党委的重大部署,与时俱进,务实苦干,不断开创了我区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二)紧紧抓住加快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针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更加重视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加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更加重视山区的开发建设,努力使我区经济社会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三)认真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不断增强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本领,推进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紧紧围绕改革的难点、发展的重点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人民群众的可承受程度有机结合起来,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保稳定,使我区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繁荣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新景象。(五)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不懈地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让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区各族人民群众团结奋斗、无私奉献的结果。在此,我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全区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宁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中央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宁夏发展的海内外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在好的形势下,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随着改革的深化、体制的转轨和利益格局的调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凸显,我们应对的物质条件和措施仍然不够;经济增长的方式还比较粗放,质量和效益还不高;改革攻坚面临的困难较多,体制机制性障碍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政府职能转变相对滞后;驱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在动力还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收入分配等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艰巨而繁重,等等。对此,我们一定要本着改革、创新、开拓的精神,不断探索,勇于实践,认真加以解决。

(责任编辑:石兰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