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05年主要任务
今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世博会建设全面推进的重要一年。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科教兴市主战略,振奋精神,务实开拓,着力调整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突破体制机制瓶颈,着力加强薄弱环节,注重维护经济安全,保持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幅略高于经济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4.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达到2.4%、3%以上,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到1.02吨标准煤以下,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和8%左右,全面完成“十五”计划,为“十一五”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做好今年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科教兴市主战略推动各方面工作,深入贯彻“两个第一”思想,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共识和合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工作推进中,要把握好六个关键: 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贯彻“两个坚持”、“两个优先”的产业发展方针,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扩大消费需求,保持投资、消费、出口协同增长,实现速度、结构、效益相统一。加大产业政策的聚焦力度,进一步发展优势产业、稳定均势产业、淘汰劣势产业。高度重视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倡导有利于资源节约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
注重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深化改革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治本之策。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失时机地推进各项改革,加强制度创新,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抓住我国入世后过渡期的机遇,积极发挥浦东开发开放先行先试效应,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
注重加强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将政策支持和财政保障向社会事业倾斜,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分类指导和配套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增强社会事业发展的活力。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
注重做好加快自身发展与主动服务全国两篇文章,为全国发展多作贡献。在实现“两个率先”的进程中,牢固树立“两个大局”思想,把上海未来发展放到全国发展的大局中来思考和谋划,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协调发展的原则,推动区域联动发展,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注重解决民生问题,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以人为本,更加重视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是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更加重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更加重视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努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和发展中获得更多实惠。
注重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谋划好“十一五”发展。把握“十一五”时期上海发展的战略机遇和阶段特征,结合“十一五”规划编制,深入研究事关上海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问题,为上海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今年我们要重点做好十方面工作: (一)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围绕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和竞争力。实施《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选择若干领域进行试点,放宽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垄断和部门分割,积极引进外资、民资,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积极支持货币、证券、期货等全国性金融市场发展,支持金融创新,积极配合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加大金融风险防范力度,促进金融保险业健康发展。依托深水港、航空港、信息港等功能性重大基础设施和全国性要素市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会展业、旅游业以及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实施《上海商业发展行动方案》,提升发展商贸业。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聚焦,着力营造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坚持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实施《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行动方案》,坚持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升级,依托大基地、大企业、大项目、大品牌,进一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着眼于提高技术含量、发挥规模优势,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石化、精品钢材等支柱工业。以电站成套设备和轨道交通设备等为重点,推动装备产业升级。加强与中央在沪企业联动发展,壮大船舶、航天、航空等战略产业。着眼于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加快培育光电子、软件、现代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促进信息产业发展。同时,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制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突出抓好土地、水、能源、重要原材料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快制定鼓励节能降耗与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促进资源节约利用、能源综合调控与产业政策相衔接,努力形成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机制和社会氛围。倡导清洁生产,探索资源利用循环化、资源消耗减量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积极争取使上海成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城市,选择一批重点企业、领域和区域,开展多种形式的循环经济试点。
(二)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积极推动城市信息化
进一步落实《上海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行动纲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注重完善机制,发挥功能。制定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拓宽“部市合作”的领域和范围,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和国家级实验室、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加强基础性、应用性科技研究,占领高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进一步完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筛选、实施及后评估机制,已启动项目要早出成效。进一步落实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政策,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学研战略联盟,推动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贯彻落实《上海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行动纲要》,注重对各级各类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优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的环境,充分激发人才的活力。继续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继续推进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加强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深入推进电子政务,促进各类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共享和利用。拓展社保卡、市民邮箱的服务功能,推进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完善电子商务社会服务体系,促进企业信息化,继续推进银行卡应用。进一步完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平台,加快紧急处置、智能交通、土地房屋管理等信息系统建设,拓展空间地理信息的综合应用。加强信息基础设施规划,推进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进一步提升超级计算中心、互联网络交换中心等功能性设施的服务能力。实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信息安全测评等监管制度,加快应急防范中心等信息安全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
(三)着眼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落实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实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继续深化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完善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继续加强重点学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加快研究生教育发展,注重提高培养质量,形成办学特色,促进高校内涵发展。以复旦大学百年校庆为契机推动杨浦知识创新区发展,加快闵行紫竹科学园区发展。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就业市场、面向知识型技能人才培养,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建立更加灵活开放的继续教育体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加快国际合作办学,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
落实市文化工作会议精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发展。实施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文化设施总体规划,建设若干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推进一批功能性文化设施项目建设。鼓励文学艺术创作,积极开展群众文化特色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设规范有序的文化市场。以新闻出版业、影视传媒业、互联网内容服务业等为重点,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上海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支撑。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公共卫生,全面完成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健康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市公共卫生中心的医、教、研一体化基地功能。完善市、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运行机制,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预警监测、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区域卫生规划,实行市级医疗机构管办分离,强化对医疗的全行业管理。鼓励多元办医,促进中外合资合作办医。推进群众体育运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群众健康素质。加强竞技体育,办好第48届世乒赛等重大体育赛事。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坚持总体规划、分类指导、配套改革、稳妥推进的原则,根据事业单位的不同性质和功能,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逐步使行政执行类事业单位过渡为行政事务执行机构,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转制改企,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激活运行机制。
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实施迎世博文明行动计划为载体,丰富和实践上海城市精神。广泛深入地开展诚信教育、法制教育。继续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完善文明创建长效机制,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四)全力推进世博会筹办工作,加强城市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
认真做好世博会筹备工作。完成世博会法定注册程序。坚持办展与后续利用相结合的原则,继续深化世博园区实施规划,推动世博园区动拆迁等前期开发工作,加快推进世博会重大项目建设。继续优化黄浦江两岸重点地区岸线规划,增加滨江公共活动空间,完成外滩风貌延伸段建筑立面整治,加快推进黄浦江两岸重点地区开发建设。
继续加快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按期建成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和东海大桥工程并投入运营,完成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二期工程,显著提升国际航运中心功能和能级。加快上海航空枢纽建设,建成浦东国际机场第二条跑道,推进第二座航站楼建设。完善对外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提高城市交通运输整体效能。大力加强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新开工一批轨道交通项目。基本建成市域高速公路网。加快推进一批黄浦江越江工程建设,建成翔殷路越江隧道。建设上海长江隧桥工程。加强内河航道规划和建设,优化水系景观,充分发挥内河水网在航运、生态、景观建设中的作用。加快电力和液化天然气项目建设,增强能源保障能力。
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持以居住为主、以市民消费为主、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的调控原则,加大配套商品住房建设力度,扩大普通商品住房供应量,适应广大市民的住房需求,努力实现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供应结构不断优化。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满足消费,规范投资,抑制投机。积极发展房屋租赁市场,探索建立面向低收入家庭的住房租赁新机制。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继续实行公有住房低租金制度,扩大廉租住房受益面,加快综合“平改坡”及旧房成套化改造。保持合理的动拆迁规模,落实动迁房源,重点确保轨道交通、世博园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地块的动拆迁。完善落实动拆迁的公示、信访接待、承诺书、举报和监管五项工作制度,确保动拆迁公开公正、透明规范,依法做好动拆迁工作。实施严格的保护制度,加强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努力保护上海历史文化遗产。
(五)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
全面完成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在全面推进中重治本、在综合治理中重机制、在资金投入上重实效”的原则,突出重点项目、重点领域、重点地区,进一步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整体提高上海生态环境质量。围绕把上海建成生态型城市的目标,高标准、高起点编制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公交优先”交通发展战略,坚持“远近结合、建管并举、标本兼治”原则,将交通发展长期战略、中期目标和近期计划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加强交通排堵保畅工作。继续加大中心城区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力度,拓宽、疏通次干道和支路,完善中心城区路网系统,推进交通换乘枢纽、停车场和公交专用道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交通流量过快增长。加强交通文明的宣传教育,整治乱停车、乱占路、乱穿马路等不文明行为,依法加大交通执法和违章处罚力度。
进一步加强规划和土地管理。深入贯彻市规划工作会议精神,严格执行“双增双减”要求,加强规划重大问题的研究,加快各类规划编制,加强规划执法,充分发挥规划对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积极推进城市雕塑规划和建设。加强地下空间利用规划,有序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按照建立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要求,加强土地规划和计划管理,加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力度,细化“批项目、核土地”制度,制定各行业用地标准和开发区项目准入标准,严格土地管理,促进集约节约用地。
坚持“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方针,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推进市容环卫行业改革,促进市容环卫作业服务市场化,全面加强市容环境综合建设和综合治理,保持良好市容市貌。深化城市交通、水务领域改革,依法强化行业管理。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机制,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完善灾害事故紧急处置预案体系,增强重大突发事件和灾害性天气的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城市灾害综合管理水平。
(六)不失时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力突破体制机制瓶颈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按照多种模式、分类指导的原则,基本完成国有和国有控股公司股权多元化改造,培育和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加快中小企业改制重组。促进本地上市公司提高质量。建立健全科学的资产评估体系、公开的交易制度和规范的决策机制,充分发挥产权市场的作用,推动国有资产有序流动,进一步推进国有资本向优势产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实施对国有资产的分类监管,完善国资监管的制度规范。探索完善国有企业分配机制。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按照“平等待遇、开放领域、引导产业、调整结构、创新服务”的思路,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项目招标等方面逐步实现各种所有制一视同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改组改造,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建立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营造鼓励创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贯彻国务院投资体制改革决定,制定本市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配套措施,改革项目审批制度,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加强政府投资管理。
继续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有序扩大“税收属地征管、地方税收分享”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实施区域,基本完成税收征管机构的调整和整合。实施预算外资金收缴分离,规范和强化预算管理,加强财税监督。均衡公共保障,加大对财力薄弱区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坚持标本兼治,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以拓展信用产品应用为重点,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在政府采购、项目招投标等领域,加快信用信息归集,建立完善信用产品使用制度。加强信用法规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失信惩戒机制,规范和发展征信服务业。继续加大对市场经济秩序的整顿力度,突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重点整治损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危害、给人民群众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等三类问题。发挥消费者组织的社会监督作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七)深入推进浦东开发开放,进一步提高上海对外开放和服务全国的水平
浦东新区要继续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列。抓住国际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加快转移的机遇,强化重点功能区域的集聚辐射效应,努力把浦东新区建设成为上海“四个中心”的核心功能区。继续实施“聚焦张江”战略,在产业功能升级、研发功能强化、孵化功能完善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继续把跨国公司作为吸引外资的重点,使上海成为跨国公司生产制造基地、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和采购中心的集聚地之一。扩大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加快引进国际服务业大公司和知名品牌。注重加强服务,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国资、外资、民资共同发展。同时,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开发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培育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和国际品牌。进一步办好重要国际会议和重大涉外活动,推动国际经贸、科技和文化交流。
增强上海的口岸功能。发挥外高桥“区港联动”的政策效应,深化“大通关”工程,推动电子口岸建设,整合口岸资源,理顺地方口岸管理体制,进一步发挥上海的口岸优势。优化外贸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发挥出口加工区作用,开拓多元化市场。积极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建立健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工作机制,善于运用国际通行规则发展和保护自己。
发挥上海综合服务功能,更好地服务长江三角洲、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按照国家统筹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其它地区的合作,与沿江省市共同推进长江“黄金水道”的功能开发,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探索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新机制。进一步做好对口支援工作,重点推进扶贫开发、加强经济协作、支持社会事业发展。深化落实沪港经贸合作。
(责任编辑:龙巍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