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全面完成“十五”期间任务,为“十一五”时期发展打好基础的关键一年。今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很多,挑战和困难也不少,形势逼人,不进则退。综合分析我省发展面临的环境和自身条件,建议2005年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5%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控制在4%左右;城镇新增就业5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新一年政府工作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浙江”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切实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坚持以宏观调控为契机,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真正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坚持改革开放,用改革开放的办法解决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增强发展活力,拓展发展空间;坚持统筹和协调发展,注重加强薄弱环节,增强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注意把握好三个方面: 一是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充分认识影响经济平稳发展的新情况,紧紧抓住和更好地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实施“八八战略”,着力突破体制、人才、科技和资源等瓶颈制约,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优化升级,着力保持投资、出口、消费需求的协调增长,努力实现国民经济既好又快的发展。
二是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充分认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新问题,全面建设“平安浙江”,把关注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摆上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更加重视推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更加重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特别是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更加重视提高人的文明素质、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是努力求真、创新、务实。充分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对政府行政能力提出的新要求,针对我省发展的现实基础和资源条件,大力弘扬“浙江精神”,遵循客观规律,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脚踏实地,奋力拼搏;针对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发展思路,努力开拓创新;针对政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快转变职能,坚持依法行政,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狠抓工作落实。
二、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转变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转变增长方式的根本举措,把推进资源要素集约利用作为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努力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平稳持续较快发展。
大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围绕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民生的改善,深刻认识和把握“两个趋向”,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稳定和完善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全面免征农业税,对种粮大户按订单交售粮食实行预付定金制度;进一步搞活粮食流通,落实粮食工作责任制,确保160亿斤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粮食市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按照现代经营理念发展农业,积极支持特色优势农业发展,推广有机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现代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继续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农业“引进来”、“走出去”步伐,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和现代营销体系培育,实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鼓励土地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整合各项政策性农业发展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继续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加强农业科技项目攻关、成果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实施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快构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积极稳妥地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全面推行乡镇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成新增100万亩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积极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力度。全面实施环杭州湾、温台沿海产业带和金衢丽地区生产力布局与产业带发展规划,按照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和产品导向目录,支持一批传统产品提升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争取开工建设100万吨大乙烯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积极推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做优做强保留的开发区、园区,改善技术、物流、质检、信息和培训等产业发展的配套条件,促进“块状经济”产业层次和竞争力的提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努力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和创立品牌的体制政策环境;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大研究开发投入,重点支持一批为“块状经济”提供技术支撑的服务机构、一批企业技术研发机构、一批孵化器建设、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实施技术赶超计划,积极培育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产品。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努力提高企业设计、制造、营销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的综合协调。继续推进建筑业健康发展。
努力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研究制订服务业及其重点行业专项发展规划,完善推进政策,大力提升旅游、商贸、会展等优势产业,重点推动现代物流、信息和技术咨询等行业加快发展,积极发展金融等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对外开放,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向我国转移,重点加强与香港、澳门等地区和一些国家服务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扩大服务贸易,提升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监管和规范,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进入服务业领域的准入条件,加快形成服务业市场竞争机制,加强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促进服务业有序发展。
进一步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任务。完成《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修编,进一步推进宁波、舟山港口的一体化发展,深化温州、台州、嘉兴等地港口资源的统筹规划和开发,加强岸线和海岛资源管理,构筑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形成整体竞争优势的港口群。加快实施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大陆连岛工程、温州洞头半岛工程等重点项目。合理布局石化、船舶等临港型工业发展,加快煤炭、油品、粮食等物流基地建设,有序推进海岛综合开发和利用,加大科技兴海工作力度,积极推动海洋运输、海洋旅游、海水产品深加工、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进一步做好渔业结构调整和渔民转产转业工作。
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要素资源保障。加快实施电力、水资源和交通等发展规划,合理安排“五大百亿”工程年度计划,抓好一批重大项目的报批和建设。加强电源电网建设,努力增加电力供给,做好电力合理调配和有序用电工作,切实保障居民基本生活和重要领域用电。继续抓好全省水资源优化配置工作,全面推进浙东引水工程等一批项目建设,积极实施海水淡化应用示范项目。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实行年度用地指标集中和分地区管理相结合的办法,优先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和重点项目的用地需要;合理开展滩涂和荒坡造地,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增加土地资源;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企业盘活用地存量,挖掘用地潜力。进一步做好与金融机构的协调和信息沟通,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小企业和技术改造贷款,争取信贷供给保持适度增长。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各项政策,加强多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引进和用好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积极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和竞赛活动,建立健全便捷、高效的人才服务体系。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力倡导节约型生产和消费方式。全面开展节电、节水、节材工作,进一步完善政策,促进节约技术的推广,加强对高消耗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引导和监管,探索建立高能耗、高物耗设备和产品强制淘汰制度。强化土地资源的保护和节约,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研究制订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搞好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严格规划执行和用地计划管理,加强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民宅基地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地投资强度和建筑容积率“双控”标准,严格控制工业用地绿化率,大力推广应用多层厂房和标准厂房。组织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研究制定相应的促进政策,组织实施一批资源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重要项目,引导和鼓励绿色消费。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三、努力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发展,提高协调发展水平,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也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客观要求。
积极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加强城乡统筹规划,完善城乡规划编制和空间管治制度,提高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以完善城市功能为重点推进城市化,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城乡公共交通、消防安全、给水排水、环境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的统筹规划和建设,促进城市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深化城乡配套改革,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深入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大力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职业技术教育,推动农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民进入二、三产业就业;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主要载体,以建设文明、安全的新农村为目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推进“乡村康庄”、“千万农民饮用水”、“万里清水河道”等工程建设,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村环境改善。
大力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欠发达地区是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落实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增加财政转移支付,优先考虑欠发达地区的项目安排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鼓励科技人员、教师、医生等专门人才到欠发达地区任职制度,加强分类指导和服务,帮助欠发达地区夯实发展基础,走生态型发展路子。深入实施“百亿帮扶致富”、“山海协作”、“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引导发达地区加强与欠发达地区的合作,推动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转移、发达地区产业向欠发达地区合理转移。进一步做好各部门的对口帮扶工作,加快乌溪江库区等贫困集中区群众的异地脱贫,继续通过“大岛建、小岛迁”逐步改善海岛渔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加快文化大省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编制和实施科技强省建设纲要,建设一批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支持一批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项目,进一步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继续做好科普工作,重视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研究,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全面加强以农村为重点的基础教育,切实落实各项政策,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进一步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高农村教育水平,重视幼儿教育工作,力争通过三年努力,使农村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接受15年良好教育;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促进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优化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式;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加强在职人员培训。制定卫生强省建设规划,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快城乡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加强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不断改善城乡卫生服务。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全面开展精神文明“双建设、双整治”活动;深入推进文化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加强城乡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数字电视发展和广播电视“村村通”,繁荣文艺创作,积极推进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和文化遗产保护。努力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积极推动体育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竞技体育水平。深化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开展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政策试点,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管理,努力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切实做好维护妇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各项工作。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建立健全扶助贫困残疾人的长效机制。
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深入实施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扎实推进“百亿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落实生态公益林保护措施,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全面实施“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分解落实年度整治目标和任务,完善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综合协调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与削减,坚决关停整治不力的重污染企业,严格禁止在重要生态屏障区域和水系源头地区新建有污染项目,加快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大气污染源控制,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全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基本得到控制,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县以上城市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率先建成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环境污染防治能力明显增强,环境质量稳步改善。重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强生物安全工作,保护生物多样性。
(责任编辑:龙巍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