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山东省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山东省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02月10日 17:04   来源:政府网站   

(点击查阅更多2005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05年1月17日 韩寓群)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4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一年。在中共山东省委正确领导下,在历届省领导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础上,全省各级政府同各族人民一道,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等一系列方针政策,认真落实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社会主义新山东的宏伟事业继续阔步前进。

    ——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预计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5000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15%左右,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6.9%、19%和11.6%。人均生产总值按现行汇率计算达到1928美元。

    ——经济运行质量效益明显改善。预计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突破2万亿元、利税2230亿元、利润1340亿元,分别增长40%、41%和47%;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80,提高20个百分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483.4亿元,增长13.9%。全省境内财政总收入达到2675.6亿元,增加522.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28.4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8.9%。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8%,提高0.9个百分点。

    ——外经外贸跨上新台阶。全年进出口总值607.8亿美元,增长36.1%,其中出口358.7亿美元,增长35%;外贸顺差为109.6亿美元,增长29.1%。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50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106.6亿美元,增长38.3%。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113家先后在我省投资兴办企业262家。

    ——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全省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589.3亿元,增长37.7%。建成投产过亿元项目411个,其中过10亿元项目58个;在建过亿元项目2513个,其中过10亿元项目256个。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大型工业企业我省有263家,占13.5%,增加81家。科技开发投入达到118亿元,增长13.6%。

    ——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继续加强。全年新增电力装机容量150万千瓦,原油生产能力260万吨,沿海港口吞吐能力500万吨,二级以上公路通车里程1009公里;投产重点煤炭矿井5对;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济平干渠工程已完成总投资的75%,韩庄运河段工程已正式开工,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巨野煤田开发、胶济铁路电气化改造、烟大铁路轮渡、济南国际机场航站区扩建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全年原煤产量、发电量、货物周转量分别增长0.2%、21.1%和20%;港口吞吐量突破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万标准箱,分别增长19.3%和21.4%。

    ——城乡面貌发生新的变化。全年城市基础设施和村镇建设投资均突破400亿元。新增城市道路面积780万平方米、园林绿地面积3000公顷、日污水处理能力40万吨、日垃圾处理能力2000吨,城市主干道、出入口、旅游景点和住宅小区、背街小巷面貌明显改观。生态省建设开局良好。全省17市城区空气质量良好率达89.6%,提高3.7个百分点。威海和青岛、烟台3市分别获得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人居环境奖。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3万人,下岗再就业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37.8元,增长12.4%。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增长11%,为1997年以来最高增幅。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余额7929.9亿元,比年初增加910.4亿元。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平安山东”建设成效显著,全省和谐稳定,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各项社会事业都有较大发展。

    经过全省人民的不懈努力,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重要目标提前一年胜利实现。这是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

    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形势来之不易。按照省委的工作思路和决策部署,一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加强宏观调控政策,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正确处理加强宏观调控与加快发展的关系,把加强宏观调控作为又一次重大机遇,切实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将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结构调整、深化改革、转变增长方式上,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大对农业、水利、能源、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投入,支持“三个亮点”和制造业加快发展;制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严格控制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领域的投资。稳妥化解经济运行中不健康、不稳定因素,认真规范土地市场秩序,清理整顿开发区,加强煤电油运协调调度,宏观调控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集中力量抓好“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取得显著成效。

    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落实粮食直补政策,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村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全年粮食总产量3516.7万吨,增长2.4%,棉花、油料、蔬菜、林果和畜牧、水产业全面增长,林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3.3%,预计农产品出口增长22%。各种农村经济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展。加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投入力度,全省用于“三农”的投入增长48.5%;农业贷款增加235亿元,增长20.3%;直补粮农资金7.36亿元;减免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38亿元。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30万人。

    (三)加大“三个亮点”、“三个一批”培植力度,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

    加快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外经外贸跨上两个新台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500亿美元,当年进出口总值超过600亿美元。成功承办了亚洲合作对话第三次外长会议、东北亚经济合作论坛等重要涉外活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效显著,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1.9%,提高2.3个百分点。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5.6%,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5.1%,出口增长68.4%;个体私营经济提供税收增长31.4%。支柱产业发展迅速,大企业集团快速成长,全省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235个,增加73个,其中过100亿元的13个。有61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海尔进入世界知名品牌行列。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招商成效显著,承接日韩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旅游业实现突破性发展,接待国内游客1.17亿人次、入境游客119.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14.7亿元,分别增长31.8%、53.9%和42.1%。去年,我省又有2个城市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全省累计已有18个城市获此称号。

    (四)实施促强扶弱战略和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统筹区域发展迈出新步伐。

    坚持分类指导,实施“三个突破”: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在五年大变样的基础上,济南市高起点完成了新一轮城市建设规划,一年来城市面貌和经济发展发生了显著变化。烟台市开放力度加大,发展步伐加快,在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经济增长速度由第七位上升到第一位。对菏泽实行重点帮扶,组织实施了“百个项目进菏泽”、“西输东接”等工程,落实了一批“东西联动项目”,去年菏泽经济增长速度1990年以来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进一步落实青岛计划单列城市经济管理权限,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一批骨干企业、知名品牌越来越强,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大项目落户青岛。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体系编制已经完成,区域内部合作全面启动,“8+2”无障碍旅游区、胶东半岛3市人才开发一体化工作机制开始建立。制定完善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了对30个强县和30个欠发达县的激励帮扶机制,加大对口扶持和干部交流力度,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加大了对欠发达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全年省对下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上年增长24.8%。

    (五)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各项改革不断深化。

    扎实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农业税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取消了除烟叶以外的全部农业特产税。全面放开了粮食购销市场。建立了省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初步形成。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省属企业改革改制步伐加快。省以下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金融改革步伐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进展顺利。行政审批制度和投资体制、财政体制、价格体制、户籍制度等项改革稳步推进。集中开展食品、药品、农资市场等专项整治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走私贩私、非法促销等违法犯罪活动,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改善。

    (六)坚持为群众办实事,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加强就业培训,开发就业岗位,不断完善就业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失业人员保险金基本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城市“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形成。灾民生活得到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试点全面展开。农村“五保”四级保障体系开始建立,全省22万“五保”对象的生活有了保障。清欠历年拖欠建筑业农民工工资30.7亿元、企业职工工资6.6亿元、被征地农民补偿费9.5亿元。安康居住工程开始启动,经济适用房施工面积达380万平方米。社区基础设施、组织制度、服务网络不断完善。

    各位代表!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为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抓好“路水电医学”五项工作,两年来进展顺利。到去年底,共投资130多亿元,改造农村公路6.1万公里,使2.8万个行政村新通了油路,受益人口达到2300万人,全省8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了通油路。两年解困缺水人口124.6万人,其中历史性缺水人口62万人、新增资源性和水质性缺水人口62.6万人,解决历史性缺水人口饮水困难的目标基本实现。在全面完成乡以下电网改造的基础上,投资38亿元,基本完成了县城电网改造一期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大,参合农民达到1371万人。两年投资10.9亿元,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205万平方米;向贫困地区中小学提供助学金、免费发放教材、减免学杂费,共资助贫困生10多万人。

    (七)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广泛开展“双学三创”活动,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全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城区6个,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60个,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47个。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全年取得重要科技成果3028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1项;专利授权9733件,均居全国前列。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基本确立,全面实施了义务教育“一费制”,“普九”成果得到巩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加快。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达到94.6万人,增长24.4%。加强了公共卫生“两个体系”建设,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增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一批新闻、出版、影视、文艺作品获全国性奖项。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更加普及,成功承办了2004年亚洲杯足球赛济南赛区的比赛,我省体育健儿在第28届奥运会上获4枚金牌、3枚银牌、创5项世界纪录,取得历史性突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巩固中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01‰。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强化污染综合治理,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民兵预备役建设、国防动员和人民防空工作富有成效,“双拥”共建活动迈出新步伐,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依法加强对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慈善事业起步发展。老龄、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得到加强,防灾减灾和档案、史志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八)大力推进“平安山东”建设,保持了社会稳定。

    坚持重心下移,抓基层,抓基础,抓队伍,“平安山东”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加强新形势下的对敌斗争,切实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深入开展严打整治,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加强治安防范,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违法犯罪。积极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网络,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全省信访总量下降6.8%。广泛开展“安全生产落实年”,加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7.6%和12.8%。

    (九)进一步加快职能转变,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大力推进阳光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建设,完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加强同人民政协的联系,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省市两级政府建立了定期学法制度,认真学习《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各级政府机关有30多万人参加了学习培训;对现有行政许可事项、许可主体及许可收费进行了全面清理,确定了70个省级行政许可主体;26个省直部门、15个市、近百个县(市区),实行了行政许可集中、联合、统一办理制度,“一个窗口”对外办公,提高了行政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方便了人民群众。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责任编辑:龙巍洋)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