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河南省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河南省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02月10日 17:10   来源:河南日报   
    (2005年1月25日 李成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4年工作回顾

    2004年是我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进程中迈出重要步伐的一年。一年来,省人民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圆满完成了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达到8815.09亿元,增长13.7%,增幅为1997年以来最高。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

    ——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全省粮食总产4260万吨,超过历史最高的1999年,当年新增粮食产量居全国首位,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新的贡献。

    ——工业经济速度效益同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332.68亿元,增长23.6%;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48.8%,提高17.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376.52亿元,增长46.9%,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财政收支大幅增长。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8.6亿元,增长35.1%;财政支出877.9亿元,增长22.5%,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内外贸易快速发展。全省进出口总值66.1亿美元,增长40.2%,其中出口41.7亿美元,增长4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08.17亿元,增长15.7%。出口和消费突破了多年来低速徘徊的局面。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7.8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8.36万人,其中“4050”人员17.23万人,均超额完成预期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4.9元,增长11.2%;农民人均纯收入2553.15元,增长14.2%,八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

    这些成就,标志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战略起点。一年来,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着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宏观调控,着力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坚持改革创新,着力突破发展中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坚持求真务实,着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去年全省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财政支出达197亿元,比上年增加41亿元。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11.63亿元,减征农业税22.61亿元,两项合计全省农民实际减负增收34.24亿元,人均46.9元。对部分农民实行良种和农机具购置补贴6914万元。取消、免征、降低15项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这些政策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稳定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投入6.62亿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改造中低产田105万亩。省级新增基建投资主要用于农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市、县两级国有土地出让金的三分之一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基本农田保护。加快“两个基地”建设,农业结构继续向优质高效调整。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已占小麦播种总面积的36%,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1116亿元,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9%,其中奶牛存栏22.3万头,牛奶产量74.5万吨,分别增长33.1%和50.2%。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骨干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品牌优势进一步显现,全省粮食加工转化能力保持全国第一。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全年农民外出务工达1411万人,务工收入613亿元,增长16%。

    (二)狠抓重点项目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抓住国家支持中部地区优势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乘势而为,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强力推进对经济社会发展带动能力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交通、水利、城建、勘察设计、市政公用等领域的改革,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社会投资空前活跃。千方百计克服资金、用地等因素制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进一步优化建设环境,建成了一大批交通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项目,夯实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基础。郑州黄河二桥和新乡至郑州、濮阳至鹤壁、许昌至南阳等高速公路项目建成通车,新增通车里程340公里,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758公里,实现省辖市全部通高速;全国第一套国产化单机容量最大的超临界机组沁北一期和登封、永城等电厂投产发电,新增发电装机容量429万千瓦,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423万千瓦;漯河500千伏变电站等一批电网项目相继建成投运,电力输送能力进一步增强;梁北煤矿等建成投产,新增煤炭开采能力150万吨;西气东输郑州至驻马店、博爱至济源段建成并实现供气;白龟山、昭平台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基本建成,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62万亩;平顶山第四水厂、鹤壁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城建项目建成投用,新增日供水能力32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35万吨;省妇幼保健院门诊楼等一批医疗设施项目完工,新增病床5000张;郑大新校区二期工程、河大新区等一批高校项目建成,新增高等院校基础设施350万平方米。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099亿元,增长31.3%,其中城镇投资2434.88亿元,增长39.3%。

    (三)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安排省工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以及国债资金共25.7亿元,支持了一批对结构调整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项目建设。天冠集团年产30万吨燃料乙醇、安彩信益公司年产600万套大屏幕彩电玻壳、河南轮胎年产200万套子午胎、三门峡湖滨集团年产10万吨浓缩果汁、一拖集团年产4000台工程机械、开封空分4万立方米大型空分设备等113个重大工业项目建成投产。积极培育大企业集团,确定了100户成长性较好的重点企业,筛选了568个重点项目,明确了发展目标和主要扶持政策,并对洛阳石化、新乡化纤等一批重点项目给予资金支持。鼓励发展大型干法水泥、铝精深加工,支持重点骨干钢铁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加快推进烟草、医药、汽车及零部件等行业整合,提升行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全年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2个,其中100亿元以上的企业4个。严格控制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部分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依法关闭、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793家。

    制定并实施了煤炭、铝土矿资源整合方案,强力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聚集,整合煤炭生产能力573万吨,取缔小铝土矿284家。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节,努力缓解煤电油运瓶颈制约。全年发电量1185.6亿千瓦时,增长15.5%,全社会用电量1191亿千瓦时,增长14.3%,基本保证了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要。

    加快服务业发展。在积极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重点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652.26亿元,增长10.6%。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投入,支持了18个重大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景区的开发经营,全省重点景区的功能进一步完善,旅游关联产业加快发展。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573亿元,增长65.2%;接待游客8057万人次,增长58.8%。规范房地产开发秩序,吸引了一批省外房地产商来豫投资兴业,全年城镇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58.82亿元,增长39.5%;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1055.37万平方米,增长22.3%。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引进了香江集团等一批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投资支持了一批流通设施项目,全省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增加值达到678.73亿元,增长18%。稳步发展金融业,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631.8亿元,增长13.3%;各项贷款余额7092.3亿元,增长12.3%。

    促进中原城市群和县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原城市群建设开局良好。郑东新区、洛南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区域内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和升级,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初步显现。漯河等市的行政区划调整进展顺利。中原城市群9市生产总值增长16.5%,占全省的比重达到56%,比上年又有新的提高。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制定了简政放权的政策措施,扩大了35个县市的经济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省级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了一批县域工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加大了对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亿元的县市达65个,比上年增加15个,其中超3亿元的11个,增加8个。全省县均财政支出规模比上年增加6841万元,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城镇化发展引导资金提前一年安排到位,重点县城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省城镇化率达到28.9%,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是历年来城镇化步伐最快的一年。

    (四)强力推进改革开放,经济活力进一步显现

    改革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加大,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完成企业改制765户;永煤、许继、安彩、平煤、新飞、中原大化等一批大型国有企业,通过增资扩股、国有股转让、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实现了产权多元化;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取得重大进展,分离企业办学校324所;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稳步推进,27家大型企业基本完成主辅分离改制。不断完善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在全国率先提高增值税起征点,非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工业增加值943.99亿元,增长31.2%;私营企业已发展到10.76万户、从业人员119.5万人,分别增长29.6%和47.8%。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加快,分流安置了15万职工,市场主体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粮食库存基本降到了合理水平。完善省与市财政体制,调动了各级发展经济、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农村信用社改革稳步展开,全面完成了清产核资、增资扩股任务,清收不良贷款工作有序推进。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成效明显,华兰生物、天元铝业等企业股票上市,高速公路债券顺利发行,信托融资快速发展,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模达到100亿元左右。棉花期货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成功上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改革也取得了较好成效。

    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创新招商方式,注重引资实效。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74亿美元,增长36.7%。美国沃尔玛、德国西门子、法国拉法基、韩国电力等一批跨国公司来我省投资,世界500强企业已有28家落户中原。认真落实出口退税政策,基本做到了老账还完、新账不欠。郑州出口加工区封关运行,第一批已有18家企业入驻。积极实施东引西进,吸引了一大批东部资金、技术、产业向我省转移。

    (五)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力度,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

    继续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全省为再就业人员减免各种税费1.29亿元,安排各项再就业补贴3.7亿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66亿元。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率88.8%,接收军转干部4082人,安置退役士兵6万余人。做好“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工作,推进三条保障线衔接。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实现了养老保险金征缴总量大于发放总量。全省共发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16.83亿元,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全省为134.7万城市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9.1亿元,实现了应保尽保;投入1.5亿元对118.6万农村特困人口实施救助,初步建立了城乡救助体系。

    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筹措52亿元用于农村道路建设,改善农民出行条件。筹措1.6亿元,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安排救灾资金9亿元,重建因灾倒房15万间,合理补偿行滞洪区淹没损失,开仓借粮1.23亿斤,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置。投入1.2亿元对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免课本费和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省级安排3400万元,通过伙食补助、国家助学贷款贴息、政府奖学金等方式,资助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扶贫开发成效明显,1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和解决温饱。全年清理建筑领域拖欠工程款46.5亿元,清欠农民工工资10.19亿元;清欠征地补偿费10亿元。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活动。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饮食、用药安全。

(责任编辑:龙巍洋)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