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湖北省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湖北省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02月10日 17:13   来源:湖北日报   
   
    二、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实现省委提出“三年有明显变化”目标的重要的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八届五次、七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机遇,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力度,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吸收外商投资增长12%,外贸出口增长1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低于4%,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在6‰以内。

    确定上述目标,充分考虑了各方面的条件和要求。一是宏观经济环境比较有利。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将持续增长,贸易扩大,投资活跃,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扩大开放;从国内看,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等薄弱环节的扶持,有利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特别是国家加大对中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以及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二是省内具备加快发展的支撑条件。近几年全省着眼于“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着力培育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着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着力培养干部清廉务实作风,这将为今年经济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三是全省上下有着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和内在要求,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都很高。顺利实现并力争超额实现上述目标,有利于“十五”计划的全面完成,并为“十一五”乃至今后的长远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一些新的矛盾和困难,要全面完成各项任务,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我们要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充分估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坚定信心,振奋精神,下大力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三、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促进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一)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

    继续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粮食增产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确保农业增加值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在认真落实好中央支持粮食生产各项政策的基础上,对全省农业税实行全免。省里安排6.36亿元资金直接补贴种粮农民。抓好优质粮产业工程和高产农田建设,省级筹集5亿元资金,支持20个水稻主产县市建设稳产高产农田。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质量不降、用途不变。今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800万亩左右,力争粮食总产达到218亿公斤。

    深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继续支持和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新增200万亩优质稻、100万亩专用小麦、100个畜禽养殖小区、150万亩优质鱼生产基地。加快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规划”,大力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力争新增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标志200个。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进一步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推进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联结,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力。加强农民培训和职业教育,扩大农村劳务输出,促进农民增收。

    大力推进科技兴农。广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落实年”活动,突出抓好优质高产良种应用、高产高效模式、轻型简化栽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动植物疫病防治及避灾技术等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广泛组织农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通过办样板、办培训班等多种方式,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和指导。对46个粮食主产县的每个乡镇安排3万元资金,专项用于农业科技推广。

    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加大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在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投入、项目建设安排和科技培训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倾斜。继续实施整村推进,今年再启动500个重点贫困村的帮扶工作。大力推进产业扶贫,重点支持贫困地区100家龙头企业发展。加强对口支援和帮扶,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认真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促进恩施州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工业持续快速发展

    继续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来抓,以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着力点,加快实施新型工业化规划。

    扎实推进“三个三工程”。去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三个一批”、推进“三个一百”、落实“三个一律”,即:通过改革和调整,使一批大型国有企业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一批国有骨干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一批民营企业成为湖北经济发展的排头兵;重点支持100家大型工业企业和企业集团做大做强,重点培育100家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重点推进100个工业重点建设项目;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审批制度改革,凡是可以下放的权力一律下放,凡是可以取消的收费一律取消,凡是可以精简的审批一律精简。通过推进“三个三工程”,把产业、企业、项目的发展建设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结合起来,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结合起来,把政府职能转变同改善发展创业环境结合起来。今年要继续推进“三个三工程”,强化对企业和项目的动态跟踪管理和服务,支持企业加快发展。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尤其是信用担保机构建设,形成省、市、县三级比较完备的信用担保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力争一批中小企业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一批规模以上企业成长为大型企业。

    加快推进行业结构调整。继续支持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烟草、医药、纺织、建材、食品等行业调整和发展。汽车行业:重点支持和服务东汽公司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抓好神龙轿车二期、东风本田二期扩建、东风—日产生产能力完善配套和规模化生产。依托东汽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提高关键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钢铁行业:重点支持武钢二冷轧和硅钢改扩建、冶钢配套设施改造,在优化产品结构的基础上,上规模、上水平。支持武钢与鄂钢联合重组及冶钢做大做强。石化行业:重点支持武汉石化800万吨、荆门石化600万吨炼油改扩建和仪长输油管线湖北段建设。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支持长飞、邮科院、武汉NEC、随州波导、光迅科技等企业发展,逐步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链。烟草行业:进一步整合资源,突出“一厂两牌”,提高武烟的规模效益。医药行业:重点支持三类以上新药的开发,加快生物制药产业化和中药现代化进程,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企业。纺织行业: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为重点,加快推进棉纺织、服装生产力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建材行业:重点支持“四新两高”产品发展,力争今年新型建材比例达到40%。食品行业:重点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优势、特色食品加工产业链。

    继续实施品牌战略。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把培育品牌作为提高整体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举措来抓。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积极推动资本、技术等要素向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聚集,着力开发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支持一批较为成熟的重点产品,争创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支持企业提高持久性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新产品开发,做大做强品牌。结合企业开放式重组,依托优势企业引进一批国内外著名品牌。

    着力缓解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加强经济运行监测与调节,及时研究和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重点抓好煤、电、油、运尤其是煤炭供应的协调服务工作。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已有协作关系的同时,积极寻求和开辟新的基地。支持和帮助重点工业企业和电厂组织好煤炭货源,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及供货机制。重视研究开发新能源,加快在建电厂建设进度,推广节能降耗等先进技术,充分挖掘增能和节能潜力,努力保障重点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的需要。

    (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武汉城市圈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进一步强化措施,促进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完善和落实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赋予县市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和决策权。推广仙桃、宜都、汉川、大冶等县市培植骨干财源的经验,加快推进县域税收过千万元企业的建设。充分发挥开发园区的载体作用,推进产业聚集和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提升县域工业化水平。消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政策和体制性障碍,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领域,加大金融等支持力度,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以100家民营企业为重点,着力做强做大,逐步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民营企业和企业集团。

    积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辐射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按照确定的发展目标,今年要加快武汉城市圈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进程。重点是加快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促进圈内城市间的经济技术协作与产业融合。加快武汉至周边城市的7条高速出口公路建设,力争两年内建成。按照产业集群、经济融合、有利于整体发展的原则,推动武汉与其他八城市在企业改组联合、产业链延伸、产品开发以及技术协作等方面,再签订一批项目,并抓好实施。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的综合优势,联手对外招商引资,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力争武汉城市圈经济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大力支持襄樊、宜昌等城市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

    (四)努力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千方百计增加投入,扩大投资需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府引导,进一步增加对工业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的投入,集中力量抓好一批产业关联度和附加值高、对全省经济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大型工业项目。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力争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计划并尽快启动实施。重点抓好列入新型工业化规划的项目建设及准备工作。继续抓好长江、汉江堤防建设和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排灌泵站更新改造、节水灌溉和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利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机遇,抓好汉江水源区建设和汉江中下游现代水利建设试点。加快清江水布垭电站、大别山电厂、武九铁路复线工程、宜万铁路及续建新建高速公路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确保按期建成投产。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抓紧实施相应的配套措施,进一步扩大民间投资,力争今年民间投资有更大幅度的增长。

    着力培植消费热点,扩大消费需求。通过发展经济,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购买力。完善消费政策,培育消费热点,不断扩大消费需求。积极稳妥地发展房地产业,抓好普通商品房建设,放开住房二级市场。大力发展物业管理、家政服务和社区服务业。扩大汽车消费信贷,取消不合理价外收费。加快“一江两山”、武汉都市旅游圈、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加快形成跨省一体化旅游网络,促进旅游业发展。加快县城电网改造及城市天然气管网、县乡公路和居民生活用水等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消费环境。坚持把现代流通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大力开拓城乡市场,建立联通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连锁营销网络和配送系统,以流通的扩大促进消费增长。

    (五)进一步做好金融和物价工作用好国家信贷政策,支持经济社会发展。

    积极支持金融机构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外向型企业、新(续)建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加大对特定领域、行业和群体的支持力度,完善“小额农贷”,推行“大额农贷”;增加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支持金融机构做好不良贷款清收和处置工作,降低不良资产比重,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支持保险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强化信用环境建设,重点抓好在武汉市探索建立政府、企事业单位、个人、区域信用管理模式的试点工作。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支持现有上市公司发展,培植上市后备资源,扩大直接融资,规范发展产权市场。

    努力做好物价工作,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进一步健全价格监测体系和预警机制,严格控制出台政府提价项目。重点抓好能源、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和粮食、医药等商品价格调控工作。整顿和规范医疗、教育、电信、旅游、中介、建设项目等价格和收费秩序,抓好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和规范管理,全面推行价费公示制。推进电力、运输、电信和水价改革,完善居民消费价格调整听证会制度。

    四、进一步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做好完善农村二轮土地延包工作。以落实全免农业税等政策为契机,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强化涉农收费专项治理,严格规范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深入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降低行政成本。进一步做好化解村级债务工作。认真抓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继续抓好粮食流通体制、国有农场管理体制、农村科技推广体制、卫生体制、血防体制、动物疫病防治体制等各项改革。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力争今年再完成15家国有大型企业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企业、50家国有骨干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基本完成100家国有骨干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的任务。巩固省属企业改制改组和管理体制调整成果,基本完成省建总、省工建总、双环等10家省属重点企业改革脱困和改制重组任务。推进国有企业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力争年底完成15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逐步实现整体上市。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实行“阳光编制”和“阳光财政”。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今年财税库横向联网工程推进到县市一级。完善政府采购操作规程和运行机制,将政府采购融入部门预算、集中收付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改革之中,整体联动,配套推进。深化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重点抓好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和县级政法工作最低经费保障制度。加大对县乡的支持力度,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认真抓好国家在我省进行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内外贸资源整合、业务重组;抓好流通发展战略、行业规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强化行业指导、规范、监督、管理和服务;优化流通业态结构,构建内外贸一体化、生产与流通有机结合、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新型流通管理体制。

    努力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尤其是法制环境、信用环境、服务环境,增强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继续以日韩、欧美及港台等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为重点,组织扎实有效的重大招商活动。充分利用会展平台,精心组织策划项目推介,确保招商活动有影响、有实效。结合行业、产业和企业结构调整以及现代制造业聚集区建设,突出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带动面大的产业和项目,积极引进国外省外战略投资者和大公司、大财团,推动配套项目投资、行业产业链延伸和企业群扩充。抓好重大签约项目跟踪服务,推动项目落实和顺利实施。

    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努力扩大出口。着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机电产品、高科技产品出口。积极推动出口基地和出口产业群建设,重点抓好以武汉为中心的IT产品出口基地,以武汉、黄石为主的服装出口基地,以武汉、宜昌为主的船舶出口基地,以荆州、仙桃、潜江等为主的医药化工及医用卫生材料出口基地,以随州为主的香菇、木耳出口基地,以荆州、潜江等为主的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以及十堰、襄樊、随州、武汉等汽车配件出口加工带建设。继续抓好武汉出口加工贸易区建设,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形成外贸、外资、外经的联动效应。加强海关、口岸、商检等工作,改善进出口条件。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以国际性商品交易会、博览会、展示会等为平台,推动产品出口。

    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继续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开展加工贸易和资源开发。充分发挥我省在水利、电力、桥梁建设等方面的优势,更多地承揽包括勘测、设计、施工在内的综合性大型国际工程,带动技术、成套设备、原材料出口和劳务输出。

(责任编辑:龙巍洋)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