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湖南省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湖南省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02月10日 17:16   来源:湖南日报   
   
    四、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努力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幼儿入园率。巩固“两基”成果,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发展完善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加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进一步加强“211工程”建设,切实加强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建设。积极引导依法发展民办教育。努力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和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特别是湘西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严格规范各类学校招生和收费,完善家庭困难学生的救助体系,进一步落实国家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各项政策。

    强化科技创新和推广。加大十大优势产业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力度,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提高基层科技能力,创新农村实用技术推广机制,继续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优质种苗、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生物技术等产业化科技项目。深化省属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支持大中型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大力加强科普教育,提高全民科技素养。

    加强多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培养、引进、用好和稳定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实施“新世纪121人才工程”和“芙蓉学者计划”,培养和引进一批杰出科技专家、学科带头人、专业梯队后备人才,加强两院院士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创新团队和群体。造就一批懂经营善管理、有创新精神的产业领头人物和优秀企业家。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注重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推进人才流动,多途径吸引留学人才和外国专家来湘工作、创业。建立健全人才激励、竞争和保护机制,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干事业、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

    加强公共卫生和文化体育事业建设。以公共卫生和农村卫生防治体系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全面建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完成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切实做好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稳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整合城镇医疗卫生资源,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控制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和基层文化建设,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保护利用历史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推动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积极备战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争取好成绩。

    (二)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全省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着眼于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努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加大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坚持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就业的作用。引导全社会加快转变就业观念,提倡和鼓励弹性就业、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扶持政策,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的作用,大力开展再就业援助。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的就业工作。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落实“两个确保”,继续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妥善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力度,提高保费征缴率。提高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出比重。高度重视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问题,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抓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严格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好各种资源,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抓好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防护林体系、生态公益林等生态建设,建设完善的区域性生态保护机制。进一步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强化环境执法,集中力量抓好以湘江为重点的区域、流域污染防治。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推动企业达标排放。

    继续坚持为民办实事。强化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办好人民群众最需要办的事。今年全省要在关系群众衣食住行、就学、就业、就医、社会保障等方面,继续组织实施八件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

    一是积极扩大城乡就业。城镇新增就业5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0万人,其中大龄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7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70万人。

    二是继续抓好农村公路通达和洞庭湖区畅通工程建设。新建与改造县及县乡公路1502公里,建成通村公路4300公里。洞庭湖区桥梁建成1座,开工建设2座。

    三是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50万人,失业保险新增参保人数20万人,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数25万人。财政“低保”资金增长15%。

    四是加快农村沼气池建设。新建农村沼气池12万口。

    五是抓紧农村中小学校危房改造。改造农村中小学校危房面积192.6万平方米。

    六是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建、改造600所乡镇卫生院。全面推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七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建成区绿地率分别达到40%、37%和27%,新建城镇经济适用房100万平方米。

    八是进一步做好农村“五保户”供养工作。扩、改、建乡镇敬老院300所,新增集中供养“五保户”1万人。

    (三)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高全民道德素质和水平。广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互联网管理,净化网络环境。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坚持“扫黄打非”。

    就湖南而言,农业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农业大省迈向农业强省的步履艰难。“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影响着发展。农业没有形成真正强势的产业支柱,没有形成真正优势的品牌产品,难以走出低质低效的阴影,农民也无法从有限的土地中获取更多的收入。整个农村经济负重而行,活力不强,缺乏发展的兴奋点。面对这种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发展,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作为农业发展的“重点”、“关键”来抓。我们要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上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迎接新的挑战,创造新的辉煌,在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上取得新的突破。

    “安天下、稳民心”,对农业这个基础产业,在我国历来看得很重。但它又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中央连续两年推出“一号文件”,体现了对农业的重视,对农村的厚爱,对农民的关怀。中央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战略决策,符合我国国情和农业发展的客观实际,是应对挑战的重大举措,也是一件深得人心、深得民意的事情。它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在中国,没有农业的发展,没有农民的富裕,没有农村的小康,我们就不能轻言全面小康。只有农业发展壮大起来了,中国才能真正走向富强。更何况,在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今天,从农业提取积累转向工业反哺农业、财政反哺农业,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理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农业是个弱质产业,受四时季节和灾害的影响很大,农业发展问题说到底是个提升综合生产能力的问题。我们必须树立全局观念,把发展农业、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支农力度,多给农业一些支持,多给农村一些倾斜,多给农民一些实惠。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让农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得起风浪,步入发展的新水平、新境界。

    湖南素有“湖广熟,天下足”之美誉。面对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们要有正确的分析,要有充分的准备,要有应对的策略。这些年,省委、省政府对“三农”问题,是极端重视的。特别是“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三化”进程的推进,8件实事的实施,三湘农村发生了新变化,农民种粮有了积极性,农业发展有了新的起色。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不能陶醉在“农业大省”的光环里,沾沾自喜,也不能妄自菲薄,坐失良机。必须从实际出发,发挥湖南自身的优势,积极主动地去面对现实,迎接挑战。湖南是鱼米之乡,蕴含着十分丰富的资源,粮、猪、油几大农产品,总量均居全国前列。我们要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把这些传统的拳头产品做大做强,创造特色,打响品牌,发挥出应有的效应。我们还要十分注意针对“北涝南旱”的省情,在洞庭湖治理卓有成效的同时,加大对山丘区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使农业的基础更加稳定,更加巩固。我们抗击市场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增强了,农业就会走得更好,必将迎来一个又一个丰收的年景。

    湘江北去,洞庭浩荡。在万里神州涌动的兴农热潮中,让我们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去拥抱湖南农业的美好春天!

(责任编辑:龙巍洋)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