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切实加强“三农”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全面贯彻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政策措施,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稳定、完善和强化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今年起,全省免征农业税,因免征而减少的地方财政收入,由省财政安排转移支付予以补助。在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的同时,加快基层政府职能转变。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新增财力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继续对粮食主产县种粮农民、小麦良种、春播地膜玉米和部分农机具实行补贴,对良种奶牛繁育实行补助。设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专项资金,对群众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材料费予以补助。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依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步伐。改革农村投融资体制,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提高土地产出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关中突出搞好灌区节水改造的田间配套,陕北突出建设淤地坝、坡改梯和植树种草,陕南突出抓好以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的“小工程、大群体”。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扩大“沃土工程”实施规模。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等综合配套体系建设。
继续抓好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等“六小工程”项目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发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探索建立新的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力度。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的农民科技培训,造就有文化、有技能、懂法制的新型农民。
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坚持“稳粮、优果、兴牧”的思路,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培育壮大特色农业。粮食生产坚持定面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增加总产的路子,力争种植面积达到5100万亩、总产达到1100万吨,努力实现粮食产销平衡。果业发展围绕提高质量和扩大市场,抓好苹果四项关键技术推广,搞好绿色果品产地认定和出口基地认证。畜牧业发展以奶业为突破口,以扩大规模、增强防疫、提高质量为重点,搞好良种引进、繁育和推广,推行舍饲养殖、规模养殖和标准饲养,努力做大做强,力争畜牧业在农业中的占比达到30%。加快发展具有市场潜力的中药材、蔬菜、茶叶、烟叶、桑蚕、棉花、小杂粮、特色养殖等区域性特色产业。落实扶持政策,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引领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和示范区建设,实行农产品标准化包装,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
巩固发展退耕还林成果。做好退耕还林确权发证工作,把管护责任落实到户。统筹考虑生态建设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退耕还林地区建设好基本口粮田,培育后续产业,真正做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依法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等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做好森林资源调查和分类经营区划界定。妥善安置林区富余职工,确保林区社会稳定。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收两个目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继续抓好乡镇企业、劳务输出和扶贫开发工作。乡镇企业要面向市场,服务农业,推进技术进步,完善治理结构,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搞好劳务输出的组织、管理和服务,强化技能培训,打造劳务品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全年输出农村劳动力340万人。整合扶贫资源,建立资金捆绑使用机制,提高扶贫开发效益。新启动1000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移民搬迁特困群众10万人,解决4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力争使60万低收入人口脱贫。
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主线,也是宏观调控的长期战略任务。要以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为重点,通过技术进步、节约资源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经济的整体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结构优、资源省、质量高、效益好的发展路子。
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抓好重大项目建设。抓住国家实施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机遇,掀起我省基础设施建设的新高潮。开工建设西安至郑州全国首条铁路客运快速通道、西安铁路枢纽北环线、太原至中卫、西安至安康、安康至武汉、安康至重庆铁路复线,加快推进西延铁路扩能改造建设进度,做好西安至平凉铁路、西安至神木铁路复线和陕北能源化工基地铁路支线建设前期工作。年内建成禹门口至阎良高速公路,加快户县至勉县、黄陵至延安等6条在建高速公路建设,开工建设商州至陕豫界、柞水至安康和咸阳至陕甘界高速公路。加快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改造扩建工程,做好榆林、延安、汉中机场建设和前期准备工作。大力抓好骨干水源建设工程,年内建成引乾济石调水工程,加快李家梁、涧峪、黄石滩、卡房水库建设进度,开工建设引红济石调水工程和采兔沟水库,加快王圪堵水库、亭口水库、南沟门水库、榆林引黄调水等工程的前期工作。能源化工基地重点建设神木锦界电厂、府谷清水川电厂、黄陵二号矿井、榆树湾煤矿等项目;加快彬长煤电一体化、榆林煤电铝一体化等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开工建设铜川电厂,力争韩城二电厂、户县电厂技改项目实现双投产。做好宝鸡二电厂二期、蒲城电厂三期的前期工作。继续抓好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工程。
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握国内外制造业发展趋势,加强规划指导,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集中力量做强做大一批骨干企业。重点发展航空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及通信设备、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机床工具、专用设备制造等优势领域,坚持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组织实施重大装备技术创新项目。启动阎良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民用飞机。加快陕重汽扩建、比亚迪汽车生产基地、陕汽齿汽车零部件生产、彩虹高清晰度大屏幕显像管、西开股份超高压开关设备、西岳公司集成电路生产线、陕鼓集团大型轴流风机扩建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抓住国家对军工企业进行新一轮技术改造的机遇,制定扶持政策,支持军工企业实施“高新工程”,鼓励军工技术向民品转移扩散,加快形成军民品结合型产业新格局。以资本和技术为纽带,以产品为链接,积极推动优势产业和产品在企业和区域的集聚,形成一批由核心企业带动、关联企业配套、分工协作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通过技术指导、创业孵化和基地示范,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航天航空、生物医药、新材料、环境保护等高新技术产业。坚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加省财政对技术改造项目的贷款贴息,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扩大消费。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今年服务业领域将进一步放开。这是我们统筹对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快服务业繁荣的极好机会。要加快发展旅游、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增长和劳动就业的拉动作用。加强对旅游业的规划指导,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限制,鼓励社会资本开发经营旅游景区。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发旅游产品。开辟优质服务的旅游精品线路,推进以延安为中心的陕北红色旅游区建设。力争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90万人次,国内旅游者46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40亿元。利用国家批准西安外资银行今年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有利时机,积极吸引境外金融机构来陕设立分支机构和股份制银行。加强银企之间的沟通协调,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解决好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建立维护金融稳定工作协调机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尽快制定并出台全省物流发展总体规划,整合物流存量资源,引进培植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企业。规划筹建西安国际物流中心和西安国际港务区,加快建设西安集装箱中心站和新丰镇铁路编组站。顺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积极培育住房、汽车、通讯、旅游、文化等消费热点,激励和开拓新的消费增长点。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培育农村新型消费市场。
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在工业化进程中,适时加快城镇化建设,坚持城乡联动和城镇协调发展,努力形成产业集聚、相互依存、功能互补、快捷便达的区域城镇体系。加强城市建设的规划和管理,完善功能布局,规范土地配置,保持环境卫生,提高生活质量。在修编关中五市一区规划的同时,抓紧制定关中城镇体系的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规划,协调好市际之间的关系,提升关中城市群的整体功能和综合竞争力。西安市要充分发挥科技、教育、金融、物流的辐射带动作用;中小城市要注重形成比较优势和产业特色;小城镇建设要以产业聚集带动发展,走集约化之路。建立多元的城镇建设投融资主体,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经营管理,改善城镇生活条件,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城镇户籍、住房等制度改革,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城镇集聚。
加快四大基地建设,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构筑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关中“一线两带”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努力构建技术高地和产业高地。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继续坚持“三个转化”,打造“四大产业链”,采取综合措施节约水资源,加快推进一批产能项目和加工转化项目的有效实施。陕南充分发挥资源环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建设现代中药产业基地,抓紧开发水电、生态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畜、茶、蚕、果等绿色产业。渭北绿色果品基地要着力提高优果率、转化率和出口率,巩固和扩大陕西果品在国内外市场的份额。
五、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深化各项改革,加快推进机制转变和体制创新,逐步解决影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着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以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石油、煤炭、电力、交通、旅游等企业集团的改革改制步伐,尽快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和优势企业。
基本完成省属“三个一批”75户企业的改制重组,试点把竞争性领域的省属企业下放所在市管理。继续抓好列入国家政策性破产企业的各项工作。依法规范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严格进行资产评估,充分听取广大职工的意见,妥善制定职工安置方案并经职代会通过,运用市场机制选择战略合作伙伴。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方式,制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体系,健全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尽快出台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管理暂行办法。以明晰产权为重点,积极推进集体企业改革。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消除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改组改制。切实保障非公有制企业在注册、经营、投融资、税费、土地使用、对外贸易方面享受平等待遇,依法维护非公有制经济投资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通过市场选择,扶持一批重点民营企业。
支持更多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上市融资,使用国际风险投资基金、国际金融组织和政府双边贷款。培育和规范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自律作用。积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向低耗能、低污染和高附加值的集约型经营模式转变。推动非公有制企业产权多元化进程,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引导其规范经营,遵守安全法规和环保标准,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步伐。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以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为核心,逐步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
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不再审批,企业投资建设的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实行核准制,其余实行备案制。完善政府投资体制,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和社会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科教文卫等领域的薄弱环节。进一步简化和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的审批程序,健全政府投资决策机制和法人约束机制,加强项目管理,完善招标投标制,推行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凡是能够由社会投资建设的项目,都要首先考虑利用社会资金建设;凡是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社会投资均可进入。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参与政府规划的项目建设。
稳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贯彻落实稳健的财政政策,严格预算约束,努力消化历年陈欠和债务。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积极推进非税收入管理改革,进一步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有步骤地逐一纳入预算管理。
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理顺财政分配关系,按税种、按比例合理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充分调动市县政府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建立上下互动的收入增长机制,加大对困难县乡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实行“三奖一补”政策,努力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实行税收属地化、专业化管理,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税,切实加强税收征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结构调整重点领域、社会事业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改革财政扶持资金的使用方式,推进部分财政资金使用招标和绩效评价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六、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切实提高开放水平 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保持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形成新的开放格局。
提高利用内外资的规模和质量。切实把招商引资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紧密结合起来。招商引资要由政策优惠为主向提高环境综合竞争力为主转变,由注重引进资本向引资、引智并重转变,努力提高引进外资的规模和质量,力争实际利用外资比上年增长10%以上。积极鼓励境内外企业以参股、控股、收购兼并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吸引境内外资金投向现代农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关键设备、管理经验和高层人才,吸引国际各类研发机构到我省落户。加强全省投资促进机构建设,发挥企业招商引资的主体作用和涉外机构的窗口作用。积极探索各种灵活、便捷、高效的招商方式,注重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办好东西部贸洽会和杨凌农高会,做好″陕港合作周″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
促进外贸进出口持续增长。继续推动出口市场、出口商品和出口主体的多元化,重视和加强贸易促进体系建设,扩大市县外贸出口份额。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通过提高产品质量与科技含量,增加机电产品、纺织品、医药原料、农产品、应用软件以及其他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发挥地缘优势,培育新的出口商品增长点。深度开发港澳台市场,重点拓展欧、美、日、韩市场,积极开拓俄罗斯、中亚五国以及东盟、中东、拉美、非洲市场。完善出口退税和贸易融资机制,强化部门协调服务,共建出口“绿色通道”。做好入世后过渡期的各项工作,研究境外贸易壁垒、非关税壁垒和技术壁垒的应对措施,建立适应国际公平贸易制度的调查协调机制和损害预警机制,妥善处理贸易纠纷和摩擦,维护出口企业合法权益。做好进口贸易,积极引进技改设备、市场需求的原材料和消费品。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2亿美元。
积极“走出去”拓展新空间。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承揽工程、开发资源和占领市场,带动原材料、设备、技术出口和劳务输出。鼓励有竞争优势的轻工纺织、家用电器、机械电子、食品医药等行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境外新兴市场转移,实施跨国经营。
努力扩大省际经济技术协作。关中“一线两带”要发挥优势,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和毗邻省市的经济协作。陕北要加大与周边地区和沿海省份的资金、技术合作,开拓市场,推进能化重大项目建设,早日形成国家重要的能源接续地。陕南要利用资源优势,加强与毗邻省份在产业、商贸、旅游等方面的合作,互利互惠,错位发展,形成自己的优势与特色。
下大气力改善投资环境。创建优美环境,吸引优秀人才,提供优质服务,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落实各级政府主要领导抓投资环境的责任,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依据国际通行规则,营造统一、稳定、透明、可预见的法制环境。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尽快制定“诚信陕西”规划,完善一厅式办公和“六公开”服务。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深入开展食品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专项治理,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等违法犯罪行为,继续整顿农资、建筑市场,坚决遏制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完善外商投诉协调处理机制,依法及时处理外商投诉案件,坚决查处侵犯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切实解决外商子女就学、文化娱乐、医疗保障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大气质量,改善交通堵塞、噪声污染和环境脏乱差的状况,创造安全、卫生、舒适的人居环境,使投资环境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责任编辑:龙巍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