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阅更多2005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05年1月16日 宋秀岩)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4年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消除贫困、富民强省”和“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两大历史任务,知难而进,开拓进取,全面完成了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好势头,保持了各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得到实惠的好势头,保持了社会稳定、各族人民团结和谐、积极奋进的好势头。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预计全省生产总值达到455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8%,第二产业增长15.3%,第三产业增长10.3%。人均生产总值突破 10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财政收入和工业利润创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一般预算收入51.2亿元,增长17.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6.9亿元,增长11.9%。完成工业增加值158.6亿元,增长22.1%;实现利润35亿元,比上年增长1.2倍。金融运行总体平稳,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加63.18亿元和63.02亿元。
“三农”工作力度加大,农牧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制定和落实了“两减免、三补贴”等七项支农惠农政策,以更有力、更直接、更有效的措施全面加强“三农”工作,实现了农牧业增产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粮食产量稳中有增,油料、马铃薯、蚕豆、药材、花卉、蔬菜等六大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上年增长5.8%,比重提高2.5个百分点。西宁及海东良种肉羊、青南与环湖藏羊牦牛等7个优势畜产品产业带建设取得成效。各类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220个,辐射带动能力得到增强。完成订单农业面积 3.3万公顷,新增设施面积333公顷。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区、标准化基地建设规模扩大,制种面积发展到2.1万公顷。投资20亿元为农牧民办实事,有效改善了农牧区水、电、路以及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解决了30.6万人、185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建设农村沼气池,改善了2万余户农牧民的生活条件。实施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快农牧民向非农产业转移,输出劳务80万人次,农牧民工资性收入比重明显提高。在39个县的179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11.5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一批重点项目开工投产,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坚决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调整投资方向,加强薄弱环节,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8.1亿元,增长11.6%。西宁至兰州高速公路全线贯通,西宁至大通、西宁至塔尔寺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公伯峡水电站两台机组并网发电。西宁南北过境公路、拉西瓦水电站、玉树通电工程、青海碱业90万吨纯碱项目、西台钾锂硼综合开发、西宁机场航站区扩建及一批煤炭、电力、交通、城镇基础设施项目进展顺利。全省新增公路通车里程3682公里,通车总里程达到28059公里。新增电源装机容量69.13万千瓦。投资2.2亿元,实施退牧还草工程,禁牧113.7万公顷,减畜89万羊单位, 1144户牧民走出草原、进入城镇。完成人工造林种草合格面积 7.93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草)合格面积7.06万公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快。制定出台了加大国有资本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7家省属国有企业的破产重组基本完成。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到105%。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22%,比上年提高约1个百分点。财税、粮食、住房、农村信用社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农牧区税费改革取得新成果,在取消农牧业特产税、普遍降低农业税税率1个百分点的同时,免除了“三江源”地区16个县、1个乡的农牧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了直补,农牧民因此人均减负32元。
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青洽会”、“郁金香节”、“藏毯展览会”等招商引资和经贸交流活动富有成效,与辽宁、山东、浙江等东部地区的交流与协作取得新进展,引进省外资金到位 73.75亿元,增长30.8%。对外贸易跃上新台阶,进出口总额达到 5.76亿美元,增长69.7%,其中出口4.55亿美元,增长66%。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2.25亿美元,增长33%。
旅游业发展加快,接待游客509万人次,实现收入20.2亿元。信息、金融、保险、房地产和社区服务业等发展势头良好。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高度重视解决群众生活问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19.7元,增长8.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 2004.6元,增长10.3%。劳动就业超过预期目标,城镇新增就业 2.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58.5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达60.1万人;启动实施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16万人;符合低保条件的20.1万城镇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投入救灾救济资金1.25亿元,对102万灾民进行了救济。建立农村牧区特困人口救助制度,对20.75万特困人口实施了基本生活和大病医疗救助。清理规范收入分配政策。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增加。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科教兴青步伐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全年共投资8.8亿元实施157个社会事业建设项目。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省“普九”覆盖率达83%,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扫盲工作获国际扫盲奖“世宗国王奖”;完成青海大学与青海医学院整合,高校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人才工作力度加大,在育人引“智”、加快人才市场建设、实用人才开发等方面调整了政策措施。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组织实施了223项科技项目,其中完成6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社会招标。省、州、县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基本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积极推进,重大传染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已覆盖农牧民200万人,参合率达 87%。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事业健康发展,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和“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升级后的“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获得圆满成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绩,“少生快富”、“奖励扶助”工程启动实施,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控制在10‰以内。制定了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处置突发事件的意识和能力增强。气象、地震、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土地管理、外事侨务、参事工作和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以及红十字等工作都取得新成绩。
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入,民主法制建设继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深入开展,公民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富有成效,依法加强了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得到加强和改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推进,维护职工利益的机制建设得到加强,6个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坚决抵制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活动,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违法犯罪活动,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审计、监察力度加大,廉政建设取得新进展,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政务公开,取消了147项行政审批项目。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听取人民政协的意见和建议,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443件、政协委员提案364件。积极支持群众团体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国防动员、双拥、民兵预备役、人防等工作都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我们不仅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而且积累了经验,锻炼了干部,凝聚了人心,进一步增强了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坚定了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总揽全局、适时适度加强宏观调控的结果,是全省上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真抓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在各个领域和岗位上辛勤劳动的全省各族人民,向给予我们支持与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中央驻青单位、驻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青海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清醒地看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政府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农牧业基础薄弱,工业发展仍然处于粗放型阶段,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居民总体收入水平依然偏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重大项目储备和开工不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减缓,电力、铁路运输等瓶颈制约尚未缓解;农村牧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镇就业矛盾突出,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制度还不适应需要;政府机关的一些工作人员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办事效率不高、服务意识不强,行政能力有待提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这些困难和问题,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05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
今年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推进“两大历史任务”进程的重要一年。总体来看,今年经济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趋好,宏观调控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在东中西互动互补互促的格局中我们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我省经济社会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步阶段,经过西部大开发五年来波澜壮阔、丰富生动的伟大实践,全省上下加快发展的目标进一步明确,思路更加清晰,积极性日益高涨,政策措施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增强,这些都是我们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也随之增多,各种困难和矛盾还会出现,区域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既要增强紧迫感,把握机遇期,解放思想,乘势而上,又要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应对,趋利避害,努力开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和省委的部署,今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四次、五次全委会及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加强“三农”工作,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推进结构调整,深化各项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城镇化的道路,确保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和谐进步,各族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和提高。
建议今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调控预期目标为: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增长 1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
——努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新增城镇就业人数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农牧区劳务输出80万人次。
——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8%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以上。
——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
实现上述预期目标,是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的迫切要求,是实现青海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全省各族人民求发展、盼富裕的共同愿望。做好新一年的政府工作,必须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五个统筹,加强薄弱环节,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必须坚持把中央的大政方针与青海的实际结合起来,服从全局,立足省情,积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鼓励重点地区率先发展,注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必须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推动各项工作,解决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激励全省人民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并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责任编辑:龙巍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