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频道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2亿城市常驻人口等待落户 低成本城市化难持续

2012年03月26日 08:39   来源:中国广播网   
    据经济之声报道,我国城市化率过半,但两亿城市常住人口难以解决落户问题。快速的城镇化,留下哪些后遗症?2亿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

    昨天(25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在“2012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上表示,中国城镇化率的快速增长建立在低成本的基础上,“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欠帐;相当一部分人员的社会保障残缺不全;公共服务能力明显低于城市的扩张”,在这些背景之下,当前中国城镇化的推进模式不可持续。

    按现有的统计口径,中国的城市化率去年年底已经达到了51.3%,从这个指标来看,似乎中国的城里人已经超过了农民。但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杨雄却说,人口总量快速增长不但对城市运行和公共服务造成压力,还形成了新的二元结构。

    杨雄:现在上海常住人口是2300万人,户籍人口是1400多万。怎样使外来人口和户籍人口能够融合,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透露,目前平均3个城市人中,就有一个面临落户难题,大概有两亿人迫切需要解决户口的城镇化。

    陈锡文:在51%中其实还有相当数量的人,虽然人在城市就业,但是并没有享受到城市市民的待遇,他们要真正融入为市民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还有大量的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要做。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分析认为,这一现象表面上是户籍问题,实质是社会保障问题。

    彭森:本质上还是要改革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各项保障、各项社会福利的制度。核心是让进城的农民和农民工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

    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率从18%提高到51%,几乎以每年一个百分点在快速增长。但陈锡文认为,这种快速增长建立在低成本基础之上,而这种城镇化的模式难以为继,因为历史欠账太多。

    陈锡文:第一个就是土地的低成本;第二就是劳动力的低成本;第三个就是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欠帐;第四个相当一部分人员的社会保障残缺不全;第五个我们的公共服务能力明显低于城市的扩张。

    低成本的城镇化,无疑伤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的土地权益怎么保护?除了已经进城的2亿农民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未来还有两亿人要进城。怎样帮他们融入城市?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说,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不能再靠牺牲农民土地财产权利来降低工业化、城镇化的成本。

    彭森:有必要,我们也有条件,大幅度的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受益中的分配比例,必须将以保护农民利益和集约节约用地的原则,加快修改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推进集体土地征收制度的改革。

    同时,彭森表示,“十二五”期间将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彭森:在“十二五”时期,特大城市、大城市,都要根据实际创新方法,鼓励具有稳定收入,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城市转移人口,优先落户。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放宽户籍的限制,降低农业转移人口进程就业和定居的门槛。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建议,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要同时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保障制度均等化。

    陈锡文:只有逐步的使个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和保障水平处在同个水平上,人才有了留在城市当市民还是在农村当农民的选择。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给出的社会保障均等化路线图是:近期先推动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展,特别是帮助新生代的农民融入城市。对暂未落户城镇的农民工,从制度上促进福利的全覆盖,努力解决他们在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保障住房、公共基本服务保障各方面的问题。

    彭森:从较长的时期看,则以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社会保障以及保障住房、就业服务等为重点,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统一和服务水平的基本均衡。

    

(责任编辑:耿敏)

閸掑棔闊╅崚甯窗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