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阅更多200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04年1月8日 杨晶)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自治区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们提出意见。
2003年工作的回顾
2003年是新一届政府的起步之年,也是经受严峻考验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一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自治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团结一致,顽强拼搏,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地震、洪涝、干旱、森林火灾等多种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和挑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就,实现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全面超额完成了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奋斗目标。
经济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全区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后劲增强的态势,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镇以上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三项指标增速居全国首位,国民经济开始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93亿元,比上年增长16.3%,是“七五”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422亿元,增长5%。在局部地区受灾和种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达到1360万吨,减产45万吨;牧业年度牲畜总增3258万头(只),总增率为44.9%;奶类、肉类和羊绒产量分别增长63%、4%和6%。第二产业增势强劲,增加值达到948亿元,增长26.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1.9%,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24,比上年提高20点。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723亿元,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02亿元,增长68%,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投资重点集中在工业、生态、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领域,特别是工业投资达到508亿元,增长121%,是近年来投资规模最大的一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9亿元,增长12.8%;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以上。
改革继续深入,对外开放呈现新局面。大力推进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造,铁路、公路等国有股权的转让和退出取得实质性进展。完成了内蒙古电力公司、包头铝厂、呼市卷烟厂等大企业集团的改革重组,民航机场正式移交地方。全区已有19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实施主辅分离和改制分流工作。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初步建立起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管资产、管人和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增加值占到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25%以上。农村牧区税费改革不断完善,农牧民负担进一步减轻。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在部分地区实施了对农民直接生产性补贴试点工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取消、下放、简化审批事项450多项。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开发利用境外资源取得新突破,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引进区外资金到位402亿元,增长49.4%;外商直接投资到位3.3亿美元,增长44.7%;外贸进出口总额30亿美元,增长21.5%,其中出口增长55.7%。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全区财政总收入257.6亿元,增长28.1%。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社会保障、扶贫救灾、科技教育、医疗卫生、职工工资等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10元,增长15.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284元,增长9.5%。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累计实现城镇就业和再就业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为70万城镇困难群众提供了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做到应保尽保。抗灾救灾投入资金2.85亿元,灾区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统筹兼顾,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各项社会事业都有了明显进步。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力度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新进展。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00家,其中国家级10家,高新技术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加快。“二期义教工程”和“危房改造工程”进展顺利,“两基”达标旗县达到79个。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趋于优化。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开始启动,一批重点文化基础设施正在规划和建设,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07‰。医疗卫生工作取得新进展,疾病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建立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有序展开。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大,土地管理、地矿勘探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人事、统计、档案、气象、地震、人防、侨务、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社会科学、文物保护、无线电管理、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工作均取得新的成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全区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进一步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教育,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军警民共建和“双拥”工作深入开展,11个旗县市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民兵预备役在抗灾救灾、应对突发性事件中再立新功,阿盟、乌盟等地为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和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继续巩固和发展。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认真执行人大决议,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加强与人民政协的联系,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全年共办理全国和自治区人大代表议案、建议391件,政协委员提案391件,制定政府规章6件,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10件。勤政廉政建设收到实效,政务公开、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取得新进展。普法教育深入开展,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有序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严打专项整治斗争取得明显成效。
抗击非典斗争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去年上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袭击了我区,疫情来势猛、蔓延快、危害大,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面对非典疫情,全区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不怕牺牲,坚持一手抓非典防治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不动摇,与非典疫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先后投入医务人员6600人,流调人员1.7万人,开设和后备了130所定点医院,设置了184个发热门诊,各级财政投入防治资金5.8亿元,接受捐赠款物3.04亿元。在这场斗争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进一步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和巨大的精神财富。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的政府工作,我们之所以在困难比较大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的结果,也是兄弟省市区、社会各界和海内外朋友关心、支持和帮助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各族人民,向在各条战线上为取得这些成绩做出贡献的同志们,向为我区防治和战胜非典做出巨大牺牲和奉献的广大医务工作者以及给予我区无私援助的兄弟省市区、国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资源、区位等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潜力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优势产业有待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东西部工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显现,第三产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国有企业改革攻坚任务还很艰巨,部分领域改革滞后,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体制性障碍;对外开放力度不大,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工作亟待加强,合作开发利用境外资源的进程需要加快;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就业压力增加,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04年的主要工作任务
2004年是完成“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加快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一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五次全委会议精神,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扎实推进“两项建设”和“三化”进程,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财政总收入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为实现这些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
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要以农牧民增收为核心,以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用工业思维谋划农牧业发展,不断繁荣农村牧区经济。
(一)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高效农牧业产业化体系。继续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紧紧围绕六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一批竞争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加工型龙头企业,提升农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水平;积极创办和引进一批商贸流通、仓储运输、科技服务型龙头企业,努力形成完善的企业结构体系。加强农畜产品基地建设,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努力提高基地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加快实施农牧业“种子工程”和“动物保健工程”,加强动物防疫工作,大力推广适用技术,发展节水农牧业,增加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健全农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体系,确保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农村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稳妥地发展各类农村牧区经济合作组织,为农牧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认真落实扶持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各项优惠政策,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扶持力度。
(二)调整优化农村牧区经济结构。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扩大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力发展优质牧草,形成比例协调、效益突出的粮、经、草三元结构。稳固发展牧区畜牧业,严格执行草畜平衡制度,积极推行轮牧、休牧和禁牧,巩固和扩大草场围栏,转变传统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充分利用我区饲草料丰富的有利条件,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广泛推行舍饲圈养,促进种养结合、农牧互补。积极调整农畜产品结构,加快发展优质、高效、无公害的绿色、特色农畜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地培育发展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旗县主导产业,增强旗县综合经济实力。充分发挥旗县承上启下、联结城乡的作用,逐步建立为大中城市服务、与大中城市产业发展相配套的产业体系。要把小城镇建设同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工业小区建设、农村牧区服务业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实现产业、人口和生产要素的相对集中,以县城经济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牧民科学文化素质,为参与就业竞争并逐步向城镇及二、三产业转移创造条件。
(四)认真落实党的各项富民政策。继续稳定土地承包制度,落实草牧场“双权一制”,规范土地和草牧场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现象,严肃查处违反规定乱批乱占和滥用耕地案件,确保耕地总量平衡。深化粮食流通体制和农村牧区税费改革,把对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进一步减轻农牧民负担。抓住国债资金向农牧业倾斜的机遇,加快农村牧区水、电、路和教育、文化、卫生等设施建设,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落实好国家关于支持农村牧区发展的金融信贷政策,增加农牧户小额贷款和农牧户联保贷款,切实解决农牧民贷款难问题。
(责任编辑:龙巍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