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吉林省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吉林省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02月17日 11:04   来源:吉林日报   

(点击查阅更多200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04年2月10日 洪虎)

    各位代表:

    本届政府履行职责已经一年。现在,我代表吉林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3年工作的回顾

    2003年是我省发展进程中很不寻常的一年。各级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坚持“高效益、广就业、可持续”方针,全面实施“科教兴省、开放带动、县域突破、人才兴业”战略,突出建设工业省、科教省和生态省的任务,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经济国际化进程,积极推进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良好开局。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协调的良好态势。本省生产总值完成2521.8亿元,增长10.2%,是1997年以来的最高增幅;人均生产总值约9000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上年的19.9∶43.6∶36.5调整到19.4∶45.2∶35.4。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89.2亿元,增长18.1%。粮食获得较好收成,总产量达到2259.5万吨。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识的产品达到201个,优质畜牧业规模继续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迈出可喜步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806.7亿元,增长17.9%;实现净利润157.2亿元,增长58.2%。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支撑作用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投资和消费需求继续扩大。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65.6亿元,增长19.5%,其中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完成206.6亿元,增长28.2%。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60万吨燃料乙醇一期工程、吉化30万吨合成氨等项目竣工投产。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0.3亿元,增长10.1%。新兴服务业迅速发展,信息、住房、教育、汽车、旅游等消费热点正在形成。

    非典防治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疫情灾害,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一手抓防治非典这件大事不放松。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目的,全面加强领导,依靠科学、依靠法制、依靠群众,统筹医疗资源,实施有效预防和救治,控制疫情扩散,经过全省上下的团结奋战,夺取了抗击非典斗争的阶段性重大胜利。非典防治工作转入依法、科学、规范、长效轨道后,继续保持高度警惕,坚决防止疫情复发。制定了《吉林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处理预案》,加强卫生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启动疫情网络直报工作,推进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等。同时,积极制定和落实财税扶持政策,促进了受非典影响较大行业的恢复性增长。

    改革开放向深度和广度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新组建股份有限公司12户,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完成了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工作。煤炭、军工行业的困难企业实施破产项目33项,核销银行呆坏账9.6亿元,安置职工2.7万人。国有经济调整步伐加快,民间投资完成413.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2.8%。农业、粮食、财税、金融、电力、民航等改革取得新进展。进出口总值达到61.7亿美元,增长66.7%,其中出口21.6亿美元,增长22.2%。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40户,合同外资金额7.3亿美元,增长26.7%,实际外商直接投资3.2亿美元,重点利用外资项目取得较大进展。对外经济合作稳步发展,年底在外劳务人员达3.5万人。举办了“第三届汽博会”、“第四届农博会”,协办了第94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开幕式。开发区建设步伐加快,完成生产总值780亿元,占全省的31%。

    科技、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完成世界首例大豆杂交技术等62个重点科技项目,一批科研成果实施产业化。吉林大学科技园被正式命名为我省第一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区,生态恢复与生态管理实验室被科技部批准为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光谱分析仪器等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完成。教育改革取得新进展。农村中小学布局得到优化,调减农村中小学606所,改造危房16.7万平方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高校专业调整、学科建设和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成效。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吉林出版集团正式挂牌成立,长影集团机制改革和长影世纪城建设步伐加快。较好地完成了集安高句丽遗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一期工程。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机制初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开始启动。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工作取得初步成效。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取得良好进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在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和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上取得较好成绩,亚冬会基础设施建设和筹办工作进展顺利。生态省建设扎实推进,治理盐碱地310万亩,退耕还林234万亩,发展生态草14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75万亩。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得到加强。土地市场秩序整顿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国土资源开发和利用水平有新的提高。环境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不断发展,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军民共建、拥军优属和优抚安置工作进一步推进,边防建设迈出新步伐,民族和宗教工作得到加强,气象、地质勘查、测绘、地震监测、史志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30元,分别增长11.9%和7.2%。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85亿元,增长13.2%。建成农村道路8727公里,全省行政村全部通公路。认真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全省累计发放再就业优惠证27.7万个,22.3万名下岗失业人员享受了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新开发城镇就业岗位42万个,城镇新就业32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4万人,大龄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就业5.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控制在年初预期指标以内。继续巩固“两个确保”成果,加大基金征缴和清欠力度,保证了各项社会保险金的正常发放。到去年底,为113.9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79.9亿元,社会化发放率达到96%,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率达到80.9%。16.2万名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领到了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企业军转干部解困工作取得成效。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形成,城市“低保”工作实现应保尽保。社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继续加强。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执行向人大报告工作和向政协通报工作制度。全年提请审议实施地方性法规7件,发布政府规章7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了一批行政审批项目。修订并落实《吉林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开展行政执法检查和依法行政考评,规范行政行为。强化行政效能监察,广泛开展政(行)风评议活动。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发挥省政府决策智力支撑体系作用,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开展政府雇员制度试点,聘用了首批省政府雇员。加强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工作,努力化解社会矛盾。坚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各种严重刑事犯罪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社会治安取得新的进步。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打击各类经济违法犯罪活动。坚持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大查办大案要案工作力度,坚决纠正行业和部门不正之风,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一年来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省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众志成城,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级干部,向所有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向中央驻吉各单位和驻吉部队、武警官兵及公安司法干警,向关心和支持吉林省建设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广大侨胞及所有海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人大、政协、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对政府工作的信任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既看到已取得的成绩,又看到还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尚未完全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不快;改革开放进程相对滞后,经济发展环境亟需改善;“三农”问题比较突出,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依然较大,部分职工群众生活困难;来省和进京上访数量增多,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一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屡禁不止,部分领域的腐败问题仍较严重,政府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推进二次创业,全力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党中央、国务院继建设沿海经济特区、开发浦东新区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紧紧抓住这一难得机遇,推进和实现跨越式发展,事关吉林省的发展全局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二次创业,扎实工作、乘势而上,全力推动吉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党的十六大胜利闭幕后,我们在深入认识省情的基础上,全面启动了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各项工作。进行调查研究,统一思想认识,理清发展思路,研究制定振兴我省老工业基地的具体对策措施。组建振兴老工业基地领导机构。积极争取和落实国家扶持政策,认真研究和制定我省配套政策。精心谋划和筛选确定一批重大项目,加快项目建设。大力加强创业文化工作,营造有利于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良好社会氛围。组织编制《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规划纲要》,已经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作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决定。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和省委八届四次全会精神,从吉林实际出发,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2003年11号文件精神,以改革开放促调整改造,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立足现有基础,发挥比较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省、科教省、生态省建设,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推进和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把吉林建成国家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为全国基本实现工业化作出新的贡献。总体目标是:从2003年至2010年或稍长一段时间,把吉林老工业基地建成国家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实现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目标,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完成产业布局调整和基地建设任务,城乡就业矛盾有效缓解,社会保障制度较为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振兴老工业基地,任务十分艰巨,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以建设新型工业基地为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要使吉林老工业基地焕发青春,必须改变旧的发展模式,甩掉“老”的帽子,摒弃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全力推进二次创业,紧密结合工业省、科教省和生态省建设,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建设国家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

    第二,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体制和机制创新是调整生产关系的中心环节,产业和科技创新是调整生产力的根本途径。统筹考虑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调整,着力解决长期积累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大力推进思想观念的更新、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发展环境的改造,敢于创新、善于创意、精于创利、勤于创业。加快形成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全面释放经济社会资源潜力,激发各类企业发展活力,增强市场配置资源能力,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

    第三,以走吉林特色的发展道路为途径。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现有基础,发挥比较优势,抢抓和用好机遇,推进跨越式发展。集中力量搞好重要产业基地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接续产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制造业为主要支撑、现代农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格局。

    第四,以实施人才兴业战略为支撑。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亟需一大批具有实际能力的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以及高素质的劳动者。必须创新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快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和实用型人才,努力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

    第五,以惠及全省2700万人民为宗旨。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必须代表全省广大群众的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把扩大就业作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优先目标,把调整改造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健康素质,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社会生活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得到更多的实惠。

(责任编辑:龙巍洋)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