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吉林省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吉林省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02月17日 11:04   来源:吉林日报   
   
    《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规划纲要》已经明确了调整改造的主要任务。这里,就其中的重点工作向各位代表报告:

    (一)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加速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通过国有企业的改组改制,收缩国有经济领域,降低国有经济比重,加快国有资本向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集中。加强市场和政策引导,推动重点行业的战略性重组。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完善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保证产权有序流转。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国有资本营运效率。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建立新的效绩评价体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加快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实现主辅分离、辅业改制,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创造企业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组改造。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放宽非公有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享受与其他企业同等待遇。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做强做大,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

    (二)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把全面提升和优化第二产业作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主要任务,突出发展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集中力量建设五大产业基地。一是依托一汽,发展整车,带动零部件生产,发展汽车贸易和服务业,建设汽车产业基地。二是以吉化、吉林油田为龙头,发展精细化工、优质合成材料和特种材料,提高加工制成品比重和附加值,建设石油化工产业基地。三是依托农产品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玉米大豆深加工、畜禽乳深加工和长白山生态食品产业,把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四是依托长白山北药资源和生物制品原料及生物技术优势,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发展壮大通化、敦化两大药城和长春、吉林医药产业园区以及一批制药企业集团,建设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基地。五是依托科教优势,以长春光电子国家产业基地等为核心,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新材料业等,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同时,坚持工业化思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积极发展接续产业,促进资源型城市和地区经济转型。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企业信息化,扩大信息技术在农业、服务业及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创新传统服务业,重点培育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三)进一步扩大开放。坚持对外对内并举方针,全方位扩大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对外经贸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利用外资内资工作力度,加快金融、保险等领域的开放步伐,提高利用域外资金水平。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和财务投资者,鼓励各种社会投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以国家级开发区为重点,提升各类开发区的服务和开放功能,增强引资引智能力。推进图们江地区的开发开放进程,促进与周边国家经贸、科技、资源、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发挥与俄罗斯、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家毗邻的区位优势,发展边境贸易、互市贸易和转口贸易。放开国有外贸企业股权限制,推进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各类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引导有实力的企业进行跨国投资和经营,参与国际竞争。大力推进对内开放,加强与国内各省份的交流,吸引有实力的民营资本参与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打破地方封锁和市场分割,促进区域分工和专业协作,加快产业链接和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

    (四)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要、安国之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努力扩大就业空间和容量。坚持岗位开发与政策扶持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做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工作。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帮助特殊困难群体就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增强失业保险的保障功能,加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深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推进工伤和生育保险。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加大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清欠和监管力度。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五)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体系建设,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建设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高技术创新基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名牌产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强各类园区建设,发展一批规模化、集团化的高新技术企业。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优先发展基础教育,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深化高校改革,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增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教育国际合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促进民办学校及独立学院健康发展。优化教育结构,整合教育资源,改革培育模式,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制定并落实人才促进政策,建设规模宏大、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

    (六)促进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振兴老工业基地进程中,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注重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项目标的要求,体现全面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要求,体现宏观调控各项目标优化组合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省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与实施县域突破战略统筹考虑,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互动。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把维护稳定摆在突出位置,努力化解各种矛盾,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和法律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生态省建设,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普及和提高生态文明,推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开拓创新,认真做好2004年的工作

    2004年是全面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既面临困难和挑战,也存在很多有利条件。当前,世界经济保持温和复苏的态势,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总体发展环境比较有利;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将进一步破除体制性障碍,增强经济发展的整体活力;国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将为我省加快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我们要用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统领各项工作,按照“稳定政策、适度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握全局、解决矛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要求,把工作重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努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主要预期目标是:本省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城镇新就业人数增长1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财政收入按可比口径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实现收支基本平衡。

    一是贯彻国家扩大内需方针,促进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继续加大投资力度。积极争取国债项目和资金,把更多的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项目纳入国家总盘子。启动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和续建“十五”百项工程的60个项目,积极推进50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建设及前期工作。重点实施一汽总投资170亿元的整车扩建、吉化60万吨乙烯扩建及配套、吉林油田百万吨原油扩能、华润集团和长春大成各400万吨玉米深加工、长春皓月50万头肉牛综合加工等项目建设,争取长春龙家堡机场竣工试航,全面实施辽源、通化等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推进江密峰至珲春高等级公路建设,做好中部城市松花江调水和铁路重点工程的前期工作,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民间投资。努力扩大消费需求。积极发展信息、住房、教育、汽车等热点消费,开展“多彩吉林游”系列主题活动,拓展旅游业市场。大力发展汽车贸易和服务业,支持居民个人汽车消费,发展二手车市场。完善住房制度改革,搞活住房二、三级市场,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清除不合理限制,改善消费环境,发展消费信贷。引导社会消费预期,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细分城乡市场,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引导和组织企业扩大订单,继续举办和参加国内外展销、展洽活动,推介我省优质名牌和特色产品。创新营销体系和方式,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和代理制。规范发展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加强政府指导和服务,对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要在信用担保、创业资助、技改贴息等方面给予支持。启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是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深入实施县域突破战略,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东、中、西部三个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新建5个绿色食品基地、10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一批标准化畜牧小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土地管理和基本农田保护。发展玉米经济,推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培育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化协会,提高农民的市场组织化程度和进入市场的能力。按照资源水利、效益水利、生态水利的思路,进一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人工增雨,提高水资源的支撑和保障能力。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扩大优质畜牧业规模,强化动物防疫工作,提高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水平。加大力度,突出抓好预防禽流感工作。积极发展园艺特产业和多种经营。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加速城镇化进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开展土地使用权流转试点,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继续抓好农村税费改革,按照国家减免税规定,落实到具体农户,减轻农民负担。推进粮食补贴方式改革,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全面启动直补农民工作,把补贴直接补给粮食主产区种植保护品种的农民。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实行减员分流,改制重组,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进程。抓好农村信用社改革,适时组建省级联社,搞好增资扩股工作,进行统一法人社试点。加快乡镇事业单位改革。

(责任编辑:龙巍洋)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