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江苏省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江苏省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02月17日 11:08   来源:政府网站   
   
    二、2004年主要工作目标

    今年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完成“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综观国内外形势,我们正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全球经济和贸易出现增长趋势,产业重组加速进行,国际制造业向长江三角洲地区转移的势头强劲。我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期,体制环境明显改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我省经济结构继续优化,综合实力进一步壮大,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是好的。同时,世界经济还存在不确定因素,发展过程中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振奋精神,乘势而上,开拓创新,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落实“五个统筹”要求,围绕“两个率先”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坚持以发展为主题、富民为核心、改革开放为动力、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2%左右;外贸出口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

    上述预期目标,是综合分析宏观形势,结合我省实际,本着既积极可行又留有余地的原则提出来的。我们要落实好科学发展观,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既要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又要注重质量、效益提高;既要抓好经济建设,又要重视社会事业发展;既要努力增强综合实力,又要高度关注富民问题。在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制约因素和不可预见因素较多的情况下,实事求是地提出上述预期目标,有利于为深化改革提供较为宽松的环境,有利于为结构调整创造更大的空间,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做好今年的工作,必须求真务实,把握全局,突出重点,在四个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一是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在国有企业改革、民营经济发展、事业单位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以体制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千方百计扩大外贸出口,保持利用外资稳定增长势头,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

    二是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服务业比重,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综合竞争力提升。全面推进沿江开发和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加快苏北、苏中工业化进程,积极推动苏南产业升级,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三是加快富民取得新成效。创造激励民众自主创业的良好环境,逐步形成正常的收入增长机制,继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办好农村五件实事。全面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妥善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

    四是统筹发展迈出新步伐。坚持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大社会事业改革和投入力度,加大对经济薄弱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大资源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快城市化进程,努力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2004年主要工作任务

    今年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要统筹安排,精心组织,狠抓落实,集中力量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全面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强农业、支持农业、保护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高度重视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口粮省内自给,饲料粮、工业用粮缺口依靠市场调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禁止乱占滥用耕地,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扶持力度,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建立稳定的粮食产区和销区合作关系,落实地方粮食储备计划,加强粮食市场管理和调控,确保粮食安全。

    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优化区域布局,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建设出口生产基地,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治工作。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强就业培训,强化南北对接,优化服务管理,确保新增农村劳务输出超过50万人,力争达到70万人。引导和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一是各级政府都要增加对“三农”的投入。省财政预算内增加“三农”投入15.2亿元,全省水利重点工程投资增加到45亿元,农业综合开发投资11亿元。安排一定比例的国有土地出让金,用于支持农业和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二是降低农业税税率,减轻农民负担,全省农业税税率由7%降到5%,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免征农业税。全省减轻农民实际负担10.9亿元,苏北地区因此减少的财力由省财政补贴。三是支持粮食生产。安排粮食风险基金的40%,扩大对农民种粮的直接补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实行水稻生产良种补贴。四是增加农村劳动力培训投入。省财政支持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增加到4000万元。五是继续办好农村五件实事。改造和建设农村公路1.3万公里;全面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力争人口覆盖面达到60%,对贫困农民实行医疗救助;新增农村改水受益人口320万人;改造草危房4.1万户。加大扶贫工作力度,扶贫小额贷款担保资金增加到1亿元。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省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的经费投入,主要用于农村。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的各项权利,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革土地征用制度,严格控制征地范围和规模,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全面推行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规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确保农民负担明显下降。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确保乡村组织正常运转。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不失时机地深化改革,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今年是改革促进年。要全面推进各项改革,通过改革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上取得重要进展。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坚持优胜劣汰、优进劣退,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推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在推进企业存量调整的同时,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或合作伙伴,做大增量,盘活存量,壮大实力。按照放大优势、加强重点、放开一般、增强活力的要求,调整省属国有企业布局结构,加大资产重组力度,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对已完成改制的企业,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在企业改制中,坚持规范操作、公开透明,确保国有资产流动不流失,确保职工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进一步落实国有资产经营责任,支持国有企业更好地发展。

    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分类定位、分开管理、分别改革。对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加快清理、归并、精简和规范,重新界定行政职能,经费由财政供给,严禁以收抵支、以罚代养。对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调整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增加政府投入,提高服务水平。对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按照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年内基本完成改制,增强发展活力。推进事业单位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政府在义务教育、科技进步、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公益性文化事业等方面增加投入。在各类适合放开的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吸收多元化投资,依靠社会力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实施省政府机构改革。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改进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方式,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为市场主体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职能,健全新形势下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和城乡社区管理机制。加强社会事务管理,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服务系统。建立健全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积极推进其他各项改革。建立和完善财政增收节支激励机制,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加强公共财政职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一切不必要的开支,确保重点支出需要。深化“收支两条线”、部门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等改革,完善预算执行监督机制。推进省级机关收入“阳光工程”,尽快做到透明化、规范化。深化金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增强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整合地方金融资源,继续做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积极稳妥地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三)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支持民众创业致富

    继续按照思想上放心放胆,工作上放手放开,政策上放宽放活的要求,推进民营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营造激励民众创业、创新、创优的浓厚氛围。鼓励各类人才自主创业,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创业积极性。认真落实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在注册资本、科技股比例和名称登记等方面放宽限制,在税费、投融资、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实行与其他企业同等的政策,保护公平竞争。放宽准入领域,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禁止的领域外,民营经济都可以进入;所有政府承诺对外开放的领域,都鼓励民营经济进入;选择一批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向民营企业开放。大力发展科技型、外向型、规模型民营企业,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做强做大。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改组,与外资企业合资合作,提高民营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

    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采取有力措施,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重点解决企业融资难、担保难、办事难等问题。改进信贷服务,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积极引进外地民资,吸引民营企业总部到我省落户。保护民营企业投资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提高综合竞争力

    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优势产业为支撑、现代物流业相配套的国际制造业基地建设。沿沪宁线以信息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提高自主研发和配套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沿江以基础产业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化工、冶金和物流四大产业集群,以沿江开发带动腹地发展,加快建设制造业走廊。以信息化为龙头,加强沿沪宁线与沿江产业发展的融合互动。抓紧建设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加快形成资源加工和机械、化工、医药四大产业集群。搞好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快沿海地区发展。加强产业发展规划指导,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大型骨干企业。

    大力发展服务业。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积极发展生产服务业,加快综合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中心建设,构建现代物流网络。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积极推广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旅游业和社区服务业。规范有序地发展律师、审计、会计、咨询等服务业。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发展各类要素市场,增强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功能。

    推动消费结构升级。继续培育住房、汽车、旅游、信息服务和非义务教育等消费热点,拉动居民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充分发挥城市商圈的集聚效应,促进商品消费、服务消费和文化消费共同发展。更加注重开拓农村市场,提高农村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比重。落实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积极发展消费信贷,促进个人信用消费,扩大即期消费。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深入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加强市场监管,使城乡居民更加放心、更加方便地消费。

    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推进新一轮治淮工程。加快1600公里在建高速公路建设,确保宁杭、沿江、通启高速公路全线通车,新建成高速公路400公里。加快润扬大桥、苏通大桥、南京三桥和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建设。完成新长铁路新淮段改造,确保新长铁路、宁启铁路一期工程全线竣工通车。加快连云港10万吨级深水航道及码头建设,扩大港口吞吐能力。认真搞好南京以下长江港口资源整合和建设,抓紧建设太仓港二期工程。加快田湾核电站等电力项目建设,新增电力装机容量418万千瓦,建成输电线路690公里,缓解供电紧张状况。更好地发挥南京禄口机场功能,增开国际航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

    紧紧抓住国际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实际利用外资比上年增长12%。一是把利用外资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更多地引进基地型、龙头型、科技型大项目,引进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和营销中心,加快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二是把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结合起来,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现代管理经验和高层次人才。三是把制造业利用外资与服务业利用外资结合起来,力争服务业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充分利用内地与香港、澳门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带来的机遇,加强苏港、苏澳合作。认真总结推广苏州工业园区的经验,推动各类开发区创新机制,优化环境,提升功能,强化特色,提高建设和管理水平,提高投资强度和产业集聚度。

    促进对外贸易持续增长。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充分发挥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功能优势,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推动外贸出口从收购制向代理制转变,培育一批出口规模大、竞争实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外贸企业集团,支持生产企业和民营企业扩大出口。认真落实出口退税改革政策。积极推进“大通关”建设。继续做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应对工作,在扩大开放中趋利避害。

    加快“走出去”步伐。鼓励有一定实力、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发展,建立资源基地、生产基地、研发机构和营销体系,努力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著名品牌。加强对境外投资的指导服务。积极扩大对外劳务输出,提高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经营管理水平。

    (六)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继续加快城市化进程

    充分发挥苏南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带动作用,加快苏中、苏北工业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积极推进区域共同发展。抓住基础设施条件根本改善的机遇,大力推动苏北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和民资,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全面落实扶持苏北发展的政策,继续实施产业、财政、科技、劳动力四项转移,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科技、教育支持力度,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完善南北挂钩协作机制,鼓励苏南产业向苏北梯度转移、苏南企业到苏北投资兴业,促进苏北劳动力向苏南有序转移。充分利用新一轮沿江开发的契机,促进苏中快速崛起,尽快融入苏南经济板块。支持苏南率先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着力提升国际竞争力。主动参与、积极推进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进程。扩大省际间交流合作,加强对口支援,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

    深入实施城市化战略。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发挥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建设,形成合理的城镇空间布局。巩固行政区划调整成果,继续解决市县同城问题,做好撤乡并镇后续工作。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放宽城市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准入,推动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建设。坚持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并进,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相互协调,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责任编辑:龙巍洋)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