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湖北省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湖北省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02月17日 11:28   来源:政府网站   
   
    二、2004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工作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是实现省委提出的“三年有明显变化、五至七年有大的变化”的目标和“十五”计划的关键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政府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抓好第一要务,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努力扩大就业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全省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外商投资增长10%,外贸出口增长1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确定上述目标,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国际国内形势有利于加快发展。从国际看,世界经济逐步回升和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形势整体上可能好于去年,这对于我们加强国际合作、扩大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发展十分有利。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国家将努力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支持中部地区发挥综合优势,加快改革开放和发展步伐;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等。这一切,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二是省内现有基础已具备加快发展的良好条件。从投资支撑能力看,目前我省储备的项目中,投资在5亿元以上的大型项目有67项,其中今年拟新开工项目26项,这些重点项目计划投资530亿元,比去年增长75%。一批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必将进一步加快全省经济增长。同时,近年来,全省上下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培植特色产业和骨干企业,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逐步形成。汽车、冶金、建材等支柱产业增量扩张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三是从我省自身的需要看,必须千方百计加快发展。目前,我省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发展不够。如果不加快发展,我们与沿海发达省市的差距将会进一步扩大,在中西部地区的相对领先优势将会缩小,要走在中西部前列、并逐步解决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难度就会越来越大。我们一定要强化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坚持速度、结构、效益和后劲相统一,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推动湖北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今年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工业发展认真组织实施《湖北省新型工业化规划纲要》。

    处理好工业化与国际化、市场化、城镇化的关系,注重通过加快国际化、提高开放度来推进工业化;用市场引资金、换技术、搞招商,运用市场机制推进工业化;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产业聚集,在更大范围实现专业化分工协作,培植和形成大产业。处理好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快推进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项目发展。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基础作用和企业主体作用的同时,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重点抓好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制定、园区规划建设、对外招商引资和启动民间投资等工作,重点支持100家大企业做强做大,100家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并建设100个重大项目,推进规划全面落实。

    加快大企业、大集团建设。精心培育市场主体,围绕到2010年形成10个销售收入过100亿元、30个过50亿元、60个过10亿元大企业、大集团的目标,制定扶持政策与措施。支持东汽与日产、标致-雪铁龙及本田公司的合资合作,力争到2007年东风公司在湖北的汽车生产能力达到85万辆,销售收入过千亿元;支持武钢技术改造和二冷轧、冷轧硅钢片等扩建项目建设,力争2007年达到1400万吨钢生产能力,尽快成为全国最大的硅钢生产基地和中国最大的汽车钢板生产基地;支持武烟集团兼并重组省内烟草企业,使其尽快成为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知名品牌的卷烟企业集团。同时,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和精品名牌的培育。尽快出台《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服务等方面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千方百计培植名牌,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

    加快产业经济“板块”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围绕光通信、光存储、移动通信、激光、软件、生物医药、光电子材料、复合型功能材料等发展前景好、具有一定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加强规划研究,系统组织策划,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今年,省财政新增三个专项共90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信息产业、生物医药和汽车零部件的发展。着力壮大和提升汽车、冶金、电力、纺织、食品、建材等支柱产业,增强产业的关联度,壮大产业群。以东汽为依托,促进汽车零部件发展,加快专用车、电动车开发和产业化进程。以武钢为龙头,发展地方冶金辅助产业链。进一步加快水布垭电站、蒲圻电厂等项目建设,力争一批电厂早日建成发电。巩固棉纺织优势,突破性发展服装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组织好100个重大项目的实施,今年全省技改投资力争达到460亿元。

    加快区域经济“板块”建设。加快推进以武汉为中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八城市在内的武汉城市圈建设。加速圈内资源整合,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初步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我国中部上接成渝、下联长江三角洲的富有活力的城市圈,并率先在湖北和中部地区实现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继续抓好宜昌、襄樊、荆州、十堰等大城市及中小城市的发展。按照打造现代制造业密集区的要求,以招商引资为着力点,促进产业链相关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引导产业集群和集约化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园区经济。

    (二)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高度重视和切实做好“三农”工作,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今年农业增加值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00元。

    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粮食安全意识,发挥粮食生产的综合优势。今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要恢复发展到5500万亩,粮食总产力争达到205亿公斤。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土地管理和基本农田保护,严禁在基本农田挖鱼塘、种树和进行其他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5亿元,直接补贴种粮农民。进一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扶持力度,今年省里筹措5亿元资金,启动一批连片种植万亩以上规模的标准化高产农田示范区建设。

    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加快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重点支持建设一批优质稻、优质水果等优质农产品基地。加快发展养殖业,力争今年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和出口型农产品基地建设,推动市场农业和创汇农业加快发展。

    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植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八大农产品生产加工“板块”:江汉平原粮食和双低油菜规模化加工,襄汉公路沿线和江汉平原腹地禽蛋深加工,沿江淡水产品深加工,宜昌、武汉等地肉禽制品深加工,武汉等地牛奶乳制品和果蔬饮品加工,鄂北、鄂西北、鄂东南、鄂西南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咸宁、荆州、武汉林纸和森工生产加工等“板块”。省安排一亿元资金,重点支持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和以优势农产品开发为主的龙头企业发展。继续引进一批省外国外知名加工型、流通型龙头企业。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龙头企业和农民“双赢”。

    不断增加投入,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抓好长江、汉江堤防等重点骨干水利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田排灌体系和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加大农村水、电、路建设力度,重点建设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等工程。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支出,主要用于农村。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技术培训。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突出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畜禽疫病防治工作。认真落实对农业和农户的信贷支持措施,增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

    认真做好农村劳动力输出的组织、引导、管理和培训工作。加快建设以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就业培训系统、维权服务系统为重点的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服务,促进“打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多渠道增加扶贫开发投入,以300个重点贫困村为突破口,集中资金,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对口帮扶力度,完善优惠政策,促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进一步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制定更有效的扶持政策和措施。

    (三)坚持走“一主三化”的路子,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是全省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

    今年要继续以体制创新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以营造环境构筑县域经济发展的平台,以结构调整提高县域经济增长的质量,以招商引资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劲,不断壮大全省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

    加快构筑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体的发展格局。按照到2007年每个县(市、区)都有1-2个竞争力强的支柱产业、多数县(市、区)有几个税收过1000万元的骨干企业、县域税收在现有基础上增长60%左右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鼓励支持民营企业采取收购、兼并、控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经营性基础设施和公益性事业领域;从土地征用、技改贴息、融资服务、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力争2007年民营经济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左右。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针对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深入调查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适合不同县市操作的分类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支持措施。建立对市(州)、县(市)财政收入增长实行激励性转移支付制度,省批准的县(市)开发区工商四税增幅达到全省计划水平以上,新增项目中新增税收省级分成部分,以转移支付方式专项用于县域经济发展。

    加大县市重点产业和企业培植力度,尽快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积极引导县市有重点地培育发展几个基础较好、特色突出、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和企业;推动县市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合资合作、配套协作,实现产业连锁和规模扩张。发挥有限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县市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发展。

    鼓励基础条件好的县市率先发展,培植一批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创新县域经济管理体制,赋予县市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和决策权。继续进行20个扩权县市试点,探索实行财政省直管县模式,扩大县市管理权限,增强县市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的调控能力。支持各地积极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为全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提供新鲜经验。

    (四)努力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增强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

    千方百计增加投入,扩大投资需求。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对全省经济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工业项目,尽快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抓好重大水利、能源、交通、农产品基地等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强同国家有关部委衔接,积极争取国家加大对我省重大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要素市场建设,大力开拓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加强同金融部门的沟通与衔接,积极推荐优质项目,配合处理不良债务,扩大利用银行信贷投资。抓住当前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资本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非禁即入”的要求,进一步放开投资领域,激活民间资本,力争民间投资有较大幅度增长。严格落实项目建设“四制”,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在扩大投资总量的同时,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注重增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努力做到全省重点项目中工业项目占三分之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投资占三分之一以上。

    着力培植消费热点,扩大消费需求。重点抓好住房、汽车、通信、旅游等消费热点的培植。加快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和消费信贷制度,扩大个人消费信贷种类和规模。积极发展普通老百姓住得起、住得好的经济适用房,加强房地产中介机构、装饰装修、物业管理的引导和监管,适当降低房地产交易和中介收费标准,放开搞活住房二级市场,促进住房消费。进一步改善居民汽车消费环境,取消不合理的价外收费,简化购车和年检手续,加快城市道路、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支持汽车售后服务业发展,促进汽车消费。加强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改善旅游消费环境,强化旅游促销,扩大旅游消费。

    加强市场开拓,提高湖北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紧紧盯住西部大开发、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等市场,突出抓好机械、汽车、钢铁、水泥等一批优势产品的市场开拓。坚持统筹开拓城乡市场、工业品与农产品市场、省内与省外市场、国内与国外市场,积极举办和参加国际国内大型贸易洽谈会、商品交易会,拓展湖北产品的市场空间。充分发挥武汉物流中心的作用,积极组织协调湖北产品进入国际采购网络和国内大超市。按照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区”的要求,深化物流企业改革,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和流通组织形式,促进湖北产品高效快捷地进入市场。

    (五)深入推进各项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农村改革。

    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的各项权利。深化农村税费改革,重点做好适当降低农业税税率和取消农业特产税等有关工作,落实财政转移支付补助政策,积极化解村级债务,加强涉农收费监管,确保全省农民人平负担比上年再减少8-10元。全面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实现乡镇机构编制管理法定化、刚性化;增拨专款用于乡镇文化、卫生、计划生育等公益性支出;深入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变“养人”为“养事”。推进国有农场改革,实行国有农场管理体制、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和职工养老统筹、农业税费改革“三改”联动,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国有农场更快更好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使一批大型国有企业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一批国有骨干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一批民营企业成为湖北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大力发展国有、集体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国有资本从一般性竞争行业和领域退出的步伐。支持鼓励境内外战略投资者收购、控股、参股优势国有大企业;支持鼓励民营企业、民间资本参与国有大企业改革,在大多数国有大企业实现多元持股。筹集5亿元资金支持省属企业改革,力争年内完成改制任务。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组建市州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

    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围绕做大财政“蛋糕”,积极转变生财用财聚财观念,加强收入征管,合理安排支出。在省直部门全面推行财政投资项目“代建制”。按照统一部门预算编制范围、统一人员编制口径、统一公用经费口径、统一使用预算内外资金、统一国库集中支付、统一公共财政收支科目的原则,实行“一个部门一本预算”。今年,省级比较规范的部门预算扩大到29个部门。继续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收支两条线和预算外资金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

    加快实施外向带动战略。以日本、韩国及港台为重点对象,引进项目、资金、技术、管理并重,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力争今年招商引资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和企业招商引资的主体作用,探索招商引资工作的企业化、专业化运作。坚持市场多元化、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努力扩大外贸出口。促进传统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培育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出口商品群,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加工贸易,支持农产品出口。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积极引导外贸出口从收购制向代理制转变,培植多元出口经营主体。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开展加工贸易和资源开发。

    锲而不舍地抓好环境尤其是软环境建设。继续推进行政服务中心、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综合招投标中心和电子政务建设。加强政府信息发布工作,完善办事规则和程序,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便捷、周到、优质、高效的服务。尽快制定“信用湖北”工程建设规划,健全政府、企业和个人三大信用体系,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认真解决政府部门拖欠建设领域工程款问题,拖欠的工程款三年内一律兑现。继续下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市场监管,重点抓好医药、食品放心工程建设;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维护好市场秩序,加快形成统一、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

(责任编辑:龙巍洋)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