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湖南省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湖南省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02月17日 11:30   来源:红网   

(点击查阅更多200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04年1月10日 周伯华)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3年的工作回顾

    2003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面对北涝南旱、前涝后旱的严重自然灾害,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齐心协力,共克难关,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不动摇,保持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了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634亿元(预计数,下同),增长9.6%。

    (一)抗击非典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去年年初,面对非典疫情,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央的部署,打响了一场抗击非典的人民战争。在这场艰苦的斗争中,全民动员、群策群力,依靠科学、有效防治,通过建立健全党政各级组织指挥体系,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中流砥柱作用;建立完善疫情监测和医疗救治体系,充分发挥卫生医疗科学技术人员的作用和科学技术的力量;建立全方位的群防群控体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在全省形成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确保了全省人民的身体健康,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

    (二)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工业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455亿元,增长12.6%,其中规模工业增长20.7%,实现净利润98亿元,增长40%。“十大标志性工程”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日益突出,实现增加值294亿元,增长26.8%。工程机械、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发展迅速。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全省60家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利润分别增长12.8%、11.6%,共连接基地1300万亩,带动农户480万户,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迈出新步伐,城市化率达到33.3%,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建筑业加快发展。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进展明显。文化、信息、房地产、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旅游业克服非典的影响,率先启动,总收入增长17.9%。围绕推进“三化”,加大投资力度,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衡枣高速公路、鲤鱼江电厂扩建、洪江水电站、株洲电厂二期和五城会场馆建设等项目竣工投产,县乡公路改造、耒阳电厂二期等工程进展顺利,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42亿元,增长13.7%。“三化”战略的实施,促进了我省经济增长速度与效益、质量的同步提高。完成财政总收入484.22亿元,增长14.03%。金融资产质量不断改善,金融机构各类存贷款余额比年初分别增加732亿元和630亿元。

    (三)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全省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框架,企业产权多元化进展较快。中小企业改革全面铺开,市属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劳动关系调整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新增私营企业户数和注册资本金分别增长48.4%和56.4%。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民负担逐步减轻。粮食流通体制和供销社改革继续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稳步进行,证券融资57.7亿元。财税、金融、户籍制度、社会保障、政府机构和人事制度等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开放型经济不断发展,招商引资规模扩大,深圳投资洽谈会成效显著。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3.1亿美元,增长27.1%;引进内资310亿元,增长95%。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36.5亿美元,增长26.7%。外事、侨务、对台、海关、贸促、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90元,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2528元,增长4.7%。城乡居民衣食住行条件改善,生活质量和消费层次提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6亿元,增长10.8%。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新增城镇就业50万人,再就业41万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新增农村转移劳动力8l万人。“两个确保”和低保工作得到加强,全年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81.4亿元、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12.7亿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9.35亿元。扶贫开发成效显著,有20万贫困人口解决温饱和越过低收入线。救灾救济工作有序开展,受灾群众和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五)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各级政府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接受其法律监督。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全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934件、政协委员提案713件,办复率100%。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社区建设取得新的进展,村民和居民自治得到巩固。依法治省积极推进,政府规章制定、行政执法、监督、复议、应诉和国家赔偿工作加强。认真开展“两个务必”教育,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加大,从严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取得一定成效。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省社会稳定。

    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明显。全省上下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推行公民道德建设,提高了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进步、创新和科普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304亿元,增长24%。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名列前茅,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强。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教学条件改善,“两基”成果得到巩固,高教规模扩大,职教特色明显,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素质教育成效显著。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正在展开。社会科学、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事业进一步繁荣。群众体育普遍开展,竞技体育发展良好,成功举办了第五届全国城市运动会,长沙市取得金牌总数第5的好成绩。计划生育工作质量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49‰。国土矿产资源管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力度加大,森林覆盖率达53.67%。民政、民族、宗教、信访、工商、物价、质监、药监、审计、统计、参事、文史、档案、气象、水文、地震、人防、残联、红十字会等各项工作有了新进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驻湘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绩,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抗击非典、救灾抢险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是在中共湖南省委领导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全省各级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大力支持下取得的,得益于历届省委、省政府奠定的良好基础,凝聚着全省各族人民和解放军驻湘部队、武警官兵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积极参政议政,与港澳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以及国际友人的帮助密不可分。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尽心尽力、辛勤工作在全省各行各业的同志们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湖南事业,支持湖南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困难。主要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比较突出,经济结构还不合理,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高;财政收入规模偏小,支出压力较大,特别是县乡财政困难;能源供给紧张;下岗失业人员和新增劳动力较多,就业矛盾突出;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均衡,地区、城乡、对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发展差距拉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少数城镇居民生活比较困难;卫生防疫、医疗保健等事业投入不足,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能力不强;经济发展环境、社会治安、市场秩序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改善;政府工作作风还有待改进。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这些问题。

    二、2004年的工作目标和总体要求

    2004年,是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必须把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水平,增强发展后劲作为今年工作的根本任务。当前,全国各地呈现出竞相发展的态势,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湖南作为中部省份,人口多、底子薄,人民群众加快发展的愿望尤为迫切,我们肩负的担子尤为繁重。我省既面临严峻的挑战,也具备加快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巨大潜力。从国际上来看,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加快,国际资本和产业加速向我国转移,为我们充分利用外部可移动生产要素,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有利条件。从国内来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政方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体制保证。我们必须牢牢抓住稳定、调整、协调发展期的机遇,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条件,最大可能地化解不利因素,实现全省人民思进求富的强烈愿望。

    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加快推进制度、体制和机制创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加速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2%左右,直接利用外资增长25%,财政收入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7%、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

    做好今年的工作,在指导思想上必须紧紧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执政为民,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思考、决策和解决问题,坚持一切为人民群众着想,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和衡量政府工作的第一标准。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健康等多方面的需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认真编制“十一五”规划,努力实现人民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的统一。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只有全面统筹,才能全面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放在全省的发展大局中,统筹谋划、统筹安排、统筹运作,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是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着力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多领域、多行业拓展,形成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充满活力的体制优势,在改革中破解难题,在创新中谋求更大更快的发展。

    四是坚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牢牢把握发展主题,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保持经济的较快发展。加快发展要置于全国经济的大局之中,建立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基础上,确保我省的经济增长速度是符合湖南实际的速度,是有质量、有市场、有效益、有后劲的速度,是财政增长、人民增收的速度。

    三、围绕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突出抓好以优质稻为重点的粮食生产,适当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增加粮食生产总量,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和商品率。继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大宗农产品区域布局,加快优质大米、高支纱棉花、双低油菜、柑橘、绿茶、苎麻、外销生猪、草食动物、牛奶、加工出口淡水产品等10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的现代农业生产格局。

    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农业特色品牌产品。今年,省级龙头企业力争发展到100户,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拓展粮食、蔬菜、食用油、畜禽水产乳制品、茶果、竹木林纸6大产业链条。不断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开拓农产品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增加农民的现金收入。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的抗灾能力。以江湖河堤险工险段、湖区“两水夹堤”堤段和山丘区病险水库作为治理重点,抓好洞庭湖二期治理、湘资沅澧“四水”治理、大中型水库除险保安。抓紧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以及人畜饮水等小型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生态能源建设步伐,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和沼气生态工程。因地制宜发展避灾农业,在自然灾害多发区发展抗灾能力强、受灾影响小、投入产出高的农业项目。

    转移农村劳动力,推动劳务经济的发展。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规范和扶持劳务中介组织,为农民提供可靠的劳务信息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职业道德培训特别是定向培训,改善劳动力的输出结构,提高技术工的输出比重,采取劳务订单等多种方式扩大劳务输出。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自主创业。全面实施《湖南省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引导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保障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农民工在就业地或居住地享有当地居民同等的权利,承担同等的义务。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完善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推广、市场信息、动物防疫和质量检测、认证等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功能。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形成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充分调动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和补贴。

(责任编辑:龙巍洋)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