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阅更多200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04年2月10日 黄华华)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3年工作回顾
2003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是广东省经受住非典型肺炎疫情等严峻考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一年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广东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省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继续以“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总目标总任务统揽全局,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经济建设,加快实施外向带动、科教兴粤、可持续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四大战略,努力增创开放、产业、科技、体制、环境五大优势,突出抓好十件大事、十项工程和十项民心工程,取得了抗击非典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国民经济增长加快,效益大幅提高,活力明显增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绩,实现了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本届政府工作开局良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出了坚实一步。
——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政府驾驭复杂局面能力增强
沉着应对,果断决策,科学防治。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我们把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抗击非典斗争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动员和组织全省人民奋起抗击。及时采取“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等一系列防治措施,始终坚持不停产、不停课、不停市、机关不停止办公。广泛开展防治非典知识普及运动、全民爱国卫生运动和全民健身运动。采取切实措施防止非典向农村扩散。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妥善处置非典引起的市场抢购涨价风潮,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地控制了疫情,达到96.2%的高治愈率。广东省抗击非典的做法及取得的成效,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充分肯定,为全国抗击非典斗争积累了经验。
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机构,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完善疫情信息网络。制定并实施了《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省政府安排15亿元,专项用于省级和困难地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21个地级以上市和57个县成立了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检验中心。
抗非典科技攻关取得突出成绩。成立省防治非典科技攻关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整合全省资源,安排2000万元专项经费,加强对非典诊断、治疗方法和病原查找等联合攻关,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率先探索总结出一套中西医结合救治非典患者的有效方法,率先获得国家批准的非典快速检验试剂盒新药证书和非典治疗新药,非典分子流行病学及解析非典冠状病毒分子进化规律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铸就“抗非典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干部群众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在抗击非典斗争中涌现出钟南山及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等一批先进模范、先进集体,涌现了邓练贤、叶欣、陈洪光、范信德等英雄人物,形成了“临危不惧,沉着应对;实事求是,尊重科学;无私奉献,顽强拼搏;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的“抗非典精神”,充分展现了经过改革开放洗礼的广东人民崭新的精神风貌。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经受住严峻考验,应对突发事件和复杂局面能力增强。
——国民经济增长加快,运行质量效益同步提高
经济增长创近八年新高。初步核算,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450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增幅为1996年以来最高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52亿元,增长1.2%;第二产业增加值7048亿元,增长18.0%;第三产业增加值5350亿元,增长10.8%.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上年的8.8:50.4:40. 8变为7.8:52.4:39.8.全省国民经济步入新的较快增长的良性循环轨道。
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农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在确保基本农田面积和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基础上,优质稻和高价值经济作物及商品林种植面积扩大。畜牧、水产养殖业等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提前实现了“十五”期间农业龙头企业突破1000家、省级龙头企业突破100家的目标,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全省29%的农户,户均年增收2000多元。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势头良好。农产品深加工不断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制度得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共安排了18亿元用于县通镇公路建设。修建、加固江海堤围1100公里,完成水库除险加固368宗。营造生物防火林带7597公里。
工业结构调整进展较快。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制定了《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意见》,装备工业增长迅速。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工、汽车、医药等九大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5.3%,支撑作用增强。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52.1,比上年提高11点,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034亿元,增长32.9%.完成了工业九大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强劲,产品增加值达1650亿元,增长30%,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27%.信息产业保持高速增长,软件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业不断做强做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增长32.7%.广东省重化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工业结构开始由以轻型加工为主向轻重并举转变。
第三产业稳步发展。交通运输、旅游、餐饮等受非典影响严重的行业迅速恢复。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中高级批发市场、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快速发展。文化、教育、体育、保险、广告、医疗保健等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
财税工作成绩突出,金融运行平稳。财税收入在基数大、减收因素多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较快增长,全年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达3280亿元,增长16.1%.全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1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4.8%;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695亿元,增长11.5%.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964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0126亿元,分别比上年末增长16.6%和18.6%。
——十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经济发展后劲增强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投资保持有效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89亿元,增长26.5%.高速公路、能源建设、天然气、石化、汽车、城市快速交通、环保、高新技术产业、水利、文化等十项工程建设全面铺开,完成投资705亿元。全省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65公里,有18个地级以上市与中心城市通高速公路。珠江三角洲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前期工作加紧进行。新增电力装机容量247万千瓦。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提前2个月完工向香港供水,新增日供水能力186万立方米。
投资结构得到优化。基础设施、支柱产业、技术改造和公共事业投资增加,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下降。全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899亿元,增长40.4%;技改投资634亿元,增长24.1%;房地产开发投资1210亿元,增长8.3%.通过项目倾斜等方式,加大了对东西两翼和山区的投资。民营经济投资增长迅猛,投资达1633亿元,增长30.0%。
——招商引资势头良好,外源型经济进一步发展
吸收外资水平明显提高。主动承接世界产业和国际资本转移,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到日本、韩国、西欧等国家和地区招商,吸收外资增幅较大。
全省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55.8亿美元,增长18.8%.吸收外资结构不断优化,发达国家实际投资和跨国公司投资的大项目增多,第三产业成为吸收外资的新增长点。“大通关”建设加快,通关能力和效率有较大提高。
外贸出口成效显著。采取保老客户、保传统市场、保出口渠道、保重点产品、保出口大户等措施,外贸进出口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2836.4亿美元,增长28.3%,其中出口1529.4%亿美元,增长29.1%,实现外贸顺差222.4亿美元。克服非典疫情影响,春秋两季广交会顺利举行。一般贸易高速增长,加工贸易健康发展。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
私营企业出口潜力进一步释放,全省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私营企业14776家,新增8759家,私营企业出口113亿美元,增长1.72倍。“走出去”战略稳步推进。成功举办了2003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珠海世界经济发展宣言系列活动和巴西、阿根廷、智利经贸合作洽谈会,扩大了广东省的国际影响。外事、侨务、台务、旅游和国际友城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继续完善
健全了省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省属企业集团改制重组加快,推动三级企业联动改革,发展龙头企业取得实效。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一批国有劣势企业平稳退出市场。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工作逐步展开。农村税费改革全面铺开,“并镇、并村、并校、减人”等配套改革协调推进。全面清理整顿涉农收费,农民负担减负率达83.7%.省安排12.2亿元作为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资金,确保了镇级机构、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正常需要。省政府机构改革顺利进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进展顺利。投资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建立了社会投资基本建设项目登记备案制度。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继续推进,依法治税理财工作加强。技术、劳动力、人才、证券、产权市场健康发展。
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取得长足进步。有形土地、建筑市场逐步规范。粮食流通体制等改革取得新进展。
——粤港澳合作水平提升,“大珠三角”区域加快形成
按照“前瞻、全局、务实、互利”原则和“讲政治、讲大局,清醒坚定有作为”的工作方针,积极落实中央关于港澳工作的部署和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大力推进粤港澳交流与合作,促进香港、澳门的繁荣稳定。成功召开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第六次会议和粤澳合作联席会议,建立起粤港澳合作新机制,拓展了合作总体思路,确定了近期合作的重点项目。为港澳服务业进入广东提供便利,推进了三地物流、运输、商业零售和法律服务等方面的合作。试办广州、深圳等8个市居民个人赴港澳旅游,发出个人赴港澳游证件150万个。粤港首次联合赴日本、韩国举办经贸技术交流会、旅游推介会成效显著。深港西部通道、珠澳跨境工业区等项目动工建设,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速铁路前期工作加紧进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顺利推进。
——开拓国内市场取得新成效,有效需求持续扩大
消费结构逐步升级。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城镇市场繁荣,农村市场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87亿元,增长11.4%.新的消费热点加快形成。数字家电、通讯产品、汽车、住房等高档、大额商品消费大幅增长。
国内市场得到拓展。与兄弟省市的经贸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举办了广东-湖北经贸合作洽谈会,组团参加了青海、广西举办的投资贸易洽谈会和在四川举办的西部国际博览会,促成与外省企业签订合作项目498个,金额2 33亿元。广货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稳步提高。援藏援疆和对口帮扶广西、三峡库区工作取得新成绩。
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成效明显。初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工作格局,推动一批企业冲刺世界名牌。全省58个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27件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拥有名牌产品的企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严厉打击各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适时开展区域性专项整治。治理整顿土地市场取得成效。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大规模走私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加强药品食品监督,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好转。成功化解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金融风险。政府、企业、社会信用意识增强,社会信用体系逐步建立。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民营经济迅猛发展,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认真落实《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出台了12个配套文件。表彰了一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成立了省中小企业局和民营企业投诉中心,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引导和服务。省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扶持中小企业。金融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
民营经济实力壮大。全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由上年的175.3万户和25.86万户增加至185.5万户和32.3万户,增长5.8%和24.9%.一批民营龙头企业迅速崛起,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6871户,其中亿元以上的15 4户。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4248亿元,增长29.9%.个体和私营经济实现税收340.53亿元,增长21.4%.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加快。民营科技企业达5920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280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中半数以上为民营企业。民营科技企业成为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的生力军。民营科技园区建设得到加强,省安排4.2亿元支持14个市民营科技园区建设。
——山区和东西两翼发展加快,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协调
山区建设有新起色。山区、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省安排7亿元补助欠发达地区完成行政村公路建设7000公里,安排25亿元帮助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撤并路桥收费站。山区资源优势得到发挥,林产工业和森林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招商引资,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山区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化扶贫成效显著,山区欠发达地区产业化扶贫组织达1009家,带动40万贫困户,占全省贫困户一半左右。实施“千村扶贫工程”,挂钩帮扶、对口帮扶工作扎实推进。开展了农村危房改造,推动农村饮水工程的实施。水库移民遗留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东西两翼发展迈出新步伐。公路、港口、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海洋经济和特色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粤东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投资软环境继续改善。电子、医药、陶瓷、服装、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粤西招商引资工作扎实开展,一批大型项目相继落户,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打下基础。
珠江三角洲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广州、深圳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佛山第三大城市建设加快。珠江三角洲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各项专题规划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
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产品产值突破6000亿元,增长30%.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四大高新技术产业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城镇化进程加快。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快中心镇发展的意见》,对全省273个中心镇发展给予政策扶持。中心镇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增强,城镇化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一批中心镇逐步发展成设施配套、具有较强集聚力和辐射力的农村区域中心。全省乡镇撤并17%.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
(责任编辑:龙巍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