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055元,增长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80元,增长11.2%.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实施十项民心工程取得成效,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逐步得到解决。采取有力措施安排好灾区灾民生产生活。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成效。建立了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措施。全省新增城镇就业岗位96.6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7.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就业局势保持稳定。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全省参加企业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的人数分别为1146万、954万、877万和1120万,增长5. 8%、7.2%、22.2%和6.7%.社会保险市级统筹步伐加快。调整和提高了离退休人员养老待遇,基本解决了农垦系统、华侨农场和科研转制单位参加地方养老保险等难点问题。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社会化水平提高。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力度加大。
环境和资源保护进一步加强。《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珠江综合整治全面展开。加强医疗废弃物污染治理和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业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得到加强。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火电厂脱硫工程全面启动。全省空气和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耕地得到有效保护,耕地连续实现占补平衡。全省共关闭采石场106家,投入复绿资金1.09亿元,复绿面积335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7.3%.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在巩固中提高。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人口控制指标,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建设取得较好成绩。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活动取得初步成效。计划生育分类指导机制继续完善,基层建设不断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逐步规范。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妇幼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扶助辍学儿童等扶贫助困活动取得成效。
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医疗卫生管理体制、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有新进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建立。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竞技体育再立新功,在全国城运会上获金牌第一。备战雅典奥运会和第十届全运会工作稳步推进。
体育产业发展加快。体育工作荣获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突出贡献奖”。国防动员、兵员征集、海边防建设、民兵预备役和双拥优抚安置工作进一步加强,军政军民更加团结。民政、民族、宗教、人防、气象、地震、档案、参事、文史等事业不断发展。
——文化大省建设全面启动,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深入开展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教育活动,在全省掀起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推动全省在发展中形成新思路,在工作中采取新举措。开展了“新时期广东人精神”大讨论。以“立志、立德、立规、立业”为主题的公民道德建设活动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新成效。以创建文明城市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示范工程加快推进。
文化建设步伐加快。落实《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制定了《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和《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大省的若干配套经济政策》。开展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成立广东粤剧艺术大剧院,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组建工作顺利推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投入大幅增加,文化设施进一步改善。基层文化网络建设得到加强。文艺创作进一步繁荣,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事业取得显著成绩,获“五个一工程”奖项名列全国第一。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改造薄弱学校工作全面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在巩固中提高。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58.8万人,增长25.7%;在校研究生2.8万人,增长29.8%.广州地区大学新校区建设进展顺利。普通高中、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发展加快。社会力量办学规模扩大。教育投入增加。省安排专款6亿元,用于省属高校基建贷款财政贴息。拨款20亿元帮助各市偿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等历史欠债。安排近4亿元用于资助人均年收入低于1500元的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书杂费,受益人数达103万人。资助5000名贫困家庭子女入读技工学校。安排专款5亿元补助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新建、扩建中小学664所。安排专款3亿元改造1000所老区、山区小学。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科技创新研发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加快。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取得新成果,全年登记公报重大科技成果668项。知识产权工作有新进展,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43186件和29235件,增长25.7%和28.4%,继续居全国首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61.8%,专利产品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1%.科技进步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47%.各类高新技术园区和高技术产业带建设成绩显著。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省专业技术人才增加至205.9万人。
——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保持稳定
民主建设继续推进。坚持向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监督。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群众团体的联系,广泛听取各方面对政府工作的意见,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机制不断完善。
认真办理关于扶持沿海渔民转产转业保持渔区稳定、加强贫困地区农村机电排灌工程建设等议案,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01件,政协提案460件。基层民主继续扩大,村民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逐步完善。
法制建设步伐加快。完善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推动了依法治省工作的开展。向省人大常委会提请审议通过地方性法规14件,提请修订、废止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7件,制定和修改省政府规章6件。行政执法监督力度加大。行政执法行为和行政复议工作更加规范。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法律服务、监狱、劳教工作得到加强。统计、审计和监察工作扎实推进。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大。坚持专群结合、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以“打黑除恶”、打击“两抢”和盗抢机动车等多发性犯罪为重点的严打整治斗争,着力解决影响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开展“禁毒03工程”,严厉打击毒品犯罪,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坚持不懈地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作斗争。
全力维护国家安全,挫败敌对势力的各种渗透破坏活动。深入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政府作风有新转变。按照“政治坚定、团结实干、开拓创新、廉洁勤政”的要求,加强政府作风建设。政务公开、电子政务稳步推进。扎实开展了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落实,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加强了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体制、机制建设。重视群众来信来访,认真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解决了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广东省遇到的困难比预料的大,取得的成绩比预期的好。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广东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省人民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驻粤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和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为广东省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广大劳动者和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长期关心支持广东建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广大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一年工作,我们清醒地看到,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就业压力增大;农民收入增长不快,城乡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仍然困难;公共卫生体系不够完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电力供求矛盾突出;有的地方生态环境、市场秩序和社会治安问题还比较突出;政府机关作风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立足长远,着眼当前,认真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004年工作安排
2004年是实现“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是全面落实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重要一年。国际国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广东省加快发展。世界经济趋好,国际需求回升,结构调整加快。十六届三中全会为改革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的重要讲话,为广东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内地与香港和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大珠三角”的国际竞争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拓展了广东省经济持续发展的腹地。但是,国际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因素仍然存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国内兄弟省区市发展势头迅猛,进一步形成百舸争流的局面,这对广东省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充分利用国际国内有利条件,不断探索和谋划促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实现更快更好发展。
2004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中共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的工作部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建设经济强省;坚持以人为本,改善人民生活,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建设文化大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推进依法治省;努力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做好今年工作,必须以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努力做到“五个协调发展”:促进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促进外源型经济与内源型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这是解决目前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做好今后工作的重要原则。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做好今年工作,必须正确把握中央关于“稳定政策、适度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握全局、解决矛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广东省经济市场化和外向度较高的优势,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做好今年工作,必须抓住重点,努力实现“四个新突破”:县域经济发展要有新突破;产业发展要有新突破;基础设施建设要有新突破;区域合作要有新突破。
今年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外贸出口增长5%,居民消费价格上升1%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2‰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发展农业农村经济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落实防汛工作责任制,推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重点推进潮州供水枢纽、珠江河口整治和北江大堤加固达标等工程。着力解决缺水地区180万人饮水困难问题。继续抓好雷州半岛西南治旱工作。加快县乡公路上等级和硬底化建设,基本实现全省县到镇通三级公路。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完成60 0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任务。实施第三期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开展农电体制改革攻坚战,进一步降低城乡居民到户电价。
调整农业结构,加大对粮食生产扶持力度。全面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措施。
暂停审批各类开发区,开发区占而未用的基本农田要立即恢复农业生产。确保全省基本农田稳定在300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4000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500万吨。研究制定具体措施,将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和特色农业,积极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引导大宗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建立农作物优势产业带。加强农业科研攻关,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速农业产业化。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建立行业协会、商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加快建设种养业良种繁育、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动植物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生态保护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等七大体系。促进农业机械化。提高珠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强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12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制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加快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
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制订实施城镇化发展纲要,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和城乡规划实施监控体系,做好《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的实施工作。促进形成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市场运作、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机制。开展佛山市、兴宁市、东莞市长安镇等城镇化试点。以户籍制度改革为重点,创新城乡管理体制。以产业发展为依托,增强小城镇特别是中心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做好村镇建设试点,规范农房建设。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以开放为突破口,招商引资,内引外联;以农民增收、工业增效、财政增长、后劲增强为目标,主攻民营经济,培育特色经济,壮大园区经济,发展配套经济,提升劳务经济,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推动形成专业镇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加快专业镇的形成和发展。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激励型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充分调动县级政府发展县域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落实减轻农民负担领导责任制和部门专项治理工作责任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大乡镇和村撤并力度,降低农村行政成本。强化对村级范围内筹资的审核和监督检查。继续清理整顿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项目收费,完善涉农收费公示制。继续治理农村中小学乱收费、农民建房乱收费和报刊摊派等。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加强对农民职业技能和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增加农民非农收入。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手续。
二、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 加快以信息技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打造世界制造业基地有机结合,鼓励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建设公共的集成电路设计和开发平台。鼓励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提升竞争力。抓好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实施和高科技产业基地建设。
做好重大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实施重要产业工程,重点规划建设汽车、石化、造船、造纸等产业基地,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运用九大产业竞争力研究成果,大力扶持支柱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中海壳牌南海石化、茂名乙烯扩建、广州本田汽车扩建和丰田30万台发动机等重大项目建设,逐步实现产业高级化和重型化。制定和完善产业发展政策,推动产业协调发展。
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制定完善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坚持引进先进技术和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相结合,政策支持和市场竞争相结合,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相结合,资本投入和人才培养相结合,着力发展一批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组织实施重大装备技术创新项目,增强重大装备核心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能力,推进重大装备技术改造项目实施,努力使广东省成为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界限,引导龙头企业与生产同类产品企业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规模扩张。鼓励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到境内外上市。促进龙头企业与跨国公司尤其是世界500强合作,发展成跨国企业集团。着力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协调发展。继续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强化名牌带动,切实加强对名优品牌的法律保护。加强对产品的技术标准和质量检测工作,建立以市场评价为基础、以社会中介机构为主体、以消费者满意为宗旨的名牌评价机制。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
培育和壮大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金融、证券、期货、保险、咨询、会计、法律、会展等服务业。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中高级批发市场、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和流通方式,发展现代流通业。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
三、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快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逐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加快省属国有资产重组,积极推进劣势企业退出,促进国有资本向优势企业集中。引导外资参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探索国有企业经营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企业员工股权激励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大力发展股份制经济,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努力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推进垄断行业改革。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落实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加强服务,努力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政策、政务、市场和舆论环境。积极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民营企业制度、技术、管理创新,着力扶持科技型、外向型、吸纳下岗人员再就业型、农产品加工型民营企业发展。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鼓励农民在承包期内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深化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严格依法征地,积极稳妥推动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发展资本市场,鼓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推动产权有序流动。加快发展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和各类保险市场,培育和发展经理人市场。规范有形建筑市场。加快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发展,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进一步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扩大企业投资自主权,全面推行社会投资基本建设项目登记备案制度。完善政府投资体制,规范投资行为,积极引导社会投资。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切实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加强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继续推动政资、政企、政事、政社分开。稳步推进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加快发展电子政务,创新行政管理手段。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建立符合各类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运行机制。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
深化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
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加快建设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信用体系,逐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用制度。深入开展市场经济秩序专项整治,全面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严厉惩处传销和变相传销。
整治价格垄断、价格欺诈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强反走私综合治理。
切实抓好安全生产。认真落实安全生产法,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努力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推行注册安全主任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切实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四、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壮大外源型经济 努力扩大出口。积极适应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推进外贸主体多元化,赋予更多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进出口经营权,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扩大出口。继续实施科技兴贸,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效益。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传统优势产品和名牌产品出口。着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增值加工贸易,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建立和完善加工贸易监管模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出口。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巩固和发展传统市场,积极开拓中东、非洲、南美、印度和俄罗斯等新市场。加强与东盟的经济技术合作。大力发展外贸中介组织。做好反倾销、产业损害预警和应对国外贸易技术壁垒工作。加强对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后相关政策措施的研究。
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创新招商方式,积极推行代理招商、网上招商、产业招商、重点项目招商等多种形式招商,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发挥各类经济功能区、工业和科技园区招商引资的载体作用,推动投资项目向园区集中。鼓励现有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股。在继续吸收港澳台投资的同时,加大力度吸收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引导外资参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吸引跨国公司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和来粤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采购中心。拓宽外商投资领域,推动服务业吸收外资。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形成稳定、透明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营造低成本、高效率、安全文明的投资环境。积极宣传、推介广东。加强对招商引资的引导,防止滥用低地价、零地价等进行无序恶性竞争。推进“大通关”建设,改革通关模式,大力推进电子化通关。加快主要口岸的建设和改造。
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企业跨国经营。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对外投资,利用境外资源,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建立生产基地、研发机构和营销体系,加快形成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扩大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加强对境外投资的协调和指导,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
抢抓CEPA实施先机,推动新一轮粤港澳合作。落实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积极推进粤港澳优势互补,加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更紧密合作。积极为港澳服务业进入广东创造条件,加强粤港澳现代物流、建筑、商业、会展、法律、会计、管理咨询等合作。
吸引港澳金融、证券、期货、保险企业到广东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推进粤港澳三地中小企业合作。全面提升粤港澳制造业合作水平。加快推进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速铁路等跨境大型基础设施的前期工作。推进珠澳跨境工业区建设。加强粤港澳科技、教育、卫生、文化、旅游、信息化、体育、口岸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继续开展联合招商,加大“大珠三角”推介力度。进一步推进粤台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五、继续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优化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和有效扩大内需
继续推进十项工程建设,努力解决产业协调发展瓶颈制约。今年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41项,总投资509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20亿元。以能源、交通、水利、环保为重点,加快建设进度。按照电力先行的原则加快推进电源电网项目建设。衔接落实“西电东送”。做好电力调度和节约用电工作,保障电力正常供应。积极推进珠三角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和出省主干道铁路前期工作。加强沿海主要枢纽港及出海航道疏浚工程建设,加快内河航道建设步伐。完善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为枢纽的民航运输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广泛利用外资和社会投资,吸收民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和社会公用事业建设。加强对社会投资的引导,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扩大消费需求。清理不利于消费的收费政策和措施,改善消费环境。进一步放开住房二级市场,完善个人住房贷款担保机制。加强农村市场流通设施建设,拓宽消费品进入农村市场渠道,扩大农村消费。发展假日经济、旅游经济和会展经济,培育和扩大住房、汽车、电信、教育、文化、医疗、体育健身和旅游休闲等消费热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健全产品质量监督机制,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加强与“泛珠三角”区域其他省区的经贸合作与交流。办好首届“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与发展论坛。配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引导和鼓励广东省企业到中西部和东北开展经贸活动。继续到省外举办经贸洽谈会,着力开拓西北、西南和东北市场。
六、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努力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落实扶持山区发展的各项措施。加快以道路、水利以及农村电网改造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年底21个地级以上市通高速公路。办好第三届珠三角与山区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引导山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因地制宜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开发型产业。增强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实力,带动农户脱贫奔康。继续扶持山区和东西两翼3000个集体经济纯收入3万元以下行政村发展经济。大力推进“千村扶贫工程”。更加有效开展产业化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旅游扶贫、卫生扶贫和对口帮扶工作。抓好石灰岩地区退耕还林。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山区就业。扩大山区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
促进东西两翼壮大经济实力。加快港口、高速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环境。组织力量编制东西两翼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东西两翼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特色经济,加快发展临港工业,推进工业化进程。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加强渔港建设,提高海洋综合开发水平。
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增强珠三角发展后劲。抓好珠三角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专题规划的实施,通过资源整合,提高整体竞争力,增创发展新优势。
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强化珠江三角洲作为全国乃至世界电子信息制造业重要基地的地位。建设以现代化空港、道路交通系统、轨道交通系统等为主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优化投资环境。强化广州、深圳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责任编辑:龙巍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