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广西壮族自治区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广西壮族自治区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02月17日 11:36   来源:广西日报   

(点击查阅更多200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04年1月7日 陆兵)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自治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同志提出意见。 

    2003年工作的回顾

    200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新一届自治区人民政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不动摇,以解放思想再讨论为动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抓好投资增量、工业增速、农业增收、出口增效,巩固和发展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较好地完成了自治区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初步统计,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7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2%;财政收入341.2亿元,增长1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87亿元,增长18.2%。城镇登记失业率4.2%,人口自然增长率7.3‰,均控制在预期目标以内。

    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三次产业全面增长,第一产业增长4%,第二产业增长14.5%,第三产业增长10%。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全区工业增加值812亿元,增长14.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57亿元,增长60%,创历史最好水平。铝工业、林浆纸一体化等新优势产业的培育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电力、汽车、机械、有色金属、制糖、食品等重点行业成为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农林牧渔业继续保持增长,主要农产品产量、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畜牧水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4.9%上升到45.9%,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乡镇企业加快发展。商贸、交通运输、旅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持续发展,通信、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增长。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继续提高。特色经济加快发展,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建成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

    投资规模跃上新台阶,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投资和项目工作力度加大,投资增量、增幅是1999年以来最好的一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投资扩大,社会事业投资加大,产业投资快速增长。工业投资完成300亿元,增长37.3%。基本建设投资增长22.1%,更新改造投资增长29.8%,房地产投资增长56.7%。乐滩水电站、北海电厂一期工程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桂西氧化铝一期工程、钦州林浆纸一体化、长洲水利枢纽等重点项目正式启动,全区累计新开工规模以上项目5500个。龙滩水电站成功实现大江截流,百色水利枢纽等在建项目加快推进,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进展顺利。平果铝氧化铝二期、六景至兴业高速公路等项目竣工投产,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洛湛铁路广西段、大藤峡水电站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改革开放有效推进,发展环境继续改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推开,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其他各项改革稳步推进。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撤地设市工作全面完成。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取得新成效。出台了促进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投资软环境有新的改善。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我区在全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外贸进出口31亿美元,增长27.6%,其中出口19亿美元,增长26%,创1998年以来最好水平。实际利用外资6.8亿美元。“百企入桂”有新的进展。全年引进区外境内资金110亿元。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7.5万人,7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两个确保”继续得到巩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社会救助制度进一步落实,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确立。扶贫开发取得新成效,又解决了12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60元,增长6.1%;农民人均纯收入2093元,增长4.0%。金融保险业健康发展。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9%。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3亿元,增长9.6%。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新一轮科技创新计划初见成效。“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继续扩大,学校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公共卫生和医疗保健工作得到加强。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国土资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人口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社会科学、信息网络事业健康发展。人才人事、机构编制、民政、审计、统计、工商管理、技术监督、药品监督、海关、检验检疫、供销合作、地矿、地震、气象、人防、测绘、水文、外事、民族、宗教、侨务、档案、修志、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等各项工作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继续加强。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有新的提高。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新成效,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双拥工作继续加强。全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齐心协力抗击非典,疫情防治取得显著成效。去年上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各级各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治非典工作的总体部署,加强组织领导,抓住关键环节,群防群控,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实行全面排查,整合医疗资源,充分发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责任网、信息报告网、紧急救助网的作用,做到了对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实现了全区非典疫情无局部暴发流行、无医务人员感染、国家确认非典后无新死亡病例的目标,非典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一年,我们遇到的困难比预料的大,取得的成绩比预期的好,克服了非典疫情、持续干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实现了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正确领导下,全区各族人民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各族人民,向驻桂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海内外所有关心支持我区各项建设事业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高,缺乏大工业支撑,直接影响经济和财政收入增长;农业抗灾能力弱,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电力、煤炭等能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软环境建设仍然是个突出问题,严重影响招商引资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安全生产事故仍时有发生,社会治安状况还不能让人民群众满意;政府职能、机关作风有待进一步转变和改进等。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在今年的工作中采取积极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2004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2004年是实现“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十分重要。当前,我区经济正处于快速上升期,发展的势头很好,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很多,特别是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给我区带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我们要把握新机遇,乘势而上,按照自治区党委的总体部署,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自治区党委八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努力扩大投入,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县域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切实抓好就业和再就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充分调动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建议今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财政收入增长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外贸出口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7%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85‰以内。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体现了积极稳妥和加快发展的要求,经过努力可以实现。在实际工作中,要按更高的目标要求去努力,力争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为此,各级政府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必须牢固树立工业兴桂思想,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充分发挥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必须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全区人民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2004年,重点做好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各级政府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支持和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生产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经济作物和养殖业,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培育农产品营销主体,鼓励和帮助农民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开展新阶段扶贫开发,增强贫困地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农民增收。通过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促进农民增收。通过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完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取消农业特产税,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整顿检查涉农价格和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严禁低价征用农民土地和截留、挪用土地补偿费用,促进农民增收。

    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扩大就业为目标,以优化发展环境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调整改造提高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扶持一批骨干企业,培植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不断提高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坚持用现代工业理念抓农业,加强区域特色产业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龙头企业与农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重点发展县城及综合优势突出的重点镇。切实抓好小城镇建设规划,用市场机制推进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小城镇经济,以产业聚集带动小城镇发展,使小城镇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平台和增长点。适当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改进市辖县管理方式。抓紧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计划”启动,尤其是中国与泰国水果、蔬菜贸易已经实行零关税的形势,在保证粮食总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支持和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调整种养业结构,改良品种,提高品质,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重点推进优质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加强“吨粮田”、“吨糖田”和“万元田”建设,把畜牧水产业作为农业支柱产业来大力培植和发展,加快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人畜饮水、节水灌溉、电网改造、小水电、沼气和乡村道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强良种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信息体系、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

(责任编辑:龙巍洋)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