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把启动民间投资和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作为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突破口。要适应国家对货币信贷和国债发行规模进行适度调整的新形势,转变思路,创新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要大力促进投资方式多样化,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采用股权融资方式筹措资金;在严格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支持企业争取扩大债券发行规模;利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公益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要积极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力争在四个领域取得突破:(1)按照谁有能力谁牵头、谁有实力谁控股的原则,进一步开放电力和煤炭投资市场,创造各种投资主体公平竞争的环境,积极引进国内外优强企业,推进股权结构多元化;继续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整合地方发电资产。煤炭资源的勘探以及煤矿的设计、建设,逐步实行通过公开招标确定项目法人。(2)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的原则,逐步放开收费公路经营权。以经济路和旅游路为重点,制定二级收费公路建设规划,组建投资开发公司,力争启动第一批建设项目。采取经营权转让、资产置换等方式,盘活收费公路存量资产。(3)实施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指导意见及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完善供水、供气和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逐步放开市政设施建设和经营市场。(4)加快水利投资体制改革,研究制定水资源有偿使用的实施办法。逐步推进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对小型水利工程,明确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拍卖使用权、搞活经营权。
第三,把做好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作为增强投资后劲的基础。针对目前我省一些资源型产业规划滞后、项目储备不足、前期工作深度不够的突出问题,要按照以资源定规划,以规划定项目的原则,加快做好煤炭、铝土矿、磷矿等重要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探工作,逐步推行探矿权和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抓紧编制铝工业、磷化工、煤化工等行业的专项规划。重要资源的规划布局要贯彻综合利用的原则,根据资源的不同种类和品质确定用途。要坚持和贯彻科学的发展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深化对省情的认识,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按照规划确定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工作,确保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规划一批,保持投资的持续增长。改革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筹措和回收使用机制,鼓励社会投资开展项目前期工作。与此同时,要不断强化对项目建设的质量、工期、资金和招投标等方面的监督管理。
扩大消费需求,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1)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进一步完善“以奖代补”等政策,支持财政困难县建立保证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工资发放的有效机制。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完善并严格执行企业最低工资制度。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完善对特困群众、贫困人口的社会救助、救济制度。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完善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的办法和政策。(2)加快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完善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的有关政策,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设,增加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发展房屋租赁市场,规范和拓展物业服务。鼓励汽车消费,清理和降低购车税费,加快城市道路和停车设施建设。推进邮政、电信普遍服务,促进农村电信消费。积极扩大旅游、教育、体育和文化等方面的消费。(3)努力改善消费环境。继续清理和取消抑制消费的不合理收费。加快建立居民个人征信体系,鼓励金融部门扩大住房、汽车、教育等领域的消费信贷。加快实行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努力拓宽消费品进入农村市场的渠道,为扩大农村消费创造条件。积极发展现代流通业和新型消费方式。
二、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千方百计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 第一,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要稳定在4500万亩以上,力争今年粮食产量达到1120万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省以下土地垂直管理体制,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继续清理和整顿各类开发区。以土地综合整治、改造中低产田土和提高现有“坡改梯”工程质量为重点,配套建设“三小”水利设施,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以抗伏旱、抗“秋风”等自然灾害为重点,大力推广和普及优质粮食作物品种和配套耕作技术。健全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网络,提高技术入户率。认真抓好粮食收购和储备工作,不断提高政府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
第二,以发展生态畜牧业为重点,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抓紧制定和实施畜牧业发展规划,力争启动实施岩溶地区草食畜牧业行动计划,加快特色畜牧业基地县和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建设;结合退耕还林,加强天然草场改良和人工草场建设;大力推广畜禽品种改良,提高优良畜禽品种比重,实行强制免疫和计划免疫;因地制宜发展水产品养殖业。力争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提高优质农产品和特色经济作物比重为重点,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整体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继续实施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林业六大工程,扩大封山育林规模,采取综合措施治理石漠化;着力解决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切实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以坑木林、造纸原料林、优质经果林基地建设和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为重点,发展壮大林业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积极培育壮大省内龙头企业,大力引进省外优强企业,依托省内外知名品牌,提高我省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规范和健全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鼓励乡镇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整合技术、市场、信息、资金等资源,创建一批城郊农业示范基地。
第三,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加大对我省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加快人畜饮水、节水灌溉、农村道路、草场围栏、农村沼气等方面的建设。省级财政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支出,要继续向农村倾斜。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不得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支持金融机构增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改革涉农资金管理体制,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继续完善资金打捆使用的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四,大力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的决定》,以100个一类扶贫重点乡镇为重点,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突出抓好三个方面政策的落实:(1)继续落实对鳏寡孤独、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特困人员进行定期救助的政策。在巩固100个一类扶贫重点乡镇救助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向50个重点县的二、三类乡镇推开。(2)落实全部免除100个一类扶贫重点乡镇贫困人口负担的农业税及附加的政策,对享受免税政策的贫困人口,要确保兑现到户。(3)落实免除100个一类扶贫重点乡镇贫困户儿童的杂费和书本费政策,并对一类扶贫重点乡镇农村贫困寄宿生给予生活补助,在两年内完成对一类扶贫重点乡镇农村中小学所有D级危房的改造。与此同时,继续推行领导干部扶贫联系点制度,做好中央国家机关和深圳、宁波、青岛、大连等四城市对口帮扶的衔接工作。
第五,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长期重大战略来抓。一是加强对劳务输出的组织和管理。把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和驻外服务机构,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组织协调和信息服务。把为我省农民工服务作为政府驻外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二是强化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各级财政都要增加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农村科技开发资金、技术推广资金和扶贫资金,都要安排一定数额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逐步形成政府扶持、培训机构减免收费、农民适当分担的投入机制。坚持培训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鼓励中介机构及用人单位对农民工进行定单培训。三是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继续清理歧视农民工的政策规定和各种乱收费,在劳动保护、户籍管理、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农民工平等待遇。从今年起,三年内基本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建立对农民工的欠薪保障制度。
第六,继续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的相关政策措施,落实今年降低农业税税率1个百分点、取消除烤烟以外的农业特产税的政策,逐步建立健全新税费制度下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的有效机制。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的办法。积极搞好土地征用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公益性用地征地价格听证会制度,完善征用办法、补偿标准和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对库区移民,原则上要坚持有土安置。设立后期扶持资金,形成长期稳定的库区移民扶持机制。
三、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
近期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做强做大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着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切实改变粗放经营方式,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这既是实现我省经济加快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缓解当前资源对经济增长“瓶颈”制约的根本途径。我们要准确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取向,在主动调整中实现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第一,加快能源工业发展,做强做大优势原材料产业。要紧紧抓住实施“西电东送”工程的大好时机,确保今年全省电力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第一批“四水四火”电源项目要按期并力争提前建成投产;第二批“四水六火”电源项目要加快开工和建设进度;第三批新的后续电源项目,要按照统筹规划、区域平衡、合理布局的原则,在市场、电煤、通道三落实的前提下,加快前期工作进度,根据市场需求适时开工建设。通过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农村小水电开发建设,搞好“小水电代燃料”试点。按照因素权重比例法对省内水电项目税收进行合理分配,充分调动各地支持电力发展的积极性。加强电力调度,进一步明确供电优先顺序,合理确定各地供电份额,努力缓解电力供求矛盾突出的问题。进一步落实“大煤保大电”的各项措施,力争开工五轮山、龙凤、发耳、玉舍等大型矿井,做好大矿建成投产前电煤供应保障工作。研究建立煤炭价格调节基金,逐步使电煤价格从政府指导价向市场调节价过渡。加快在建输电通道建设,抓紧做好后续电源输电通道的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开工建设。
发挥能源与矿产资源的组合优势,集中力量做强做大铝工业、磷化工、煤化工等优势产业。加快实施贵阳铝工业基地技改扩能项目,年内完成遵义铝工业基地氧化铝项目前期工作;根据对后续铝土矿资源的勘探深度,按照规划适时启动新的建设项目;通过公平竞争、择优比选,支持多种投资主体参与铝工业开发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发展铝的精深加工。以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磷化工集团为目标,逐步整合现有的磷矿肥企业,促进宏福公司和开磷集团加快发展。在优质煤主产区规划确定煤化工基地和重点建设项目,支持有条件的矿区向煤化工、煤焦化方向发展,提高块煤就地转化能力。积极引进省外优强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收购等方式,参与我省高耗能工业的整合与重组。加快建立电力与优势原材料产业配套发展和利益联结的机制,通过股权置换等方式推进电力与煤炭、铝工业、磷化工等行业的联营,有条件的要加快一体化进程。
按照防止环境污染,避免重复建设的要求,以市、州、地为单位,对高耗能企业进行集中布局,并根据谁引进企业,谁分享税收的原则,抓紧建立地县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积极探索在高耗能工业集中区域和大型高耗能企业建设自备电厂和进行电力直供。通过完善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信息发布制度,加强用地管理,严格市场准入,严肃税制等措施,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的项目,要严格用地和信贷审核,在电量、电价以及环保等方面采取必要的限制性措施,该关闭的要坚决关闭。
第二,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支持企业加大技改力度。加快推进微硬盘等研发工程中心和产业基地建设,支持1英寸硬盘自动化技改扩建和1.8英寸硬盘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项目的实施,通过引进相关项目和技术促进产业链的形成。积极支持材料技术创新基地建设,在电子功能材料、聚合物基改性材料、铝合金材料、纳米材料等领域,大力扶持一批新材料技术产业化项目。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抓好20户重点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项目建设。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工业的机遇,发挥我省航天航空和机械工业的优势,抓紧规划确定一批重大项目,争取列入国家振兴计划。加大技改投资力度,用好财政技改贴息资金,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等措施筹集技改资金,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企业技改。
第三,加快发展以制药、烟草、白酒、食品为重点的轻工业。抓紧制定和实施进一步加快轻工业发展的规划。按照规范种植的要求,抓好特色中药材基地建设;支持完成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改造的制药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成药和民族药品牌。积极推进烟草行业组织结构调整,加快兼并重组,支持卷烟骨干企业调整产品结构,进一步提高中高档卷烟产品比重和企业盈利能力。支持茅台酒厂扩大产销规模;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做大其他白酒品牌。鼓励发展辣椒、牛肉、脱毒马铃薯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特色食品加工企业。
第四,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服务业。完善组织协调机制,加强体制创新,引导和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大力推进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逐步把营利性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管理;非营利性机构,也要引入竞争机制;科教文卫等公益性事业,要逐步扩大产业化范围。在全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完成优先发展区的控规和详规以及重点旅游产品和线路的专项规划;以解决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为重点,切实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风景名胜区内项目特许经营管理办法,选择有条件的景区、景点进行特许经营试点,并实现所有旅游企业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把提高旅游业服务水平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加强行业标准建设,下大力整治旅游环境;加强旅游宣传促销和市场开拓,着力开发入境旅游市场,不断拓展国内远程旅游市场。
推进结构调整,必须高度重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以规划为龙头,落实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积极发展以县城为重点的小城镇,加快城镇水、电、路、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激励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启动实施第二轮经济强县建设;以经济流向为主导,支持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和产业带率先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特色经济发展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
四、深化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第一,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对部分规模较大、资产优良、主业突出的国有企业,除国家有明确规定的外,逐步改制成为由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参股或控股的股份制企业。加快水城钢铁公司股份制改造,争取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上市融资。制定和实施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左右的大企业大集团的具体方案。加快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研究制定省属困难企业关闭破产的政策措施,重点实施遵义铁合金公司、贵阳耐火材料厂、剑江化肥厂和8户电子军工企业的关闭破产,争取20户企业列入全国政策性破产计划。对其他国有中小企业,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规范改制行为,在妥善处理好资产处置、银行债务、人员安置等问题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方式,在2005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国有资本退出的任务。通过国有产权出让、盘活存量资产,以及财政适当支持等措施,落实省属国有企业改革资金。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财务制度和决策机制。积极开展运用市场方式选聘企业经营者试点工作。通过经营者年薪制试点、探索经营层持有股权、试行股票期权等方式,完善企业激励机制,规范国有企业领导人的职务消费。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建立国有重点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搞好电信、电力、民航、邮政、铁路等垄断行业改革。
第二,大力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1)以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为核心,以创造公平发展环境和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在认真总结经验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完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体系,并在土地使用、人才引进、外贸出口、社会保险等方面落实配套政策措施。(2)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和信用担保体系、改善创业环境为着力点,强化政府对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功能。整合部门力量,避免职能交叉,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改革政府部门对非公有制企业在注册、经营、增项、转业等各个方面的审批管理。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开展对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发放信用贷款或非全额担保贷款。支持各类商会、行业协会和其他中介组织为非公有制经济搞好服务。建立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统计体系。(3)以保护私有财产权、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为主要内容,切实维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支持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参股、收购、兼并、重组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组,切实兑现债务清偿、职工安置、税费征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把引入省外和国(境)外投资者作为战略重点,争取实现非公有制经济高起点发展。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提高素质,依法经营,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第三,积极推进投资、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加快投资体制改革,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对企业不使用政府资金、不属于政府核准范围的项目,改审批制为登记备案制。积极推行政府非经营性投资项目代建制、投资项目公示制和投资审批责任追究制。财税体制改革要扩大编制和报送部门预算的范围,力争省级部门预算扩大到50个省直单位,将预算外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逐步纳入预算管理;加快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为基础、资金缴拨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健全运作机制,完善监督体系;加快建立县对乡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稳步推进税收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要重点抓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搞好农村合作银行的组建工作;支持贵阳和遵义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积极引进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到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努力建设贵州金融安全区。
第四,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市场体系。抓紧实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设规划,整合城乡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加快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推动国有产权进场交易;规范发展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深化价格改革,建立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制定“信用贵州”建设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加快建立信用征集体系,建立和完善失信惩戒机制。以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药品为重点,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依法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和商业欺诈行为。
第五,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在招商引资方面,要建立统一对外、运转高效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建立损害投资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投资环境监测、评价、考核、公示、奖惩工作制度。加大外商投诉案件查办力度,完善投诉处理机制。大力推行定点定向招商、代理招商等办法,着力提高招商引资项目的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加大招商引资项目前期工作投入,加强项目库的滚动建设。在扩大对外贸易方面,要力争进出口总额突破10亿美元。大力扶持出口生产基地建设,扩大生产企业自营出口,着力发展加工贸易,争取国家支持建立出口加工区。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扩大对外贸易、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适应国家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支持出口企业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改善出口产品结构。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积极引导外贸出口从收购制向代理制转变。改革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监管方式,积极推行大通关模式。加快建立和完善对外贸易监控预警、协调应诉、对外起诉相互配合、相互支撑的工作体系。在区域经济协作方面,要深化与周边省(区、市)的区域经济协作;进一步加强与东部沿海省区、大珠江三角区的经贸合作;抓住内地与香港、澳门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机遇,扩大与港澳台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我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契机,着力开拓东盟出口市场。
(责任编辑:龙巍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