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青海省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青海省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02月17日 11:57   来源:青海新闻网   

(点击查阅更多200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04年1月8日 杨传堂)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3年政府工作回顾

    2003年是很不寻常的一年。面对国内“非典”疫情和省内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万众一心,克难攻坚,开拓进取,取得了抗击灾害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完成了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预计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0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8%,第二产业增长16.4%,第三产业增长9.7%。农牧业由于气候好,各项工作措施到位,粮油单产分别增长9.1%和12.6%,油料总产创历史最高纪录,牲畜繁活率和商品率有所提高。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特色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重提高7个百分点,设施农牧业和订单农牧业有突破性进展。工业生产克服电力紧张、运力不足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实现了速度、质量、效益同步提高。完成工业增加值120亿元,增长工7%,利润达到12.5亿元,是近十年来的最好成绩。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亿元,增长10.5%。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全省一般预算收入43.28亿元,增长13.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3.26亿元,增长10.3%;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20亿元,增长1.2%,扣除国债专项资金下降因素按同口径比较,比上年增长9.5%。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44亿元,比年初增加7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67亿元,比年初增加84亿元。

    重点工程建设迈出新步伐。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85亿元,增长16.3%。马场垣至倒淌河高等级公路全线通车,西宁至大通、平安至阿岱等高等级公路和县际公路建设进展顺利,完成公路建设投资40亿元。格尔木机场改造完成。赛什塘铜矿建成投产,百万吨钾肥项目投入试生产,尼那水电站4台机组发电。全国第一个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农村牧区电网建设和改造工程全面竣工,玉树州电源及电网建设正式启动。青藏铁路、花土沟30万吨油气产能建设、桥头铝电联营、西台盐湖综合开发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油气产量突破350万吨。一批市政建设项目相继实施,城镇面貌发生较大变化,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信息工程快速发展,边远地区通信难问题得到一定缓解。香巴异地扶贫开发项目实现预期目标。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加大,退耕还林还草规模扩大,三江源退牧还草试点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人工造林、退耕还林还草15.8万公顷,是历年来投资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的一年。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工增雨效果明显,西宁地区“煤改气”工程进展加快。

    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有序推进,民营经济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市场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国有土地、矿产使用权制度改革取得成效。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有效性明显提高。计划、金融、投资等管理方式不断创新,审计、监察、工商等监督监管工作得到加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卓有成效。行政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195项,投资软环境得到较大改善。财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财政管理进一步规范。农村牧区税费改革政策进一步落实,成果得到巩固。司法、粮食、医药等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水平明显提高,成功举办了第四届“青洽会”等活动,中信国安、浙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来我省投资。预计全年实际引进省外资金55亿元,增长10%;实际直接利用外资1.69亿美元,增长14.7%。外贸进出口快速增长,完成进出口总额3.1亿美元,增长63.2%。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和提高。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30元,按新的统计口径增长8.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817元,增长6.2%。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5万个,安置各类人员就业和再就业6.1万人,高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45.6%,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国有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全部按时足额发放,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扩面及城镇集体职工参保工作向前推进。城镇新纳入低保人数2.7万人,累计达到20.2万人,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救灾救济工作深入扎实,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置。扶贫开发效果明显,解决了15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和40万人、170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各级政府用于社会事业的投入显著增加。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6.1%,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79.9%;高中教育规模扩大,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持续发展。科技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科技奖励制度不断完善,一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启动实施,农村牧区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加大,全省取得科技成果100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二为”方向,不断拓宽领域,创新方式,“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民族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圆满成功,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了我省在海内外的知名度。文艺创作、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新成绩,全国、全省“五个一工程”评选中有7件作品入选。结合防治“非典”工作,初步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公共医疗救治体系,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在8个县有序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千分之十点八五。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取得较大进展。外事、侨务、气象、残联、老龄、妇女儿童等工作都有新的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学习贯彻富有成效。“特色文化乡”、“小康文化村”等基层文化建设活动蓬勃开展。国防动员工作和双拥工作不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扎实推进,依法加强了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四五”普法教育深入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得到加强。严打整治、打黑除恶和揭批“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抵制和揭批达赖集团的分裂渗透破坏活动不断深入。重视和加强信访工作,群体性上访得到较好控制。行政执法权相对集中和政务公开制度继续推行,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和自身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民主党派、工商联以及社会各界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舆论监督,提交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的地方性法规5件,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411件、省政协委员提案288件。

    各位代表,2003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各族人民和社会各界团结奋斗的结果。同时,也与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支持,与人民政协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在这里,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奋斗在全省各个领域和岗位上的工人、农牧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和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向人民解放军驻青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青海开发建设的海内外同胞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依然脆弱,促进经济社会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艰巨;财力薄弱,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全国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农牧民增收和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加大;电力、运输供需矛盾日趋突出,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制约性因素;利用外资规模小,吸纳社会资金不足,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还需进一步加强;一些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勤政为民意识淡薄,存在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不断改进工作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青海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民勤劳,在改革发展稳定的道路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面对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统一意志,坚定信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开拓创新,埋头苦干。我们深信,只要全省上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就一定能够谱写出更加绚丽的篇章!

    二、2004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今年是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保“十五”计划全面实现的关键之年。总体上看,今年我省加快发展、推进改革的内外环境继续趋好,只要我们看得准、抓得早、上得快、搞得好,就能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在机遇与挑战面前,我们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保持清醒头脑,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善于化解不利因素,千方百计加快发展步伐,增强发展后劲,确保实现全年目标,并力争超额完成,为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围绕新世纪初“消除贫困、富民强省”和“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两大历史任务,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推进优势资源开发和新型工业化,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提高开放水平,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保持和发展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势头,保持和发展各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得到实惠的势头,保持和发展社会稳定、各族人民团结和谐、积极奋进的势头。

    今年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以上,第二产业增长15%以上,第三产业增长10%左右;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以上;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和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千分之十点五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三、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把改革开放的阶段性目标同总体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在重点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

    推进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加速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收缩,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优势产业集中。抓紧整合建材、冶金、医药等行业,提升行业总体实力和竞争能力。把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积极采取产权转让、增资扩股、上市融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打破省属大中型企业国有资本绝对控股模式,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构成多元化,提高国有资本的控制力。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妥善解决企业富余人员负担、社会负担和债务负担,建立归属清晰、产权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增强与大企业协作配套能力。加快推进供水、供电等垄断行业改革。建立健全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权力、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督体制。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加强对非经营性资产和自然资源资产的监管。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消除一切妨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弊端和不合时宜的做法,创造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社会环境。坚持培育与引进并举,产权置换与混合发展并重,城镇率先发展与农村牧区跟进协调,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拓展发展空间。加强非公有制企业服务体系和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加大对科技型、外向型、劳动密集型等非公有制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贯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分配方针,完善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推进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合理拉开分配档次。鼓励事业单位和转企科研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通过技术成果转化、促进科技进步增加收入。改进国有企业经营者和技术人员收入分配方式,建立和完善年薪制、职工持股、技术入股等制度。逐步实行福利待遇货币化,提高分配透明度。

    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商品市场,重点强化西宁、格尔木商品流通集散中心的功能,积极发展专业市场、配送中心、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提高商品市场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逐步形成覆盖全省、服务周边、面向全国的比较完善的商品市场体系。加快培育各类要素市场,支持发展债券、证券、融资等资本市场,继续推进土地、矿产使用权制度改革,积极发展技术、信息市场。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快建设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创造省内省外、国有民营等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市场环境。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发挥好市场服务、沟通、监督和仲裁职能。

    完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增强执行国家计划、财税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能力,改革和完善统计体制、价格体制,加强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监测、预警和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经济健康发展,防止大起大落。坚持依法治税,规范管理,为纳税人提供公平的税收环境和高效优质的纳税服务,培植稳定的税基、财源。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继续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认真落实省对州地市财政体制调整意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落实积极财政政策,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在确保职工工资和“三条保障线”等刚性支出的同时,综合运用预算、贴息等手段,增加对农牧业和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产业发展。加强和改进金融工作,引导银行优化信贷结构,增加贷投入,防范金融风险。继续深化商业银行和信用社改革。切实加强审计、工商、质监、药监等监督监管工作,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为重点,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推动政企、政事、政社分开,把生产经营权交给企业,把资源配置权交给市场,把一般性社会服务职能交给各种社会团体、社区组织和中介机构。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事项,减少审批内容。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严格人员编制管理。合理划分各级政府间的事权范围,赋予下级政府更大的管理权限。明确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调整政事合一机构,优化组织结构和干部队伍结构。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引导各种所有制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经济贸易、技术合作和文化交流。以企业为主体,工业园区和农业科技园为依托,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扩大农畜产品加工、高原生物、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领域的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和水平。创新和改进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大力推行企业组团招商、以商招商、信息载体招商、资产置换招商等方式,促进招商工作市场化、企业化、社会化,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办好第五届“青洽会”等活动,力争引进省外、境外资金的增幅超过两位数。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开展加工贸易、对外投资等经贸活动,扩大特色商品出口和劳务输出规模。狠抓投资软环境建设,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务实高效的行政环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人文环境,让各族人民人心思进,让各种要素活力迸发,努力把我省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责任编辑:龙巍洋)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