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阅更多200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04年2月6日 马启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自治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关于2003年的工作回顾
2003年是本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区发展史上极为重要而又不平凡的一年。面对非典疫情的严峻考验和农业缺水、工业缺电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区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深化改革不懈怠,扩大开放不迟疑,抢抓机遇不放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成就,圆满完成了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主要表现在:
---速度加快。一是经济增速快。2003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85亿元,增长12.2%,高于预期3个百分点。面对50年来最严重的黄河缺水状况,粮食产量仍达到了270万吨,实现农业增加值55.5亿元,增长2.5%。工业经济克服了资金、电力、运输紧张的困难,增加值达到143.3亿元,增长16.3%。一批重点行业和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建筑业持续高速增长,增加值达到48.4亿元,增长26.6%。第三产业虽然受到非典疫情的严重影响,增加值仍达到137.8亿元,增长8.3%。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快。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8.2亿元,增长37.9%,高于预期目标20个百分点。经过多方努力,争取到国债资金20.3亿元、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6.1亿元,新建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改善了我区的发展环境,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对外开放步伐快。全年实际利用外资7186万美元,增长127%;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170万美元,增长44.1%。银川橡胶厂与佳通公司合资扩建90万套全钢子午胎、青铜峡铝业集团与加拿大铝业、丰友化工与香港捷美以及宁夏宾馆等一批外商投资合作项目进展顺利。进出口总额达到6.5亿美元,增长47.4%,其中出口5.1亿美元,增长55.9%。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宁夏枸杞节、第四届国际摩托车旅游节等大型经贸旅游文化活动。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继续向深度与广度拓展。四是消费水平提高快。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6.5亿元,增长11%。城乡居民购买力进一步增强,消费结构更趋合理,住房、汽车以及教育、旅游、文化、体育等消费支出加大,拉动了经济增长。
---效益提升。一是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53.3亿元,增长15.8%,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亿元,增长16.3%。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96.7,提高5.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10.2亿元,是上年的1.9倍,创历史最好水平。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746.4亿元和681.6亿元,均增长29%以上。二是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上年的16:45.9:38.1,变为14.4:49.8:35.8,二三产业的总份额增大,证明工业化、城市化战略实施已初见成效。农业方面,经济作物和畜牧业所占比重由上年的20.7%和34.8%提高到21.9%和36.2%,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区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涌现出了一批知名品牌和特色产品。工业方面,传统支柱产业优势进一步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交通通信、金融保险、商贸旅游、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有力地拉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三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531元,增长7.6%。及时落实国家调资政策,保留了川区15%和山区24%的增资系数,努力提高增资水平。继续巩固“两个确保”,享受低保政策的城镇人口达20.26万人,做到了应保尽保;适时提高了城市困难群众“三条保障线”标准,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加大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实现城镇新就业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43元,增长6.6%。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城乡居民储蓄余额377.7亿元,增长23.1%。扶贫济困和救灾工作不断加强,全年发放各种救灾救济款6460万元,保障了困难群众和灾民的基本生活。自治区政府向社会承诺办理的12件实事全部完成。
---环境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就。银川至青岛、丹东至拉萨高速公路宁夏段全线贯通,银川机场段高速公路建成使用,全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26公里。银川热电厂3号机组、石嘴山电厂2、3号机组并网发电,农村电网二期改造工程全面竣工。扶贫扬黄灌溉工程、民族运动会体育场馆、银川市北部污水处理厂等投入使用。沙坡头水利枢纽、陕甘宁至银川输气管道复线等工程进展顺利。银川至武汉高速公路宁夏段具备开工条件,西电东送北线工程、银太铁路等项目的前期工作抓紧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有了新突破。在全区范围内实现了全面禁牧,草场大面积退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止。注重水系建设和湖泊湿地的开发、保护,全区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47万公顷。全年完成退耕还林还草433万亩,分别为国家和自治区下达任务的1.6倍和108%。加强水污染治理,努力改善地下水和宁夏段黄河水质。加大工业污染和环境的综合治理,全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本上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内,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城市化进程迈出新步伐。“大银川”建设迈出了历史性步伐,道路、广场、市政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银川速度”,一个靓丽而充满活力的新银川逐步展现。石嘴山、吴忠、固原等地区性中心城市和各县的城镇面貌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全区新增城镇人口21万,城市化率达到40%。各项改革取得新进展。农村税费改革进展顺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在全国率先对引黄灌区纯农业户实行了直接补贴。以产权制度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的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继续上升。计划、财税、投融资、外贸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审批事项,行政效率有了新的提高。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着力营造公平、有序、健康的竞争环境,维护了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统筹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加快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公共卫生事业建设。自治区传染病院和各市县疾控中心陆续开工建设或建成,医疗设备得到更新,防疫救治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研发取得新成果,科普工作日趋深入,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深入开展,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全年申请专利430件,有71项科技成果获得自治区级科技进步奖。着力构建具有宁夏特色、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现代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能力提高。山区实现了“普初”,川区“普九”进一步巩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整合,高中办学规模扩大,办学质量提高。完成了新宁大的合并组建,高等院校重点学科和专业结构渐趋合理,实现了博士点和博士学位授予权零的突破。民族教育得到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回族学生比例提高。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在调整中加快发展。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社会科学等各项事业繁荣进步,文化产业逐步兴起。重视做好老龄和残疾人工作。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扩大“少生快富”工程试点范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10.95‰,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人口素质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国防教育深入人心,民兵预备役工作在改革中加强。
在加快川区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山区开发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原则,在进一步增强川区整体经济实力的同时,把南部山区的开发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适时召开了固原工作会议,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南部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扶贫支柱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实施千村扶贫工程,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南部山区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去年山区8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9.44亿元,是历史上投入最多的一年,GDP增长11.1%,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3%,均为近年最好水平。
在加快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面貌的改善。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大幅度的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撤销126个乡镇,撤并比例达40%。按照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繁荣文明的现代化新农村要求,加强农村住宅建设规划指导,抓点带面,农民住宅的砖房率达到51.4%。加大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草场围栏、农村教育及文化卫生设施等的投入,解决了21.6万人、50万只羊、7万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建成县乡公路1170公里。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讲卫生、树新风、除陋习活动深入人心。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各级政府自觉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执行人大的各项决议决定。加强与人民政协的联系。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以建设责任政府法治政府为目标,加快推进试点工作,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深入开展“四五”普法,公民法律意识增强。加大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取得新成绩。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学习教育活动不断引向新高潮,进一步调动和激发了全区各族人民热爱宁夏、建设宁夏、振兴宁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自加压力、团结拼搏、奋发有为、不甘落后的浓厚氛围,涌现出一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继续加强。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及时排查解决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利益纠纷。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侦破了一批大案要案,社会治安有了新的进步。改进和加强信访工作,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人民解放军驻宁部队和武警官兵,在支援地方经济建设、扶贫帮困、抢险救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新的贡献。
各位代表!在过去的一年中,有两件对我区经济社会生活影响重大的事情,需要专门报告:一是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高度出发,迅速反应、超前工作、靠前指挥、冷静应对、果断处置,与非典疫魔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全区没有发生一例原发性病例,没有一个医务人员受到感染。5例输入性病例中,除1例因病情严重医治无效死亡外,其余4例全部医治痊愈,有效地防止了疫情的传播蔓延,赢得了抗击非典的重大胜利。二是成功举办了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我们举全区之力、凝全区人心,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在社会各界的全力支持、协作配合下,运动会获得了圆满成功,开创了宁夏历史上举办全国大型文体活动的先河。集中向全国人民宣传和展示了宁夏的新形象,受到了各省区的普遍赞誉,“小省区也能办大事”,宁夏的对外影响力空前提升,进一步焕发了全区各族人民谋发展、快发展的巨大热情。
各位代表!去年我们遇到的困难比预料的多,我们取得的成绩比预期的好。各项成就的取得,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归功于全区各族人民的团结拼搏和无私奉献。在此,我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向关心和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保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驻宁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既要看到已经取得的成绩,又要清醒地认识到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影响生产力加快发展和市场对资源有效配置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人才机制不活,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强;农业产业化进程较慢,工业经济效益不高,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严峻,城乡居民收入还比较低;对外开放的领域不广、层次不高,招商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政府职能转变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还程度不同地存在;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这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关于2004年的奋斗目标和总体要求
2004年是我区改革发展十分关键的一年。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加倍工作,全面提速,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今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坚持加快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的要求,突出以人为本,加快改革创新,扩大对外开放,继续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67亿元,增长15.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亿元,可比增长11%。外贸进出口总额7.2亿美元,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988元,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15元,增长3.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亿元,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既有许多有利因素,也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但总体上讲,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多于困难。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经济和贸易有望继续回升,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将为我们扩大开放,吸引更多的项目、资金、人才创造更加有利条件;从国内来看,我国已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期,宏观经济政策继续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有利于我们加快发展;从我区来看,自治区党委、政府近年来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累积效应已逐渐显现,全区上下一个抢抓机遇、你追我赶、苦干实干、加快发展的热潮已经兴起。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区电力、运输和水资源紧张等瓶颈制约有可能进一步加剧,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化,利益格局的调整,各种不确定因素还会增多。因此,我们既要紧紧抓住各种难得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又要清醒地做好迎接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准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抓住重点,攻克难点,冷静应对,狠抓落实,把我区的各项建设事业大踏步地推向前进。
(责任编辑:龙巍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