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吉林省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吉林省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03月27日 11:28   来源:中国政府网   

   (点击查阅更多2003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03年1月10日洪虎)

    各位代表,吉林省第九届人民政府任期已满。现在,我代表省九届人民政府,向吉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

    1998年以来的五年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九五”计划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实施进展顺利。积极贯彻国家扩大内需的方针,努力扩大投资、促进消费和增加出口,保持了国民经济较快增长。2002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43亿元,比1997年增加796亿元,年均增长9.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00元,由1997年全国第15位升到第14位;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44.9亿元,比1997年增加89.9亿元,年均增长9.6%。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50亿斤阶段性水平。200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30亿元,比1997年增加近一倍;从1999年6月开始结束了工业连续42个月严重亏损的局面,2000、2001年实现净利润均超过85亿元,2002年实现净利润可达到100亿元左右。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81亿元,比前一个五年增加1.2倍。2002年完成投资近800亿元,比上年增长17%。560个国债基建项目已竣工510项,102个国债贴息技改项目进展顺利。城乡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新增公路8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30公里,一级公路950公里。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铺设光缆线路近3万皮公里,新增局用交换机容量365万门。建成各类水利工程3430项。农村电网一期改造全面完成。建设了一大批环保工程和城市公共设施。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三次产业结构由1997年的25.4∶39.8∶34.8调整到2002年的20.3∶43∶36.7。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在农业总收入中,粮食收入比重已降到50%以下。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园艺特产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显著,粮食加工能力达到150亿斤。工业结构呈现新的变化。汽车、石化、食品、医药、电子信息等支柱和优势产业的产值已占整个工业的70%以上。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五年技改投资累计576亿元,2002年完成技改投资15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呈现较强增长势头,2002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585亿元,为1997年的7.3倍。一大批资源枯竭、资不抵债的企业和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五小”企业通过关闭、破产退出市场。服务业不断创新和发展。200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822亿元,五年间年均增长10.0%。交通、邮电、餐饮、商贸等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新的商业业态大量涌现。旅游、房地产、会展等新兴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金融、信息、咨询、法律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兴起。

    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到2000年底,较好完成了国家实施的国有企业改革脱困三年计划。积极探索建立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省政府设立5个国有资本营运决策会议,全省组建了46个国有资本营运机构,初步建立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选拔任用制度。国有经济调整改组取得初步成效,国有控股的股份公司达110户,其中上市公司25户,企业集团发展到118户,绝大多数国有中小企业以多种形式放开。“通海高科”重组成功。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吸纳就业比1997年增加120万人。2002年非国有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已超过50%。经济市场化进程加快,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取得较大成绩,计划、投资、财税、金融、粮食管理体制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有新的进展。在全省积极稳妥地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重点小城镇改革与发展步伐加快。省、市、县、乡四级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制定并实施了《加入WTO过渡期吉林省应对工作指导意见》。外贸出口连续四年以两位数增幅递增,预计2002年出口额达16.8亿美元,在全国位次由第23位上升到第17位。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拓宽。治理投资环境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五年累计利用外资16.9亿美元,2002年外商投资企业实现销售收入比1997年增加2倍多。对外劳务合作居全国前列。加强同国内发达地区的经贸合作,利用省外资金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渠道。开发区带动作用增强,预计2002年各类开发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20亿元,占全省的23.2%。图们江地区开发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

    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科技进步与创新步伐加快。五年共取得科技成果2228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占16.5%。基因工程人胰岛素研制和投产,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该产品生产国。在现代中药、光电子、计算机软件、科学仪器、功能高分子材料、生物技术、生态农业等多个高技术竞争领域形成比较优势。进一步推进了省属开发型科研机构的企业化转制和省院、省校、校企合作。建立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96个。各类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器达到8个,科技功能园区达到10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加快,2002年中药工业产值、利税跃居全国第1位。教育事业获得大发展。“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基础教育布局得到优化。改造中小学危房51.4万平方米,新建校舍89.6万平方米。职业教育呈现生机,2002年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达379所,在校学生20多万人。高校管理体制调整顺利实施,学科建设工程取得初步成效。大力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近三年学生公寓和食堂建设面积是前50年的总和。设立新制二级学院13所。2002年高校在校生达到26.5万人,比1997年增加15.5万人;高校招生录取率达73.8%,毛入学率超过18%,初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民族教育保持全国先进水平。社会科学事业继续发展。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文艺影视五年来共获国家级奖项200余项,广播和电视的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96%。新闻出版业全国综合排位由25位升至18位。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取得较大成绩。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疾病预防控制得到加强,人均期望寿命达73.1岁,比1996年提高3.1岁。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共获世界冠军61项。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进一步发展,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军民共建、拥军优属和优抚安置工作不断推进,气象、地矿、测绘、地震监测、史志等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97年的6.8‰降到2001年的3.38‰,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制定实施了《吉林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生态省建设全面启动。积极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组织实施了20项工程、60个项目,培育了148个绿色名牌产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6000万亩,治理盐碱地157万亩、荒漠化土地150万亩,退耕还林还草214.5万亩。松花江、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完成了工业“一控双达标”任务,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和灾害预防。森林、水、土地、矿产等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乡人民生活继续改善。预计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180元,比1997年增长47.5%,年均增长8.1%;克服农业连续严重受灾和农产品价格下降的不利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恢复性增长,2002年达到2360元,比1997年增长8%。2002年全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2000亿元,人均储蓄额在全国排第10位。努力开拓就业岗位和开展就业服务,五年共有64万城镇失业人员、85万下岗职工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左右。以城市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建立。从2000年起基本实现了“两个确保”。失业保险进一步完善,对“低保”对象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居民生活质量和环境进一步改善。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0平方米,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6.08平方米。建制镇自来水普及率达68.5%,乡村通公路率达99.3%,村屯通电率达98.5%。城乡电话普及率每百人22.6部。建设了一批城市供水、道路、环境等重大设施。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果。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城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新成果。在全国率先推行“直选”式的村民自治,全省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初步建立。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取得较大进展。政府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提请审议实施的地方性法规18件,发布规章131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废止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347件,取消和暂缓执行各类审批项目364项。民族宗教工作取得新进展。加强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渠道更加畅通。努力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基本稳定。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违法活动,社会治安环境明显改善。提出并实施“为民执政、科学理政、依法行政、从严治政”的施政方针,加强了政府自身建设。调整完善省政府决策智力支撑体系,推进了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在全国率先推行乡以上四级政府政务公开,省政府和部分市州政务大厅建成运行。实行了省直建设项目统一管理,完成了省直机关会计集中核算试点准备工作。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和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加大查办案件力度,深入推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各级政府廉政建设取得较大成效。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我们国家经受住了亚洲金融危机和连续严重自然灾害的考验,积极应对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保持了国民经济较快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各项建设事业都取得较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回顾五年来的政府工作,我们在省委的统一领导下,坚持各项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工作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凝聚全省各方面力量,不断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努力推进吉林经济跨越式发展;坚持“高效益、广就业、可持续”指导方针,注重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推动各方面工作不断取得突破;坚持实施科教兴省、开放带动、县域突破和人才兴业战略,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积极开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坚持把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任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确保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坚持践行为民执政宗旨,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执政之本、为政之要,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利益。这些基本做法在今后工作中要继续坚持和发展。

    五年来所取得的成绩,是全省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努力进取,开拓创新,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吉林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各阶层群众和各级干部,向各级人大、政协、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及各界爱国人士,向中央驻吉各单位和驻吉部队、武警官兵及公安司法干警,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吉林省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少数群众和少数行业一些职工生活还较困难;失业下岗人员增多,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各种社会矛盾较多,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素,社会治安状况不尽如人意;改革开放有较大差距,投资环境亟需进一步改善,市场经济秩序尚未切实好转;工农、城乡、地区之间发展差距呈扩大趋势,整体发展水平相对先进地区仍较落后;政府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推动思想解放不够,依法行政还存在许多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和弄虚作假、铺张浪费现象还较突出,腐败问题在相当范围内存在。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努力加以解决。

(责任编辑:黄楠)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