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福建省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福建省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03月27日 11:43   来源:中国政府网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今后五年的任务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省委七届四次全会的决议,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保持比全国高1 2个百分点;按2000年可比价格计算,到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达到7800亿元,实现第一个翻番;到2017年达到17000亿元,比全国提前3年翻两番,综合经济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省全面落实,社会秩序良好;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今后五年,我们要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制订和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省第七次党代会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发挥福建优势,着力构建山海协作、对内联接和对外开放三条战略通道,按三个层面、三个阶段同时推进全省经济协调发展,坚持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确保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大力实施科教兴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法治省,以德治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开拓发展新思路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软件及集成电路、生物工程与新药、新材料、环保等产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电子、机械和石化三大主导产业,推进纺织服装、森工造纸、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发展,并积极培育新的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大力扶持一批主业突出、产业关联度大、核心竞争力强的制造业骨干企业,培育产业群,形成产业链,建设海峡西岸制造业重要基地。加快“数字福建”建设,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坚持大中小项目一起上,劳动、资金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发展。办好工业园区和科技园区。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促进资本要素合理流动。

    以工业化带动现代服务业,以现代服务业推动工业化,逐步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创新经营方式,发展新的业态。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建立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加快金融业的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规范发展市场中介服务业,完善经济服务体系。发展社区服务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业,壮大旅游、房地产业,推进教育、卫生等领域中非基本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

    以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以农业现代化促进工业化。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合理规划、科学开发和依法保护海洋资源,以海岸带和近海开发为重点,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快建设海洋产业体系。

    推进城镇化进程,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道路。厦门经济特区要发挥龙头作用,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列。福州要发挥省会城市的带动功能,在产业升级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再上新台阶。福州、厦门、泉州要加快构建大城市基本框架,提高城市竞争力;漳州要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提高档次和水平。莆田、宁德要发挥港口优势,以重大项目的开发推动城市发展。三明、南平、龙岩要从对接沿海、拓展腹地的功能出发,着力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人口和生产要素集聚。要以县城和中心城镇建设为重点,促进小城镇发展,形成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加强区域经济的分工与协作,发挥比较优势,强化经济联系,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沿海地区要在推进产业升级,发展高新技术,拓展国际市场等方面迈出新的步伐,增强对山区的带动作用;山区要打好基础,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经济发展能力。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两纵三横”高速公路、“八纵九横”省级干线以及农村路网,形成五条铁路进出省通道,建立以厦门港、福州港和湄洲湾为支撑的港口体系,建设和完善以福州、厦门国际机场为依托的空港体系。建设一批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形成安全有效的防灾减灾体系和稳定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

    推进科教兴省战略,走创新发展的道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企业成为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主体。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强国际、省际合作,促进优势技术跨越式发展。积极推进科研机构的改革,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建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巩固和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重视城乡高中阶段教育。继续发展高等教育,办好重点高等院校和重点学科,促进有条件的高等院校提升为综合性大学。鼓励、支持民办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实施新世纪人才战略,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各类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和公务员队伍,引导更多的人才进入经济建设第一线,优化人才成长和创业环境,使福建成为政策配套、机制灵活、环境宽松、人才聚集的省份。

    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文明发展的道路。坚持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继续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围绕加快发展,推进生态省建设,着力构建协调发展的生态效益型经济、永续利用的资源保障、自然和谐的城镇人居环境、良性循环的农村生态环境、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先进高效的科教支持与管理决策等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二)实现改革新突破

    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上取得新突破。放宽市场准入,凡是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允许国内各类资本进入,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基础设施、社会公益性服务领域建设,参与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在投融资、土地使用、对外贸易、税收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并保护公平竞争。推进非公有制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依法加强监督管理,促进健康发展。

    在国有经济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全省工业企业战略性调整任务。建立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努力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化集体企业改革。继续推行现代企业制度。

    在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上取得新突破。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展资本市场,提高企业直接融资的比重。推进地方金融改革,改善企业融资环境。深化土地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改革,完善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制度。改革阻碍劳动力流动的户籍、人事等管理制度和政策限制,建立就业服务体系,发展劳动力市场。加强产权、技术、信息、人才等市场建设。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继续深化计划、财税、金融、价格体制改革,提高经济调节水平。

    在完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上取得新突破。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探索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有效形式。保护合法致富的高收入群体,逐步增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健全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城乡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及慈善事业。

    在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在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积极稳妥地进行集体林权改革。组建一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建立新型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改革农业科技体制,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资金入股参与农业生产经营。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

    在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以及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规范部门职能,减少管理层次,提高行政效能。理顺行政执法体制。构建以法治化、专业化和职业化为特征的现代人事管理制度,建立精干高效的公务员队伍。全面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根据事业单位的不同性质进行分类改革。以民间性、自律性为方向,培育和发展一批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

    在文化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积极发展文化公益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城乡群众文化。以产业化、市场化为取向,推动经营性、开发性文化机构的转制,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深化内部改革,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创造更多满足人民需要的文化精品。改革文化市场运行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按国家政策导向投资。继续完善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和机制。推进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三)再创开放新局面

    在提高开放水平方面取得新进展。充分发挥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政策优势,强化功能开发,提高辐射能力。进一步办好各类开发区,发挥开发区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实施以质取胜、多元发展和“走出去”战略,增强外向拉动。围绕结构调整,抓好产业带动明显的重大外资项目,开发延伸产业链的配套项目,推出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的项目。着力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来闽设立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营销中心。大幅度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

    在扩大开放领域方面取得新进展。加强工业、农业和基础设施吸收外资,扩大商贸、金融、旅游、中介服务等领域的对外开放,把吸收外资与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专门人才结合起来。制定新形势下我省参与世界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步骤,加强与东盟、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国等的经贸合作,拓展独联体、非洲、拉美、中东等国际市场,密切与国际友好城市和其他国家、地区的经贸关系。

    在强化开放优势方面取得新进展。充分发挥福建的整体优势,加强闽港澳经贸合作,依托港澳的融资渠道和营销网络,更多地引进资金和扩大出口,完善合作协调机制,建立更加紧密的经贸关系。继续推动闽台海上试点直航和我省沿海部分地区同金门、马祖、澎湖直接往来。主动接纳台湾产业转移,欢迎台湾企业来闽投资,继续开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和妈祖文化的交流,推动两岸人员往来,把我省建设成为海峡两岸通商贸易、台企投资、农业旅游等产业广泛合作、科技文化等领域密切交流的重要地区,为促进两岸直接“三通”和祖国统一大业做出贡献。继续加强同海外华侨华人及社团的联络和沟通,深交老朋友,广交新朋友,了解侨情,理解侨心,维护侨益,引进侨智,吸收侨资,发挥侨力。

    在拓展对内联接方面取得新进展。以对外开放推动对内联接,以对内联接促进对外开放,着力构建海峡两岸合作交流的重要窗口和货物进出的重要枢纽。主动参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分工与协作,连接大京九,拓展经济腹地,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继续做好对口省区的帮扶协作工作,积极开拓闽货市场,吸引省外企业来闽投资,形成省际经济开放新格局。

    在优化开放环境方面取得新进展。支持和保护海内外投资者在我省的创业活动,改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等,增强综合环境竞争力。提高办事效率,切实解决好各类投资者反映的重要问题。建立健全“大通关”协调机制,构建高效便捷的货物进出和人员出入境通道。完善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健全外商投诉协调机制,推行外商投资项目代办制度和外商投资企业跟踪服务制度。落实各项政策,加快建立外经贸发展促进体系。

    完成今后五年的任务,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要把握发展趋势,拓展发展空间,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着力推出工作新举措。

(责任编辑:黄楠)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