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山东省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山东省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03月27日 13:16   来源:中国政府网   
 

    二、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山东作为沿海经济大省,要紧紧抓住今后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发展得更快更好。省委、省政府提出,力争到2010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元以上,人均超过2万元,沿海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020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万亿元以上,人均超过5000美元,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目前的水平,总体上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经济持续繁荣、科技教育发达、生态环境优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富裕的地区,展现“大而强、富而美”的崭新形象。实现上述宏伟目标,今后五年是关键,必须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前提下,继续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力争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07年达到17000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200美元,力争比2000年翻一番。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同步发展,社会保障能力大大增强,劳动就业比较充分,城乡面貌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各位代表!当前,在党的十六大精神鼓舞下,全国各地正在掀起新一轮发展热潮,势如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我们既面临良好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全国人大十届一次会议和省八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社会主义新山东的宏伟目标,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科教兴鲁、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三个坚持、三个关键、三个亮点、六个变化”的工作方针,把功夫下在扎扎实实抓落实上,并在抓落实的过程中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前进。在工作指导上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第一,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贯穿于改革与发展的全过程。实践在不断发展,思想解放永无止境。要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障碍,彻底从“左”的、旧的思想干扰和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心态中解脱出来,弘扬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不甘人后、奋勇争先的精神,以思想的不断解放、观念的不断更新,推动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经济社会实现大发展。第二,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我省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但人均占有水平与先进省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全省上下必须居安思危,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增强压力感、紧迫感、责任感,牢牢把握发展主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使全省经济发展得更快更好,确保在全国经济大格局中占据应有的地位,为全国经济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第三,紧紧抓住抓好结构调整这条主线。结构的调整优化,关系经济素质、竞争能力、发展后劲的提高。要以调整为总抓手,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比较优势,加快产业升级,完善所有制结构,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努力培植发展新优势。第四,切实把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自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切以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为准则,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尊重和维护群众的民主权利,关心群众的冷暖疾苦,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第五,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探索建立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第六,注重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省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发扬民主,大力推进法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先进文化建设,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发展。

    各位代表!山东资源丰富,经济基础雄厚,发展潜力巨大。山东人民勤劳智慧,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坚强领导,有历届省委、省政府奠定的良好基础,只要我们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就一定能够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今后五年的工作重点

    (一)切实抓好“重中之重”,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和重点在农村。要切实把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促进农业和农村工作再上新水平。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化,以提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水平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专业化、规模化生产,进一步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把畜牧业和海洋水产业培植成为支柱产业;以水果、蔬菜、花卉和奶业、水产珍品为重点,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高度重视林业发展,把黄河两岸和黄河三角洲地区建成我省重要的林业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大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加强基地建设,积极发展代表农民切身利益的合作经济组织,创新龙头企业与农民的联结机制。在重点扶植现有100家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再培植壮大一批龙头企业。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从产品源头抓起,建立健全统一规范、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疫病防治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等标准化基地建设。推进农业国际化进程,加快引进国外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积极采用国际技术标准,建设好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加大国际市场开拓,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支持农业院校、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加强联合,开展农业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服务,深入实施良种产业化、绿色证书、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办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拓宽农业投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商资本参与农业开发。

    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增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加快城镇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住房、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为农民进城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统筹考虑小城镇发展与园区建设,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积极开展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工作,尽快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管理、协调,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的流动,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切实加强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与保护。落实党的农村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探索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发展规模经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坚决制止“三乱”,减轻农民负担。要真心实意地为农民办实事、解难题,突出抓好“路、水、电、医、学”五个方面,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争取用三到五年时间,基本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柏油路,基本解决缺水地区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全面完善农村电网改造,支持农村搞好沼气化试点。推进农村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步伐,逐步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采取减免课本费、学杂费等措施,解决贫困儿童辍学问题,让所有适龄儿童都能入校学习,健康成长。从今年起财政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

    (二)抓住关键重点突破,开创外经外贸工作新局面。我省与发达省市相比,最大的差距在外经外贸,最大的发展潜力也在外经外贸。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产业调整与转移步伐加快。我国以稳定的社会环境、快速的经济增长、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成为全球资本最有吸引力的地区之一。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把扩大对外开放作为加速发展的“点睛之笔”来抓,让外经外贸这个“亮点”尽快亮起来。

    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大规模招商引资,对于扩大投资规模、加快产业升级、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实力,作用大、效果好。要把招商引资作为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来抓。东部沿海地区的青、烟、威等市,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和经济互补性强、合作基础好的有利条件,加速与日韩的合资合作,积极构建山东与日韩“产业协作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显著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中西部地区要加速优化投资环境,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努力提高产业配套能力,积极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无论东部沿海还是中西部地区,都要敞开大门,大开绿灯,铺平道路,为外资进入创造尽可能好的条件。突出抓好省内大企业与世界500强的战略性合作,适应跨国公司运营特点,与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相结合,推出一批优质国有资产让外资并购或重组。要加快金融、保险、物流、旅游、中介等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在新兴领域利用外资上实现突破。要进一步加快各类经济园区建设,创新体制,完善功能,突出特色,着力提高产出效益,充分发挥经济园区在招商引资中的骨干作用。要建立招商引资责任制,建立专业化招商队伍,不断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水平和实效。

    把发展加工贸易作为扩大对外贸易的突破口。我省对外贸易总量偏小、机电产品所占比重偏低,主要原因是加工贸易发展不快。今后五年,要尽快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必须突出抓好加工贸易,力争全省加工贸易出口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要以东部沿海、胶济铁路沿线和各类经济园区为重点,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原材物料,搞好上下游产品配套,延伸生产链条,形成一批特色产品集聚区,实现大进大出。东部沿海地区要强化工作力度,尽快建成面向日韩和欧美的加工制造业基地。中西部地区要积极创造环境,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扶持一批加工贸易大户,培植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快发展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积极培植出口资源,加大国际认证,培育品牌,力争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每年增长30%。继续高度重视扩大传统骨干产品出口,进一步提高农副产品、纺织品加工的档次和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快市场多元化步伐,推动我省产品进入跨国公司全球采购和连锁营销网络,巩固和深度开拓传统市场;综合运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贸易等方式,全方位开拓新兴市场。

    把加速“走出去”作为扩大对外经贸合作的突破口。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各类企业走出国门,兴办境外带料加工贸易项目、资源开发项目和境外专业商品市场,选择投资环境好、有合作基础的国家和地区,建立相对集中的投资区域;推动省内大企业承揽国外承包工程大项目,带动原材料、劳动力和技术设备输出。强化“山东以外都是外”的观念,深入开展与兄弟省市区的经济技术合作,抓好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西部大开发所带来的巨大商机,主动加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其他经济区域的对接与合作,推动更多的企业走出去,拓展发展空间。

    把优化环境作为扩大对外开放的根本措施。要搞好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生活环境、服务环境建设,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让投资者进得来、留得下、能赚钱,愿意扩大投资。政府各个部门都要制定和完善为外商服务的具体措施,在全省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符合国际惯例的服务网络。加强外经贸、金融、税务、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的协调配合,进一步推进“大通关”建设,为出口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三)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高市场化程度,增强发展活力。

    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除国家明确规定的行业和领域外,国有资本要通过多种形式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重点进入基础性、公益性、先导性等领域,着力提高国有资产的质量,增强对整个经济发展的引导和调控能力。要以推行股份制为主,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舍得拿出优质资产和大中型企业对外招商、合资合作、转让股份,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调整转变政府管理国有资产的职能。按照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的原则,组建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理顺产权关系,明确国有资产出资人,推进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绩效考核奖惩激励机制,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率,实现保值增值。探索建立行政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运营机构,加强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盘活行政和事业单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放开搞活国有企业。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放开股权比例,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大力推进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在国有资产有进有退中实现企业资本结构、组织结构的优化,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中小企业发展意义重大,要进一步放开搞活,引导其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加大措施,拓宽劣势企业退出市场的渠道。

    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目前仍是我省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增强发展后劲,必须坚定不移地鼓励、引导和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步伐,通过五年的努力,力争非公有制经济占到全省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要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扫除一切制约发展的思想障碍,做到思想上放心;废除一切限制发展的歧视性政策,做到政策上放宽;革除一切落后的管理手段和行为,做到工作上放手。要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扶持,做到在市场准入上与国有经济一视同仁,不限经营范围,不限经营方式,不限发展比例;在税费征收上与国有经济一视同仁,公平税赋,依法计征,严禁乱摊派;在政策监督上与国有经济一视同仁,依法管理,搞好服务。完善金融服务,认真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支持民营企业投资参与国有企业重组改造,支持民营企业投资参股基础设施、新型服务业和大型制造业领域,支持民营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和资本运营膨胀规模,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地位、有影响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各市县都要依托各类园区发展民营企业,或建设民营经济园区,吸引民营企业进区入园发展,形成新的聚集效应。

    (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调整与转移的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加快产业升级,进一步增强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在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使三次产业比例尽快达到先进省市的水平。

    加快建设现代制造业强省。充分利用我省制造业的雄厚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优势企业为依托,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选择优势领域重点突破,努力使我省制造业的总量规模、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有较大提高。一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培育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3大高新技术产业,突出发展高性能计算机及外围设备、软件、高速宽带网络与通信技术及产品、化学合成药、基因工程药、电子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等10大类高新技术产品。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25%以上。二要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改造轻工、纺织服装、化工、机械、建材、冶金6大行业,突出抓好36大类骨干产品。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强化名牌效应,做大做强汽车、船舶、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家电、服装、食品等7大优势产品链,打造“山东制造”的国际品牌。加速淘汰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能力。三要强化以大企业集团、最终产品为龙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重点扶持有发展潜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强资本运作,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强化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逐步发展成为跨国公司。以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为依托,大力发展专业化企业群,提高产业协作水平。四要加强高新技术园区建设,进一步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大学科技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形成较强的吸引力和聚集力。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吸引国内外著名高校来山东兴办大学科技园和研发基地。鼓励和支持大企业集团与高等院校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联合创建不同类型的孵化基地,加快大企业工业园、特色工业园的发展。将齐鲁软件园尽快建成国内一流的软件基地。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快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建设结构合理、互连互通的高速宽带网络,形成信息高速公路。以大中型企业为重点,全面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设计、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推进信息技术在商务、政务、社区等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积极推广计算机及网络教育,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全面提高信息产业研发和制造水平。

    全面提升服务业素质。大力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加快重点批发市场的培育和改造,突出抓好综合超市、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和第三方物流等多业态发展。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加快新的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出一批黄金旅游线路,建设一批高水平旅游重点项目。推进旅游市场化运作,加强旅游产业管理,加快旅行社改革改组步伐,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快发展房地产业,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培育良好的住房消费环境。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以报业、广播、出版为重点的文化产业。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和发展,拓展金融产品,改进金融服务,加强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提升金融企业整体竞争力,改善金融投资环境,率先建成省级金融安全区和诚实守信区。加快商业性保险业务发展,拓展保险品种,健全保险体系。稳步发展虚拟经济。加快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网络。

(责任编辑:黄楠)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