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着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力争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更高水平、更长时期的发展。
(一)强力推进节能减排。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更为繁重。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使节能减排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约束性指标。坚决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加强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积极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提高能源转化效率,促进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逐步提升非化石能源比重。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重点行业污染防治,推进城镇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严控农村面源污染,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切实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二)着力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大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各类资源保障程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善各类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体系和地耗考核评价体系,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的规模、结构、时序,严禁违法违规批地用地,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率,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加快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加强城市节约用水,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稳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全面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用水需求。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加强市场准入管理和矿业权市场建设,实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矿山环境恢复补偿机制,促进矿产资源有序开发、合理利用。
(三)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强规划指导,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快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园区和企业建设,积极开展低碳城市试点,建立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进废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再制造产业发展,促进循环经济规模化发展。加强节能环保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支持鼓励企业加强技术改造,积极发展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和产品,加快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
(四)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保护好青山绿水是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要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总体要求,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建设,强化大别山区、皖南山区等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区域生态功能,加强淮河、巢湖和长江、新安江等流域水污染治理,加大对江淮分水岭地区、沿淮地区、矿区等生态脆弱地区综合治理力度,构建坚实的生态安全屏障。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投入,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和考评体系,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态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着力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竞争力的绿色产品和生态产业,切实把绿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七、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一)切实扩大人民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健全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和工作制度,提高议事决策和整体工作水平。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总结资政会等专题议政会工作经验,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不断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保证决策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
(二)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工程,也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推广“四议两公开”等有效做法,积极探索扩大基层民主的途径和方法。健全城乡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巩固和扩大“难点村”治理成果,深化政务、村务、事务、厂务公开,做到凡是需要公开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都要及时公开,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健全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总结推广村委会换届选举“三项制度”改革等经验,完善村(居)委会民主选举。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职工民主管理制度,支持职工参与管理,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三)不断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机制,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充分发挥工商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加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深化与港澳台地区交流合作,积极做好侨务工作,广泛凝聚海内外同胞共同促进兴皖富民大业。
(四)加快推进依法治省进程。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化法治安徽建设,把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重点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加强地方立法工作。
强化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落实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统筹推进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打造法治型、服务型政府。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维护司法公正,保证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弘扬法治精神,加强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工作,保障困难群众平等享受法律保护。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挥示范作用,努力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支持国防和驻皖部队现代化建设,深化全民国防教育,抓好民兵预备役工作,提高国防动员能力,加强人民防空建设,扎实开展双拥共建工作。
八、奋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强化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加快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要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群众,进一步增强党的创新理论的说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拓展公民道德实践和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丰富城乡社区文化生活,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弘扬徽商重信守诺的优良传统,加快建设信用安徽,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积极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壮大主流舆论,整合宣传资源,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环境。
(二)全面繁荣文化事业。为了谁、依靠谁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要牢固树立文化民生理念,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共建共享,以农村为重点,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到2015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精品战略,深入发掘安徽历史文化丰厚底蕴,热情讴歌当代江淮儿女伟大创造,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艺术门类,打造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激发人民群众关心文化、参与文化的强烈热情和创造活力,引导文化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人民伟大创造中汲取营养,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传承、创新安徽地域文化,发展黄梅戏、花鼓灯等地方文化艺术,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各类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保护,加快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丰富提升安徽文化品牌内涵。江淮儿女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安徽文化,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铸就新的辉煌。
(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转型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抓手。要大力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力度,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做大做强一批“徽”字号文化航母,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型文化企业,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集群,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推动文化产业和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型文化业态,催生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意产品,抢占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进一步推进文化“走出去”,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扩大对外文化贸易,不断提高安徽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要巩固拓展文化体制改革成果,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转制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文化企业家队伍建设,打造有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深入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的工作格局,促进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
(责任编辑:尹彦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