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饷”好吃源于“终身制”痼疾

2012年05月08日 16:45   来源:西安晚报   房清江
    “吃空饷”损害社会公正、影响行政效能,每每为公众所关注与质疑。而于体制内“吃空饷”如同被分食的“唐僧肉”。此次,浙江省永康市率先捅破这层窗户纸,公示192名“空饷者”,自爆家丑,成为治“空饷”拿自己开刀的第一家,无论最终成效如何,这样的勇气首先可堪嘉奖。

    自爆家丑或许并不能够取得令公众期待的治理效果,但此次公示“吃空饷”的构成结构却可成为解剖“空饷病”的一个样本。浙江永康将“吃空饷”分为长期病事假或超假不归、停薪留职、借用借调抽调、“上班不够正常”的中层正职退二线、刑事处罚、在家待岗人员、未办理辞职擅自离岗人员等8类人员。

    坦率地讲,这8类人员各地机关事业单位都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吃空饷”的存在,其实并不仅仅只是监管上的问题。比如,退二线、停薪留职、待岗轮岗等都曾是各地人事改革,解决人员分流的举措,这些人员在改革中付出了“岗位”,而“吃空饷”仅仅只是改革补偿固有的成本之一。换言之,畸型的人事制度,事实上赋予了“吃空饷”的现实合理性,进而向病假,甚至刑事处罚后“吃空饷”的蔓延与异位。

    “空饷”好吃源于“终身制”痼疾。机关事业单位,令人羡慕的并不是这份还过得去的工资收入,而是从生到死“终身制”的“一站式”无忧人生。围绕着工资与编制,伴随有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杜绝“吃空饷”,取消财政供养、没有了财政预算,或许意味着比工资更重要的社会保障被“一锅端”。正是因为如此,人事改革也好,人事管理也罢,工资与编制一直都是不能轻易触碰的底线。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终身制”,决定了人事始终缺少一个合理的出口,人员于体制内的堆积与膨胀,构成了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与利益掣肘,即便是像“空饷”一类的现象,也成为了部门不敢随意挠动的“奶酪”。

    治理“吃空饷”,不在于公开曝丑,也不在于完善制度、甚至立法惩处,而在于破除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的“终身制”,改变利益调节方式,畅通人的出口,以保持人员结构与薪金结构的动态平衡。没有如此导向作基础,无论公开如何透明、惩处手段如何严厉,在固化的制度环境之下,都会变得软弱无力。 

(责任编辑:袁霓)

商务进行时